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它眉豆。
小時候,媽媽很親暱地叫它眉豆;爸爸很慈祥地叫它眉豆;哥哥姐姐也很隨便地叫它眉豆。長大後,城裡人卻告訴我,它其實叫扁豆。
我有一絲絲不滿。眉豆——多麼美麗的名字!帶一點點嬌媚,透一縷縷詩意,我絕不會更正。我偏叫它眉豆!
然而,托起來端詳,它扁扁的,形狀如淺淺淡綠的耳朵,韻味如開朗女子的笑唇,滿是憨厚、樸實和笨拙,確實與精緻的眉毛無任何相似之處。這是故鄉很大眾的蔬菜,村民叫它“小醫生“,它其實是一種中藥,用來煮湯下麵條,可以健脾消食,頗有功效。清明時分,我偶回故鄉,得兩枚眉豆種子,飽滿的、晶瑩剔透的黑,邊角卻有一抹纖細的、突兀的白,平添了一分嫵媚。
我恍然大悟:眉豆的“眉”原來來自這抹白線。至此,我更不願意改變對它的稱呼了。
故鄉的小院已經硬化。我便找到一個廢棄已久的、二十多年前餵豬用的石槽,裝上沃土,埋下種子。回到城裡,便將一切拋之腦後。
誰知,它竟蓬蓬勃勃生長起來了。暑假間,母親打電話來:“你種的眉豆開花了,現在回來,正好趕上吃第一批豆莢。”
急慌慌走進院門,便見纏纏繞繞、碧綠而濃密的藤蔓就爬滿了牆裡牆外,在淺粉、淡紫、瑩白的細碎小花掩映裡,垂掛著月牙般的小眉豆,一副輕盈含笑的樣子。微風吹來,心形的葉子歡天喜地顫動,那種碧綠,惹人心醉、引人遐想。媽媽採一把嫩眉豆為我做湯,滿院子都是撲鼻的清香,久違的清香並不因我“時位之移”而減少魅力。我不禁奇怪:這麼鮮美的蔬菜,收成又是極大的,何以不被菜農大面積種植呢?
媽媽說:“別的植物都喜歡在肥沃的土地裡生長,單單眉豆只喜歡田頭岸邊、房前屋後的貧瘠土地。你想那城市邊的田野,能有多少田頭岸邊供它生長呢?”
我默然!對眉豆充滿了敬意。當多數蔬菜為獲得高收成而養尊處優、急功近利的時候,當番茄失去番茄味、黃瓜失去黃瓜味的時候,它卻在貧瘠的土地上自得其樂,保持著自己的清貧和特色,如同紅塵中甘受寂寞、沉湎於藝術人生的智者。“種豆南山下,草盛禾苗稀”。陶淵明在那南山下種的,想必也有眉豆吧!
如此,我常常面對滿院眉豆遐想,看著她們在微風中矜持地搖擺、親密地交談,忍不住就想去撫摸,去咀嚼。用激動的雙手。用溫潤的舌尖。用充滿愛意的目光。用洋溢著柔情的心靈。
暑假裡在故鄉小住的幾天,我一直品嚐著鍾愛的眉豆。忽一日買了些肉,打算和眉豆一起烹調。做好卻發現,整道菜依然全是眉豆的清香。想到劉姥姥在大觀園裡品嚐了茄子時說:“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莊稼,改種茄子了!”如今想來,那茄子必沒有眉豆堅貞。若是眉豆,別說用十隻雞來配,就算用二十隻雞,它也還是眉豆味。難怪我們高檔酒店的餐桌上有各樣茄子,卻沒有獨特的眉豆。
眉豆,太堅貞、太固執了耶!
然而,眉豆對相知的人卻又是極親和、極重情的。霜降過後,媽媽從老家帶來一包眉豆乾菜。那天正值陰雨霏霏,我的胃不免虛寒,便在微火上炒了少許小米,加水燒開,放些眉豆乾菜,下麵條,放蔥花油。全家人胃口大開,那眉豆乾菜的清香竟絲毫不遜色於新鮮之時。可見,它並非冷漠,它只是不肯應和偶然嚐鮮食客的胃口而改變自己,它只是要報答真正欣賞自己的人那知遇之恩。
我叫它眉豆。
小時候,媽媽很親暱地叫它眉豆;爸爸很慈祥地叫它眉豆;哥哥姐姐也很隨便地叫它眉豆。長大後,城裡人卻告訴我,它其實叫扁豆。
我有一絲絲不滿。眉豆——多麼美麗的名字!帶一點點嬌媚,透一縷縷詩意,我絕不會更正。我偏叫它眉豆!
