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史妙文

    崇禎是個有氣節、勤儉、勤奮的皇帝,可是,這些優點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優點,對皇帝不是。

    對於皇帝來說,什麼算優點?你好色沒關係、好奢華沒關係、懶惰沒關係,只要你決斷果敢、具備戰略頭腦、懂得平衡各方面勢力、善於溝通、勇於承擔責任不諉過、有大局觀,你就是個好皇帝。可惜,這些條崇禎一條都沒有。

    相反,崇禎做事優柔寡斷首施兩端、對臣子極其猜忌、不懂平衡各方勢力、一旦有事首先把責任扔給臣下、不顧大局只爭一時意氣。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這些都是致命的缺陷

  • 2 # 江東汪郎

    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人生。

    大明毅宗烈皇帝朱由檢就敗在了他的性格上,這一切不能說他咎由自取,關鍵在於他的少年英氣,雄心勃勃,但偏偏沒有經歷過系統性的帝王教育,缺乏最基本的識人、用人的才能,在他根本就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被一群算盤打得嘩嘩響的人推到了前臺,成為大明的皇帝。

    所以他根本不會玩轉帝王術,以為自己滅了閹黨,減掉了自己最鋒利的爪牙,自己就能得到政治上的回報,自己就能拯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成為千古明君。

    只是可憐的朱由檢,社會閱歷、官場經驗等方面幾乎就是一張白紙。他不但沒有成為力挽狂瀾、名垂青史的帝王,反而被一群老狐狸們牽著鼻子走,以致首輔換了數任,也砍了很多人,最後得了個刻薄寡恩的標籤,落了個白綾自縊萬歲山的悲愴結局!

    縱觀朱由檢的一生,實際上是有大抱負的,也是立志要拯救大明的頹廢命運的,從他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權閹魏忠賢,平反東林六君子就能看得出來。

    然而,朱由檢的命太苦了,幼年喪母、少年喪父的他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家庭溫暖,他就像一顆野草,倔強地自我成長起來了,這種心靈上的創傷是他人生中揮之不去的噩夢,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他自然就養成了孤僻、狐疑、不自信的性格,況且他還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母親死在了自己父親的棍杖之下,沒有安全感的朱由檢,當然誰也不相信了。

    所以,當他16歲時坐上龍椅,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閹黨禍害天下的大明朝,心裡是彷徨、害怕、提防而又躍躍欲試的。

    可是他不像自己的哥哥朱由校,還有一位宗師級的老師在一旁進行指導,他完全是摸石頭過河,探索著自己應該怎麼去做皇帝,去做一位好皇帝。

    所以,他對文人非常信任,恨不得掏出心窩,只希望人家也能真誠待他。只是哪裡知道,第一位讓他真心相信的人袁崇煥,卻只是用“五年平遼”的大話忽悠了他,破碎了他心中完美的夢,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他怒了,看著袁崇煥無法阻止後金軍入關搶奪,又看到關寧鐵騎只知袁督師而不知道他朱由檢,所以才怒了,殺袁崇煥以解心頭之恨!

    正是這樣的後果就是,坐鎮江山十七年的他,再也不肯相信任何一位文人,導致他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自己的江山到底得了什麼病,無法對症下藥。

    最後,又因為拉不下面子,不敢公開遷都或議和,又不願意揹負後世罵名,只能在寒風之中悽慘的離去,留下了一個任由後人評說的自己!

