荷葉羅裙一色裁出處:採蓮曲二首採蓮曲二首全文作者:王昌齡 (唐代)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開頭“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鮮豔的荷花正對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也與鮮豔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些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以致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看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然而,正當他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與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荷葉羅裙一色裁出處:採蓮曲二首採蓮曲二首全文作者:王昌齡 (唐代)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開頭“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鮮豔的荷花正對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也與鮮豔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些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以致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看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然而,正當他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與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