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斗真人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真大,幾篇論文都寫不好,只能大大中做小,只取一瓢。

    一,中華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蘊豐富,難以一言論之。有哲學,有科學,有人文,有地理,有歷史,有傳奇,有金石,有醫藥,有鬥爭,有團結……,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數不勝數,難以斗量。

    二,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千姿百態,民族精神也是奇異瑰麗。

    從原始野蠻,到文明開化。從分崩離析,到團結一致。從人云亦云,到獨立思考。從鎖關閉國,到世貿縱橫。……

    有卑躬屈膝,有不折不饒。有崇洋媚外,有為我獨尊。有兩面三刀,有坦誠相待。有卑鄙小人,有忠孝仁義。……

    三,兩者關連。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懂得了仁義,就會待人以寬。學會了厚黑,自然臉無良恥。懂得了天文,就會出門帶傘。學會了慾望,常常不顧他人。……

    文化與文明密不可分,不斷走向高階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方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提倡的民族精神主旋律:光明磊落,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向前。這是我們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

    文化不滅,精神不倒。

  • 2 # 文化之路

    “中華文化包括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魂.。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絢麗,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中華各民族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約在新石 器時代,中華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多元區域性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輻射其他區域,匯聚一起,共同點燃了中華文明之火。

    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實際上是華夏與周邊眾多民族共同組成的部落聯盟.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證明,華夏民族是由炎黃部族集團為主源,以周邊不同部族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從一開始就具有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相容性的特點.多元性的統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

    20世紀80年代,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正是在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圖騰融合而成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得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相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昇華.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它們與漢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優點和特色。

    比如,漢族書面文學很發達,文獻典籍很豐富,而一些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在某些方面超過漢族.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其長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史詩,這是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目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超過80種.演唱藝術就有幾十種,舞蹈藝術有數百種.維吾爾族、北韓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鮮明的特點、優美的舞姿,成為中國藝術舞臺的常見節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至今仍然是中國民族樂器不可或缺的常見樂器.雄偉的布達拉宮、美麗神奇的麗江古城成為中華建築的傑出代表。

    納西族創制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並稱為中國兩大古文字珍品.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盛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中華各族人民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的獨特貢獻。

    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強大思想基礎,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託和根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

  • 3 # 微風細語123

    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民族精神和性格很令人感奮!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燧人鑽木取火,神農遍嘗百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及至後來者,霍去病封狼居胥,岳飛精忠報國,丁汝昌自殺殉國,楊靖宇誓死抗日…為民族大義,視死如歸者凡千千萬。

    餘秋雨先生分析過顏真卿、文天祥、史可法、呂留良、 王國維等歷史人物,得出一個結論:當所有的武力抗爭都失敗,已然改朝換代之後,只有前朝的文人還在苦苦掙扎抗爭。所以,一個新的朝代往往是在對前代文人的屠殺中開始,而到幾百年後為這個朝代唱輓歌的恰恰還是那些文人。這些文人堅守的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性格,也是在堅守個人的人格精神。

    歷史上蒙古和滿清人都曾經滅過漢族的政權,從武力上講他們勝利了,但最後他們都被融入了中華文化,以漢文化立國,最終那些強悍的民族在漢文化中衰退和消亡,我們現在稱之為民族大融合。

    毛主席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偉大的中國革命已經用實踐證明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歷史偉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也唯有抗爭才能夠登到頂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度過職業迷茫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