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易經知未來

    能釣到魚一是靠技術二是靠運氣,你的魚鉤和技術是最好的但你不一定是鉤到魚最多的。人生也是一樣,你才華大但不一定是最成功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李白等。

  • 2 # 鄉下老果

    從古到今懷才不遇者眾多,竊以為大多不懂得包裝自己,營銷自己,酒好也怕巷子深。才如諸葛亮,為了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才氣,常常喜歡吟誦《梁父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一樣的人物,別外結交了一幫天下名士,如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為友,讓他們為自己傳名,最後引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輔佐劉備,三分天下。

    據《新唐書.盧藏傳》記載,盧藏想入朝為官,特別選在離京城長安最近的終南山隱居,藉此獲得較大的名聲,最後得償所願,入朝為官。

    也有出奇制勝,如唐朝詩人李昌符,才華橫溢,但苦於久不登第,於是作《婢僕》詩五十首,投入公卿之間,浹旬之內,引起京師轟動,由此登第。

    另有詩人為了出人頭地,結攀達官顯貴,以得到他們的推薦,如唐都詩人李群玉,赴長安獻詩三百首,得到宰相裴休與令狐綯的賞識,而得到他倆的推薦,入朝為官。

    當然,也有些是本來有才,偶然機遇巧合,與某個達官顯貴結識,而聲名大躁,如唐朝詩人賈島,一日在路上苦思“鳥宿池邊樹,僧…月下門”,是用“推”是“敲”時,時任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衝撞到儀衛朝愈的車隊,而得到朝愈的指點,最後結為朋友,使天下聞名。

    人們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即便是千里馬,你也得先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否則,只能老死於拉車與耕田之中。

  • 3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懷才不遇”的本質是因果問題,儒釋道三家典籍裡都有答案。下面以此為據,閒聊幾句,供參考。

    【1、人生的決定因素】

    世人各異,命運不同,哪怕同日、同時、同地出生,遭遇也不相同,古人對此現象早就做過可信的定論,主要有五個:(1)投胎決於宿命。命有三世,前世決定今世的整體狀態,故前世有福,就投胎到貴人家、智者家,獲得的機遇更大更多,今世容易成功和順利,反之就容易失敗和挫折。在這一點上看,人與人天生就不平等,且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在出生時就固定了,未來全是對號入座,分毫不差。(2)心態決定趨勢。出生後直到立業,這段早期的築基階段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大方向,人若積極有為、奮發向上、依教奉行的人容易成功,翫忽懈怠、投機取巧、沉迷享樂的人容易失敗。(3)動機決定禍福。不論做什麼事,都從心念開始,人若念善行善,日久容易吉順,反之容易兇災,故人生起伏,取決於自心。(4)道德決定壽命。人若信聖守道,謙恭行道,崇敬三教,仁愛一切,容易積德,順於天地,鬼神暗助,日久獲益,不僅心想易成,而且壽命日增;反之難成,壽命日減。(5)智慧決定一切。人的命運有兩種形態,只要不依靠聖賢教育,就活在“定命”裡,能被提前算定,沒有差錯;若能依靠聖賢教育,就活在“變命”裡,時刻在轉“變命”,使之由差變好、由好變旺。所以,綜合這五方面就知,“懷才不遇”現象的背後是“宿命的善惡、心態的勤怠、動機的善惡、道德的厚薄、智慧的多少”在決定著,因人而異,古今不變。

    【2、“才”的高下】

    “才能”是個多義詞,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沒有固定,但聖賢是公認的大智者,故通行聖教者有最大的“才能”,其餘皆小,是肯定的。與聖賢相比,凡夫之才歸在“小聰明”之流,不值一提。隨便舉四例:(1)“文才”若不至聖理,都是偏才,不堪大用。古今詩詞文的大家很少能成就濟世大業,都與“心量太小、理義太狹”有直接關係。(2)“匠才”若不為公,都是私才,為人所棄。歷朝歷代的各行各業都有能人,但這些匠人極少成就大業,都與“只專己事、少濟民生”有直接關係。(3)“秀才”若不通世事,都是呆子,為人所笑。古今能幹一番事業的人,不僅要通達道理,而且善於落實這些道理,不會樂於空談,自誤不知。(4)“專才”若因循守舊,都成古董,為世所斥。古之成一事者眾,成一世者稀,都因不會變通,不適應時代變化所致。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機遇,而是才子沒抓住機遇,不會識別、利用和創造機遇,總在等機遇,自誤而敗,不怨命運不公。

    【3、“不遇”的內因和外因】

    通常,內因有五個:(1)志向不夠大。(2)能力不夠強。(3)言而無信。(4)行而不決。(5)智而不公。外因也有五個:(1)不善交往。(2)脫離社會。(3)時勢不納。(4)學不致用。(5)德不廣博。所以,“懷才不遇”的背後因素很多,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

    【4、對“才和遇”的辨析】

    舉三例:(1)孔子悟道後周遊列國,推銷主張,多被冷遇,於是退而興學,教言蔭及千年,至今閃光,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這是在沒機遇情況下“依聖教轉變命運”的最佳榜樣。人是活的,豈能困死在事緣裡?所以,真才是不愁機遇的,只要自強不息,即便世間不給機遇,天地也給機遇,沒啥可憂慮的。(2)舜生在仇人之家,自小就受父母、兄弟嫌棄,屢屢被陷害和排擠,但他以德報怨,忍辱待之,最終感化他們,親和如初,並天下聞名,成為聖君。所以,不遇之苦是成功前的命運考試,人生常順,未必是好事。古之成大事者,絕不畏難,苦樂皆安,智慧高遠。(3)戰國軍事家吳起素有將才,但心術不正,投機鑽營,趨炎附勢,雖被拜位統帥,卻居功自傲,四面樹敵,最終被陰謀所害。所以,人無德行,即便機遇在前,一樣會失去,自害自愚,成就歸零。要看什麼人用“才能”,要看什麼人對“機遇”,不能籠統講“懷才不遇”,沒有伯樂,世事不公。

    【5、轉變命運的方法】

    古人常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故逆命為常態,“不遇“為常事,不值得大驚小怪,關鍵在會不會轉變命運。也就是說,人生是“智慧第一”,而不是“機遇第一”,只要有智慧,失去的機遇還會復得,沒機遇會創造出機遇,小機遇會變成大機遇。儒道釋三家聖賢教育講的全是此義,明代奇書《了凡四訓》就是專講此義的寶書,如果天下不遇之人都能看懂,何愁“前路無知己,凌煙閣無名”?此書所說精要就是三句話,即命運自作自受、道德自修自福、聖賢自學自成,所以,只怕人懷的不是“真才”,不怕人沒有“機遇”。“才”決定“遇”,“智”決定命,“德”決定運,都是自己能做主的。也因此能推斷出,凡認為“懷才不遇”的,都還是迷人,不是真懂命運,沒有真正看懂自我。

    總之,“才、遇”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能主宰的、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才必有用,聖才比有盛;德決定命,善決定運,智決定才,心決定遇;操之在我,用之在慧。所謂的“懷才不遇”對愚人是困境和宿命,對智者是虛假和考驗,並非真的定律,不能執為窠臼,認為不能超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想擁有《斗羅大陸》中哪種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