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7年,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唐建立的政權)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其他貴族消滅了"大義寧國",定都於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建元文德,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理國”。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大理國曆經多代,先後傳至段正明、段正淳這兄弟倆;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自己出家為僧。段譽是在北宋徽宗時即位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頗有作為。
段譽又名段和譽,北宋徽宗年間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實際上是高氏篡權之後的後理國)第16代國王,他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絡 ,深得宋徽宗的禮遇,曾被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後大理政權傳至段祥興,適逢蒙古國遠征大理;其子段興智繼位後,蒙古的鐵蹄的又一輪踐踏、蹂躪西南,終於滅了大理國,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國滅亡在金朝之後,而比宋朝稍早。
公元937年,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唐建立的政權)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其他貴族消滅了"大義寧國",定都於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建元文德,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理國”。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大理國曆經多代,先後傳至段正明、段正淳這兄弟倆;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自己出家為僧。段譽是在北宋徽宗時即位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頗有作為。
段譽又名段和譽,北宋徽宗年間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實際上是高氏篡權之後的後理國)第16代國王,他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絡 ,深得宋徽宗的禮遇,曾被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後大理政權傳至段祥興,適逢蒙古國遠征大理;其子段興智繼位後,蒙古的鐵蹄的又一輪踐踏、蹂躪西南,終於滅了大理國,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國滅亡在金朝之後,而比宋朝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