然而,托起來端詳,它扁扁的,形狀如淺淺淡綠的耳朵,韻味如開朗女子的笑唇,滿是憨厚、樸實和笨拙,確實與精緻的眉毛無任何相似之處。這是故鄉很大眾的蔬菜,村民叫它“小醫生“,它其實是一種中藥,用來煮湯下麵條,可以健脾消食,頗有功效。清明時分,我偶回故鄉,得兩枚眉豆種子,飽滿的、晶瑩剔透的黑,邊角卻有一抹纖細的、突兀的白,平添了一分嫵媚。
我恍然大悟:眉豆的“眉”原來來自這抹白線。至此,我更不願意改變對它的稱呼了。
故鄉的小院已經硬化。我便找到一個廢棄已久的、二十多年前餵豬用的石槽,裝上沃土,埋下種子。回到城裡,便將一切拋之腦後。
誰知,它竟蓬蓬勃勃生長起來了。暑假間,母親打電話來:“你種的眉豆開花了,現在回來,正好趕上吃第一批豆莢。”
急慌慌走進院門,便見纏纏繞繞、碧綠而濃密的藤蔓就爬滿了牆裡牆外,在淺粉、淡紫、瑩白的細碎小花掩映裡,垂掛著月牙般的小眉豆,一副輕盈含笑的樣子。微風吹來,心形的葉子歡天喜地顫動,那種碧綠,惹人心醉、引人遐想。媽媽採一把嫩眉豆為我做湯,滿院子都是撲鼻的清香,久違的清香並不因我“時位之移”而減少魅力。我不禁奇怪:這麼鮮美的蔬菜,收成又是極大的,何以不被菜農大面積種植呢?
媽媽說:“別的植物都喜歡在肥沃的土地裡生長,單單眉豆只喜歡田頭岸邊、房前屋後的貧瘠土地。你想那城市邊的田野,能有多少田頭岸邊供它生長呢?”
我默然!對眉豆充滿了敬意。當多數蔬菜為獲得高收成而養尊處優、急功近利的時候,當番茄失去番茄味、黃瓜失去黃瓜味的時候,它卻在貧瘠的土地上自得其樂,保持著自己的清貧和特色,如同紅塵中甘受寂寞、沉湎於藝術人生的智者。“種豆南山下,草盛禾苗稀”。陶淵明在那南山下種的,想必也有眉豆吧!
如此,我常常面對滿院眉豆遐想,看著她們在微風中矜持地搖擺、親密地交談,忍不住就想去撫摸,去咀嚼。用激動的雙手。用溫潤的舌尖。用充滿愛意的目光。用洋溢著柔情的心靈。
暑假裡在故鄉小住的幾天,我一直品嚐著鍾愛的眉豆。忽一日買了些肉,打算和眉豆一起烹調。做好卻發現,整道菜依然全是眉豆的清香。想到劉姥姥在大觀園裡品嚐了茄子時說:“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莊稼,改種茄子了!”如今想來,那茄子必沒有眉豆堅貞。若是眉豆,別說用十隻雞來配,就算用二十隻雞,它也還是眉豆味。難怪我們高檔酒店的餐桌上有各樣茄子,卻沒有獨特的眉豆。
眉豆,太堅貞、太固執了耶!
然而,眉豆對相知的人卻又是極親和、極重情的。霜降過後,媽媽從老家帶來一包眉豆乾菜。那天正值陰雨霏霏,我的胃不免虛寒,便在微火上炒了少許小米,加水燒開,放些眉豆乾菜,下麵條,放蔥花油。全家人胃口大開,那眉豆乾菜的清香竟絲毫不遜色於新鮮之時。可見,它並非冷漠,它只是不肯應和偶然嚐鮮食客的胃口而改變自己,它只是要報答真正欣賞自己的人那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