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關於劉伯溫的民間傳說很多,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慢慢的,和諸葛丞相一樣,都罩上了神話色彩,而在歷史上,劉伯溫的才智也確實不錯,只不過沒有那麼誇張而已。

    劉伯溫的名字應為劉基,字伯溫。根據可靠的小道訊息,劉基能掐會算你,前後500年全部瞭然於胸。其實,真實的劉伯溫和算命真沒啥關係,掌握奇門、斗數都頗有研究,但他的真正職業就是軍師,靠謀略吃飯的。一個鬱郁不得志,得志卻斃命的落寞角色。

    元朝沿襲了宋朝的科舉制,而劉基是元朝科舉的進士,那個時代,四等人制高高的懸在漢民族頭上,在自己的土地上,卻“享受”著下等人的待遇,八品的縣丞幹了多年,因為人耿直,好打抱不平,所以遭人擠兌,返回老家。

    本來賦閒在家的劉基難得的清閒愜意,沒想到腹黑的老朱經人推薦,惦記上了劉基這個人才。劉基被迫去往金陵,卻是實在不願意留下幫扶朱元璋。

    朱元璋又派部將孫炎勸劉基出山。孫炎以其豪情與雄辯折服劉基,完成了朱元璋下達的任務。劉基進入朱元璋勢力陣營以後,很快便表現出不凡的才能,成為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劉基的對大局的判斷和區域性戰爭的建議,多次得到朱元璋採納,令劉基的人氣也水漲船高,同時也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就是這樣一個功臣,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以後,漸漸的被剝離出核心團隊,他的能力在和平年代不再受人矚目,甚至在皇帝和幾個勢力集團面前,劉基還是個礙眼的角色。但是征戰多年的劉基或多或少是有些不甘心的,論功勞,自己不少,而且都是戰略層次的,朱元璋也因此少走了不少彎路,可是到了摘果子的時候,自己卻被撇開了,怎麼能讓劉基甘心。

    再後來,因為得罪了李善長,被李打了小報告,且他的術法都恰逢其時的失靈了,所以征戰多年為老朱打拼的劉基再次回到了他的老家。

    如果至此,劉基默默無聞的安心在家養老,也算得個善終,但可惜的是三個月之後,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此時,劉基的建議,朱元璋已經不屑一顧了,屬於隨便問問的狀態,不再專聽專信。朱元璋完全不聽從劉基的分析和建議,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任命為丞相。而且劉基對他們幾人的評價,還傳到了胡惟庸等各自的耳中,自然又遭人憤恨。

    劉基得罪了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不妙的他,請辭迴歸故里。但終究還是難逃厄運。胡惟庸當上丞相後,開始惡意詆譭、誣陷劉基,劉基被逼到了死衚衕。為了防止朱元璋再次疑心,劉基不惜跑回了南京,住在南京,在你朱元璋眼皮底下,你該放心了吧。但世事難料,最終還是被胡惟庸害死。

    他的悲涼晚年,一部分是因為朱元璋的策略,先是飛鳥盡良弓藏,然後在狡兔死走狗烹,就差最後一步,沒想到讓胡惟庸給辦了。再有一點是他自己的原因,得罪人太多,當時在功臣集團相互傾軋的的情況下,劉基就應該淡出,看清形勢,不該再自視過高,隨便得罪其他勢力集團,胡惟庸是什麼人,是誰的人,劉基真不知道麼。他的悲慘結局還有存在一點懸疑——到底是胡惟庸暗害,還是朱元璋授意暗害的,這點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傾向和判斷,而我的傾向是,胡惟庸自作主張。

  • 2 # 談古論金

    至正二十年(1360),劉基(伯溫)被朱元璋禮聘至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從此,成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後來曾經為劉伯溫撰聯:

    佔事考詳,明有徵驗,開國文臣第一;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渡江策士無雙。

    評價確實很高,但幾乎每一句都不是很準確,是否開國文臣第一後面我們再談,所謂渡江策士無雙,就不太靠譜。

    這是因為所謂“渡江”在明初君臣的話語體系中有特殊的含義,“從朕渡江”、“從上渡江”是重要的身份標誌,“渡江”指的是至正十五年(1355,乙未年)夏,濠州紅巾軍南渡長江,一舉奠定明朝的立國基礎,也因此,“渡江舊人”在朱元璋集團中地位特殊。

    再看劉伯溫,約5年後才加入朱元璋系統,談何“渡江策士”?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明太祖的親疏遠近分的太清楚了,順序基本上就是老婆孩子——淮右故人——韃官降將——浙東新知。

    在“渡江舊人”中,還可以做一些區分,“濠州從軍”者和散騎舍人老師提到的淮右故人基本是同一概念,是那些較早投奔朱元璋、籍貫屬於濠泗地區特別是濠州、身份關係隸屬濠州紅巾軍的功臣,形成了和朱元璋關係最親密的第一圈層,而“江北歸附”者一般籍貫並非濠泗,也與朱元璋較少私人從屬關係,這些人構成了第二圈層;而渡江之後投降的將領,如果戰功卓著或者勢力雄厚,則構成了第三圈層。在朱元璋集團中,第二圈層和第三圈層實際上都受到了一定的猜忌和打壓,更遑論更晚歸附私人關係更加疏遠的劉伯溫。

    (李善長的俸祿是4000石,相當於劉伯溫的約20倍)

    劉伯溫能夠成為伯爵(另一個文臣伯爵汪廣洋1355年加入朱元璋集團,比劉伯溫早5年),事實上已經說明劉伯溫在軍事謀略方面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但是,“開國文臣第一”自然是李善長,而不是劉伯溫——當然李善長到南明弘光帝的時候才終於平反昭雪,正德皇帝自然不會考慮他。

    另一方面,後來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神化劉伯溫的說法,和問題提到的“半神一樣的人物,開朝軍師,智慧化身”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這種認知和評價出於附會和演義的成分也比較多,和劉伯溫本身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並不完全吻合。

    當然,無論劉伯溫是不是被高估,他的晚年境遇肯定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 3 # 狼主1970

    劉基助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不世奇功。凡攻伐爭戰之略,皆陰謀為體,劉基此中之高士也!所獻之謀皆驗之,元璋且喜且驚且猜且恐。其運籌幃幄之時即自掘墳墓之始,昔范蠡功成身退,泛五湖煙水,貨殖而養身,化名陶朱公,樂善好施澤濟鄉鄰,悠哉悠哉!范蠡輔越王濟世安民,中正之道,其德厚矣!身退自保可也。

    劉基殺伐予奪,陰謀素著。料事於先,閱人有如燭照。此外招眾怨,內失聖心。自古伴君如伴虎,雖曉弓藏之理,其退難矣。其不死聖心不安。蟬鳴於自得,螳螂忌而揚刀,黃雀見其鬥而食二者。蟬得其名,螳螂取其利而自害,黃雀假手去蟬而殺螳螂。

    劉基之謀,自保不難,如隱遁必累於族人,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抱負得展,著述得以流傳,死何足惜,所謂晚景淒涼,此豎子之見也!總勝受羅織構陷遭滅族之悽慘禍強乎。飲胡之毒酒甘之如飴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磨油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