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染3086

    皖北即安徽北部,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各種文化在這裡融合貫通,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具有相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現在皖北發展比較不錯,街道鎮上都會比較乾淨。花鼓戲的文化在蚌埠一帶能深深的感受到,皖北人生活節奏比較慢,農業成分要多一點,但不代表他們窮,他們也喜歡打打麻將,鎮上有點慵懶的感覺。

  • 2 # 赤沙紅巖

    說到皖北文化,我覺得本人最有發言權。我老家在皖北。從小在那長大。可謂土裡生土裡長的正宗皖北人。皖北和晥南是以淮河為分界線皖南主要是山區丘陵地帶。盛產水稻,主食以大米為主。皖北則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盛產小麥,玉米。以麵食主。小時候。八十年代初淮河沒治理好,經常發大水。農作物被淹,顆粒無收。是全國出名的貧困區。自從九十年代搞了個懷洪新河。洪水得到控制。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加上與江蘇接壤。受其輻射。近年來小有起色。皖北文化,承前啟後。主要以蚌埠花鼓戲,宿州泗縣泗州戲為主。文化概念特色就是麵食,餃子,嗩吶,麻將加白酒文化。當然嘍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也很出名,尤其懷遠的糯米產業在全國有舉足輕重地位。

  • 3 # 沐雨離音

    父親皖北人,母親是皖南人,給我比較深的印象就是我們都很熱情,比較有表現欲,做事豪爽。平原的廣闊給了我廣大的胸襟。像我就是皖北多一點吧,我現在還是不習慣去買八寶粥,從來沒花錢買過米酒之類的食物,比較喜歡牛羊肉和各種麵餅,饊子之類的都特別喜歡。但我們也不是一天都吃麵,總體上比皖南吃麵多一點的那種,別人丟擲話題,我的回答會是比較活躍的,個人性格比較單純,而且特別重感情,重義氣,(別人幫我的話會記很久),特別不喜歡洗澡洗頭(給同學說過好幾次了,還是不好撇)。皖北並不是特別窮啊,相當一部分鎮上真的比皖南有些城市的街道舒服的不要太多,現在皖北發展真的很好(儘管現在很多人都不認同,畢竟是家),街道鎮上都會比較乾淨。花鼓戲的文化在蚌埠一帶你能深深的感受到,我小的時候就會唱很多種形式的。皖北人生活節奏比較慢,農業成分要多一點,但不代表他們窮,他們也喜歡打打麻將,鎮上有點慵懶的感覺,我後桌是皖南人,覺得她的心思比我細膩的多,城府比較深,而且自從來皖南這邊上學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不是個例,總體上皖南人含蓄的多一些。每次我們這邊有什麼大叔大媽從皖北來做生意,我都會覺得特別熟悉,問他們是不是皖北人。我到現在其他的都不太記得了,就記得鎮上面館裡那一聲特別豪氣的“管”,瞬間就是最初的記憶湧現。我現在還能聽懂皖北的話,但我已經不會說和他們一樣的方言了。小時候,我外婆是皖南人,喜歡看我吃麵說我是侉子,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一直也就這麼習慣了。

    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已無可爭議。“劉邦斬蛇碑”已成為無數熱愛觀光的人們夢寐一睹其風采的天下一大奇觀。與此同時,散落在芒碭諸峰中的紫氣巖、皇藏峪、高祖廟、龍泉等,以及呂雉尋夫、劉邦斬蛇、劉邦遇嬌娥的生動傳說等,也已成為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的美麗“證言”。著名作家二月河寫了一篇《漢風浩蕩兮芒碭山》的文章刊載《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尾處說:“芒碭山是不能小覷的地方,已開發的和未開發的20餘座漢墓都聚集在這裡,品相如此優良,知名度如此之高。漢代的人文典型密集到如此地步,是我見到空前的一處。世人瞭解漢民族,不往芒碭山,對他會是一件很遺憾的事。”“芒”是一種水草,“碭”是一種可以制硯的石頭,“芒碭”是水和山的結合詞。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註定與大漢王朝有著不解之緣。芒碭山既無黃山之奇麗,更無泰山之雄奇,遠遠望去只不過是突兀拔起在黃淮平原上的幾座石山丘陵而已。就是這片普普通通的山丘,因在秦漢之際曾發生過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重要事件,從古至今天下聞名。

    《史記》載,撰劉邦借神話,盡述智謀韜略,寫陳勝皆史事,語言樸實豪邁。陳勝起義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英雄吶喊聲不絕於耳,鼓舞人心。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並使漢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政治、經濟、文化高峰的偉績亦流傳千古。史料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帶領戍卒到漁陽(今北京)戍邊,行至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遇雨誤期,按當時秦法,延期當斬。陳勝和吳廣舉行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於是“天下雲集響應”。起義軍所到之處,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百姓“贏糧而景從”,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掌握政權的組織,號稱“張楚”,擁立陳勝為王。當秦兵反撲時,不幸的是陳勝竟被車伕小卒莊賈殺害,將軍呂臣“殺莊賈,復以陳為楚,葬陳王於芒碭山。諡曰:隱王”。陵園內的兩副對聯體現出了陳勝起義的壯舉:“成仁啟漢兩千年,香火斷續,悠悠長吊隱王靈;倡義反秦六個月,張楚縱橫,烈焚初償鴻鵠志”。“水可覆舟大澤洪荒掀巨浪,民能創史陳王浩氣卷狂飆”。

  • 4 # 尼古拉斯憶心

    地方文化

    皖北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老莊文化。

    淮河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為區域文化,故可綜合和總稱皖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北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相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孕育出了中華文化奠基人的老子、莊子、管子、顏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賢”等文學藝術的巨擘。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另一重要貢獻是,皖北地區發生過垓下之戰、大澤鄉起義、淮海戰役等多次著名戰役,其中有些戰役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戰爭給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傷痕,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蹟,滋養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同時,也塑造著這個地區的人文精神和豪爽、樂天、俠義的民風。

    方言文化

    皖北方言大部屬中原官話,小部分屬江淮官話。 蚌埠、鳳陽、淮南、壽縣、霍邱、靈璧、泗縣屬中原官話信蚌片。亳州、阜陽屬中原官話商阜片,宿州、淮北、濉溪、蕭縣、碭山屬中原官話徐淮片。 蚌埠市南部及淮南市南部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 戲曲文化 皖北地區代表性的戲曲有泗州戲、墜子戲、蚌埠花鼓燈、推劇、亳州梆劇、淮北花鼓戲、漁鼓道情、四平調等,其中泗州戲、墜子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 泗州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絡,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徵。

  • 5 # 我愛祖國美166

    皖北(亳州)文化特點突出,成湯都城,老子故里,魏武曹操,神醫華佗,花木蘭等。

    亳文化起源新石器時代,三朝古都,名人輩出的地方。湯居亳時,都城在亳統管三亳,後三亳荒廢,只留下亳州,今亳仍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優質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為何死咬住東宮太子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