  • 3 # 未來6368394691383

    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任正統,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勤勉有加,雖殫精竭慮,效果不佳,至死也未能把明帝國帶回正軌,只落得吊死煤山的結局,這樣是不是可以判斷,崇禎帝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我的意見是否。崇禎帝雖一直勵精圖治,結果換來的卻是身死國滅,我以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性格決定命運,他性格猶豫、秉性多疑、薄情寡恩,雖有治國之雄心,卻無方略,急於求成,總是壞事。戰略上與清軍、農民軍兩線多地作戰,大明國力消耗殆盡;在戰術上,只求速戰取勝,前線戰事失利,降責於各路將領,罷官處死者甚多,尤其以處死袁崇煥為甚,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以致帝國精銳關寧鐵騎群龍無首,各路將領都求自保,被清軍各個擊破,最終困在京城,各路勤王之師,均拖延不到,實則剛愎自用所致。其次,用人失誤,崇禎上臺後,清除後宮、宦官勢力,取得軍政大權,所用東林黨清流之輩,為官清廉,到於治國理政,並無匡正濟世之才,反而不顧國家經濟面臨崩潰之險,為士大夫階層減負謀利,加重百姓困苦,更要命的是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內分化嚴重,各個派系互相拆臺,導致國家政局不穩,財政艱難,軍心渙散,此為失策之二人不和。第三,北京地處戰略要地,清軍入關必經之路,作為帝國首都,也是李自成農民軍首要攻擊目標,在國力強盛的成祖時期,並無不妥,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帝國已經千穿百孔,乾旱、瘟疫天災不斷,百姓十室九空,,財政沒錢,救濟不力,釀成兵亂,惡性迴圈,甚至軍餉拖欠,軍心不穩,如果崇禎帝能夠審時度勢,對內安撫為主,穩定民心、軍心,對外議和,爭取休生養息,恢復生產,積蓄國力,再行決戰是上策,再不濟退守江南,重整旗鼓,如東晉、南宋,最後放手一搏,勝負亦有五成。崇禎帝在此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優勢情況下,苦撐危局17載,雖有中興之心,卻無回天之力,終於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以自戧明志,臨終之言,猶有拳拳愛民之意,殊不知,官逼則民反,民反則國基不穩,正是愛民者民不愛之,報國者為國所棄之,可惜亦可嘆。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至於崇禎皇帝性格適不適合當皇帝要分開來看。好的方面,崇禎勤政、節儉、認真、愛民,一心要做一個“中興之主”,特別是崇禎皇帝的勤政和節儉。只是和他的缺點相比而言對國家更為要命。

    崇禎皇帝少年時代過著無人搭理,提心吊膽的生活,崇禎的父親不受待見,哥哥明熹宗作為皇太孫都沒人理睬,結果每天看工匠幹活,把自己變成個木匠皇帝。崇禎皇帝就更加沒人重視了,長大以後的崇禎皇帝多疑、剛愎自用、急於求成、好面子而不愛負責任。

    多疑、剛愎自用導致崇禎皇帝殺死了袁承煥,遼東前線由安轉危。多疑和急於求成又使崇禎皇帝十七年間換了十九任內閣首輔,殺了七個兵部尚書。陳奇瑜、孫傳庭是完全有可能剿滅義軍的,結果因為一兩次的失利,都被皇帝關到天牢裡面了。最後孫傳庭、盧象升都是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被逼上前線戰死的。好面子而不願意負責任,兵部尚書陳新甲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是他提出與清軍和談的方案,並在皇帝默許下秘密派人與清軍和談。不料被朝中御史言官知道,結果朝中大臣不少人上書痛罵陳新甲賣國。好面子的崇禎皇帝怕揹負賣國的名聲,把陳新甲殺了抵罪。言官們的嘴是堵住了,可是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員寒心了,到了李自成打到北京城,朝廷是否南遷時,一個官員也沒有上書。崇禎皇帝又拉不下臉自己提出南遷,最後坐困愁城,眼睜睜的看著李自成切斷所有退路,包圍北京城,皇帝煤山上吊的結果。

    “大明實亡於萬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如果崇禎皇帝早生五十年,那會是一個好皇帝,畢竟崇禎具有很多中國歷史上認可好皇帝的品質。崇禎皇帝就像一個急於要把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一下醫好的庸醫,越治療大明王朝亡國越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有2000-5000買什麼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