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蠻荒邊民
古代沒有玻璃只有琉璃。至於琉璃是不是玻璃,現在專家們說,不是。不是就不是。不過後來乾隆,透過傳教士引進了玻璃,在紫禁城內培養了一批工匠,開始製造器皿,不過只供乾隆自己使用。以後,這些工匠,大概是想當個體戶撈點外快,就在北京開作坊,這樣,玻璃的製作就流傳民間。
-
3 # 老豬的碎碎念
古代當然是有玻璃的,而且它的誕生遠比你想象中的更早。
據史載,中國早在春秋末、戰國初就有玻璃器了,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墓,很多古代的黑科技越來越多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其中就有大量的玻璃器皿。光說沒有圖太單一,這不是筆者的風格,正好筆者在最新的首都博物館的大展《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中便實拍到了一件極為精美的玻璃瓶。正好給大家看看這件來自於遼代的進口貨“玻璃瓶”。絕對會重新整理各位的認知,這件古物的製造水平已經可以和現在的技藝相媲美了,相信如果不說它的年代,你很可能以為它是一件現代品。
到了遼代,大量同時期古波斯的玻璃器隨著佛教的盛行而傳入中國,在很多的墓葬和古塔中屢屢發現,著實驚為天人。此件文物是朝陽北塔博物館藏的一件古波斯玻璃瓶,其出土於朝陽北塔天宮內,圈足,弧形腹,細頸,口部似鳥首,並在其上安裝一子母口的金蓋,柄上立短柱,似鳥尾,整體的造型好似一隻昂首蹲坐之鳥,在瓶內立一長頸弧腹小瓶,此瓶整體呈現淡綠色,極其輕薄,晶瑩透明,而且造型奇特,是一件古代波斯的玻璃器珍品。
-
4 # 抱撲若拙
圖裡為什麼有戰國水晶杯呢?因為有某個名人說“中國沒有發明玻璃,所以沒發展出科學”。其實主要意思沒有透鏡,所以很多科學沒法搞。所以,問題成了,中國沒發明玻璃,這就呵呵了。先小反駁一些大咖。看看戰國水晶杯的工藝,就知道即便沒發明玻璃中國要想做透鏡絕不困難。所以玻璃不是跟本。再說玻璃,中國應用玻璃,從文物就可上述到西周,歷史記載就更為久遠,西方為了抬高自己的玻璃地位,硬把中國琉璃(與玻璃工藝、成份高度相似)硬把琉璃單獨分類。這事在西方學術很常見,如把邏輯與哲學混一下,定義為哲學,所以中國古代就沒哲學了。所以,1、中國古代西方式科學不發達並不是“玻璃”可以說的,關鍵是陳寅恪老先生說的“中國學術的實用主義”心態。2、玻璃應用,中國歷史上可追溯的西周(文物的),甚至更為久遠(文獻的)。不是,西方學術搞個分類就可以把“中國琉璃”與玻璃分開的。(工藝、成份的高度相似)
-
5 # 琉璃之美於躍
中國西周時期出現了早期的費昂斯製品,和埃及早期生產的費昂斯類似,大多呈飛碟狀,作為大型組配珠飾中的隔珠使用。到了春秋時期,西亞地區製作的蜻蜓眼玻璃珠,透過中亞的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並在中國生根發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大量的蜻蜓眼玻璃珠,而這類珠子也被稱為隨候珠。在這一時期,一些玉石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玻璃作為玉石替代品,逐漸被當時社會認可,這一時期最常見的就是玻璃壁。除此之外,玻璃的見識作為預期的替代品,大量使用多出現在中國南方的墓葬中。而作為最有名的玻璃莫過於越王勾踐的劍身上的玻璃裝飾了!而在戰國的墓葬中,目前還沒有發現玻璃器皿。
隨著河北滿城漢墓的拉開,我們看到了中國最早的古代玻璃器皿,鉛鋇玻璃!
