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藏拙莊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Sunny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 2 # 青岑可浪碧海可塵

    這要從周朝開始說,周朝有專門採集詩歌的官員。所有與文化相關的職業中,這是最古老的。剛開始民間的詩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為主。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所以從周朝開始 ,人民就喜歡詩歌。采詩官記錄了它們。就跟現在的流行音樂一樣,大規的傳唱。社會安定,人們就需要娛樂,詩歌大規模的普及。古代的娛樂專案相對於現在是很少的,古人總喜歡寫詩,就是因為詩能夠朗朗上口,可以表達一個人感情。

    詩到了唐朝到達了鼎盛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寫詩就跟現在的人發朋友圈那麼普遍。從老到少,寫詩就是審視自己內心或記錄當時的情緒,喜怒或哀樂,筆下都是真實的自己。古人寫詩還是一種社交,交流的物件是友人。這種詩可以一分為二。一種是推心置腹,歷來諸多佳作皆出於此間,無心插柳卻千古流芳;另一種是迎合奉承,人情之事自古難免,故多作讚詞,鮮有佳篇。在眾多的詩詞中,有贈別、懷人等型別。這些詩詞,表現了朋友之間眷戀不捨互相安慰、風雨同舟的真摯的感情。

    寫詩還有一種目的,就是政治方面。在唐朝,詩歌是重要的科舉考試內容之一。王維因為詩寫得好,所以流傳廣泛,影響不小,就連皇帝家的公主都誦讀他的詩。後來為他參加科考奪得第一名奠定了基礎。李白的詩在唐朝廣為流傳,就連皇帝李隆基都知曉他的大名,原因就是李白自己詩歌的廣告做得好,當時的太子賓客賀知章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因此向皇帝推薦李白,李隆基後來召李白做翰林學士。在大唐,作詩成為仕進的一條重要渠道,全唐詩的洋洋大觀與科考不無關係。

  • 3 # 集福軒紫砂文化

    詩詞是中華文學史上一種特有的文化體裁產物,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時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些經久不衰的詩句,正是詩的最初興起。

    而詩的興盛則是成於唐朝,唐朝名家輩出,各類詩家百花齊放。徹徹底底的將唐詩推向了一個歷史高峰,飄逸無形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情詩綿綿碎心的李商隱,還有很多很多優秀文人。

    至於古人為什麼喜歡寫詩呢?這裡分享下我的觀點:

    一:在古代,人們的精神娛樂生活相比較少,從小又受四書五經的薰陶,滿腹的高韜文略,只能譜寫在宣紙之上。

    二:在古代,都有才子佳人一說,才子們大都是男人,是男人就有愛美之心,若是想讓一個佳人對自己另眼相看,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展才幹,而才幹的最好方式,就是落筆詩詞。

    三:古代的文人,大多數都是懷才不遇,那麼最好的吐訴方式,就是寄情於詩詞之上了,如:李白,杜甫,前者雖然瀟灑飄逸,卻也有詩歌感慨人生,後者,歷的“安史之亂”,作品更是優國憂民。【又如,陸游臨終的“示兒”,岳飛的【滿江紅 感懷】,都是藉著詩詞一發慨言。】

    四:作為排解來用,人生在世,離愁別緒,生死輪迴,誰都不能逃掉,這些不僅能夠成為詩詞的最好題裁和內容,更是能來人們糾結的心思,送別,離開,高興,開心,孤獨,愛情,邊疆,相逢,遊覽……,也是增加了文人墨客題詩落詞的一種素材。

    總之,詩詞,雖然作為一種漢字文學的短小篇章,同時卻又是一種具有獨到和特別的文學體裁,所以在某些程度之上,詩詞不僅僅是一種文華的體現,更多的還是讓今人,能夠了解一個人詩詞家內心世界的鑰匙。

  • 4 # 三少爺的鑑

    為什麼古人喜愛寫詩?這得從先秦時期中國詩歌的起源說起。

    在先秦時期,中國第一首詩歌是與勞動號子“杭育”有關的,說明詩歌最早起源於勞動號子,即與歌詠有關。“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後來經過發展,詩歌表現形式逐漸開始完善,像周代採集各諸侯國民歌的《詩經》,就有了“賦、比、興”三種方式,但無論如何,這些詩是有一定曲律的,類似於宋代的詞,有固定的曲可以歌唱。這就充分說明,在古代,倘若要寫詩歌,必須具備詩的技巧和歌的技能,即既要會文學,又要會音樂,否則不會在民間流傳。而在古代文化水平普通低下的情況下,會詩與歌的人肯定會受到人們的尊敬,擅長詩歌,是一個人地位崇高的具體表現。

    與此同時,古代和現代不同的是,書寫文字與歷史的紙與竹編較少,製作起來十分艱難,成本較高。在竹編時代,除了製作麻煩(需要砍竹、劃片、磨竹、燻竹等程式),還需要用繩索將每個竹編連起來,由於竹子比較重,每節竹編又寫不了多少字,所以要求文字儘量精簡,這就是中國古代文言文流行的主要原因。後來,即使有了造紙術,但由於造紙術並不發達,造紙成本較高,所以也需要精簡文字,在這種情況下,文學的流傳方式最好的就是詩歌,除了可以經過音樂旋律讓更多的人來記來傳誦,還在於可以儲存在有限的典籍中。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所以古人喜愛寫詩,就像現在如果有人不會掙錢,一定會遭受別人的白眼一樣。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明清時期有了白話小說,可作者總是要在裡面一定地方寫上“詩曰”,然後再來一段“詩”或“詞”,這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以及“三言”“兩拍”裡都有大量的詩詞;特別是有些地方的詩詞,對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沒多大作用,其原因就在於向讀者證明,作者本人並非是街巷裡俗人物,只會講話本(類似於現在的評書),而是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可以寫詩作詞的——當然,當時的讀者(能夠識字者)也並非不學無術,在許多人都渴求科舉中第、詩書畫印都有一手絕活的情況下,假如寫得太差,肯定會被人更加瞧不起。

    所以,古人喜歡寫詩,除了經濟划算,受用紙的約束外,還在於展示自己的才華,表示自己並非俗人。當然,其實現代亦然,許多人都喜歡寫詩,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找出成千上萬的“順口溜”詩人,他們即使寫得不好也樂此不疲,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向外人鄭重表明,本人並非只知賺錢、喝酒、好色、貪吃等等之類的俗人,是有著高雅的詩詞寫作才能的雅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工作很忙碌,但不出成績,然後還是一直很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