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夜梟守月
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如顯擺,也有說是為查詢建文帝的。總而言之,消耗了大明國力,以致於後來倭寇氾濫沒辦法才閉關鎖國,無形資產拖住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而新航線的開闢,正是中西乃至全球多領域合作交流的快車道,有助於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
-
3 # 新歷史通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兩者的目的大不同。
新航路的開闢更多的是資本擴張帶來的,具有政治性和掠奪性。是社會變革所帶來的;
而鄭和下西洋也是政治性的,但主要推動者不是資本,而是皇帝本人,當時中國社會背景是朱棣奪權,重塑建立了王朝,鄭和下西洋表面上是向各國宣言中國的,其實還是朱棣的政治行動,當時社會有謠言說,建文帝在燒大明宮後沒有死,而是逃亡了海外,朱棣聽到這樣的訊息當然很不高興,很怕自己還沒坐穩的皇位被奪去,所以派當時的宦官鄭和出海,表面上是宣言國威,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想了解建文帝是否逃亡到海外,他要消滅威脅自己一切的存在
-
4 # 歷史戰爭
回望古今,我們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離不開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雖然探索的過程中充滿著數不清的艱難險阻,但其取得的成果卻推動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作為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海洋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未知事物,它彷彿美人魚的歌聲,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勇士前往,試圖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有兩個對於海洋的探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始的時間也相當接近,以至於經常被拿來比較。它們就是中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新航路開闢。兩者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從時間上看,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達·伽馬、麥哲倫和哥倫布的航海早半個世紀。並且,在規模和航海次數方面,當時還未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與中國是無法比較的。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隻被稱為“寶船”,《西洋番國志》等史料中記載這種船非常巨大,但是沒有具體的參考資料。
但是,我們可以從馬歡留下的《瀛涯勝覽》一書中,得知其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這裡對寶船的大小記載與《明史·鄭和傳》所描述的相同。在近些年的考古研究裡,也有證據證明“寶船”之大。比如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遺址上,就出土了全長超過11米的巨型舵杆。
其次,從目的上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只是為了宣揚國威,平等貿易。不是像新航路的開闢者是為了資本的擴充套件和原始資本積累。明成祖力圖加強自己篡位後的威信,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同時,透過下西洋來加強與海外聯絡,可以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內容主要是朝貢貿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朝貢貿易不計經濟效益,違背經濟規律。耗費浩繁,使得國庫枯竭,造成了明末的禁海令,使得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
當然,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闢兩者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也大不相同。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偉大壯舉,極大地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一者為了天朝上國的理想,是紮根於封建自然經濟,依託統治者的支援才能進行下去。另一者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興起的基礎之上,掠奪性的貿易。
從背景看,西歐在 15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的地步,人們對於新型科技的興趣不大。
從政治角度看,新航路開闢引發了殖民統治這種政動,並且開闢了新的沿海貿易地區,就是大西洋沿岸,而之前東西方貿易則集中在地中海地區。還有就是在這條新的航線上航線,來回的路程是很短的。新航路的開闢,連線了整個世界,迎來地理大發現時代,順帶還發現了美洲。這方面,鄭和下西洋絕對無法與之相比。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帶來的新航線和短路程,受到《馬可·波羅遊記》帶來了東方遍地財富的幻想。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前來東方淘金,這同時也加大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當然,基於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殖民主義和罪惡的三角貿易也隨之誕生。為了維護得到利益的歐洲人,自由貿易主義應運而生。這段時期的歐洲快速發展,為之後的商業改革和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自古以來的東方繁榮開始讓位於西方發展。
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在二十一世紀時,哥倫布就被美洲印第安人起訴,判刑500年,緣由是其帶來了疾病和罪惡。使得,當時的美洲土人對於歐洲人身上的大多病菌是沒有抵抗力的。歐洲在新航路開闢的資本主義大發展,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侵虐史。
參考文獻:《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
《瀛涯勝覽》 馬歡
《明史·鄭和傳》
《西洋番國志》 鞏珍
回覆列表
1、背景:(1)明朝時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歐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揚——加強——滿足 (2)經濟目的:海外殖民,掠奪財富,進行原始資本積累。
3、特點:(1)時間早: (2)規模大 (3)次數多 (4)貿易性質:前者是封建國家朝貢性的貿易,後者是掠奪性的貿易
4、影響和後果:(1)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偉大 壯舉,極大地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其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違背了經濟規律,對中國新的經濟因素未產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歐新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導致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開始了世界一體化的程序。
5、形成差異的原因:根源在於兩次航海的經濟基礎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航海;後者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興起的基礎之上。
6、鄭和下西洋廢止原因及其啟示:朝貢貿易不計經濟效益,違背經濟規律。耗費浩繁,國庫枯竭。明末的禁海令,實行閉關政策。 啟示:發展對外關係必須適應經濟發展規律,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