回覆列表
有。
還是包羅永珍的那種。中國古代的玻璃從技藝上來說既有從陶器青銅器而來的傳統工藝,也有從異域傳來的吹制工藝;原材料既有鉛鋇矽酸鹽玻璃,也有鈉鈣矽酸鹽玻璃;類別上有瓶、罐、杯、鼻菸壺、筆架等,甚至連清朝時期官員朝帽上的裝飾都是玻璃所作。風格上則是小清新文藝範十足和華麗典雅並存。既有供給於王公貴族,也有容身於平民闔閭之家的。
真真是奼紫嫣紅。
那麼究竟什麼是玻璃呢?
玻璃原誕生於兩河流域,是最早發明的矽酸鹽材料之一。在歷史上曾經和黃金、寶石等物品一樣昂貴。中國對玻璃這一材料有多種稱呼 , 璆琳琅玕” 、“琉琳” 、“流離” 、“琉璃”、“玻璃”等,見諸於《尚書》、《山海經》等,是天然玉石和人工製造的玻璃的“統稱”。考古報告中常根據其透明度分別定名為“ 玻璃”、“ 琉璃” 和“料器”等。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國家寶藏中的越王勾踐劍?
那把陪伴勾踐歷盡滄桑,臥薪嚐膽,見證著滄海沉浮的亂世春秋的絕世寶劍。
勾踐劍的劍格上鑲嵌的就是玻璃,又被稱為蜻蜓眼。
正如沈從文根據對中國古玻璃文物的考察在其《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一文中提出的那樣“中國工人制造玻璃的技術,由顆粒裝飾品發展而成小件雕刻品,至晚在2200年前的戰國末期已完成。”
那麼古代中國中國玻璃的文物究竟是自己本民族創造還是來自西方?
由於中國玻璃的體系劃分和西方有種種不同,歷史淵源上也各有異趣;兼西方的玻璃技術發明比中國早千年左右,而中國學者對古代玻璃的系統研究起步較緩。再加上中國確出土了很多來自異域的玻璃器皿。因此有部分外國學者認為中國玻璃外源說。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嘛?
當然不是。
據學者塞利曼(Seligman)考察與研究,發現在漢至唐出土的古玻璃(收藏品)的化學成分,主要為含PbO和 BaO的鉛鋇矽酸鹽玻璃。這與羅馬、埃及、波斯等地的古玻璃主要為含Na2O和CaO的鈉鈣矽酸鹽玻璃截然不同。
此外,中國古代玻璃的工藝也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早期的玻璃主要採用膜壓工藝,有學者猜測是從青銅器製造上引用而來。代表器物比如西漢早期南越王墓出土的平板玻璃。
當然中國玻璃製造也從西方汲取了相當多的營養。隋唐時期,西方玻璃的吹制工藝就傳入中國。
而這個十分好看的玻璃瓶就是中外合作的產物。
這件器型玲瓏剔透的橢圓形玻璃瓶是隋朝李靜訓墓的陪葬品。儘管該物採用了西方的吹制玻璃技術,但是若深探其中的原料的話,依然是中國本土特有的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器形也依然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謂外來說,倒不如稱之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中就記載了幽州土產有玻璃。而幽州即現在的北京城。而清朝同樣也有位於山東博山和位於北京的琉璃廠,不僅生產殿瓦(琉璃瓦也是玻璃的一種)還生產瓶罐等器皿。只是清朝玻璃的製造更多受到了西方的影響。玻璃廠的工匠多由西方的洋人組成。
那麼無論是中國傳統工藝下的玻璃器皿,還是受西方影響的玻璃器皿,正如李軍教授所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蕞爾小物,卻蘊含著風光無限的大千世界。
而這些玻璃製品,滿載著當時人們的信仰、審美與記憶,跨越時空。而當我們今時今日觀看這些玻璃之時,自然就會升騰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感。
參考文獻
《關於中古代玻璃研究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早期玻璃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