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在他七十歲生日的時候,作了一首《古稀說》,內容就是“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彷彿者。”
自古以來,宦官為什麼可以干政,一來,皇帝久居深宮,最得力的爪牙,便是宦官,最可靠的政治盟友,也是宦官,同時外官與內廷的聯絡,太監又是必經的一步,如此之下,偌皇權出不了內宮的話,皇帝肯定就要尋求宦官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的權力便被賦予了。
那麼,哪一代的宦官干政最嚴重呢?
第一就是東漢,因為什麼,因為東漢國主年幼!皇權便式微了。
第二就是明朝,明朝國祚276年,共誕生了四位權閹,人少,但造成的影響大。
至於清朝為什麼沒有產生宦官干政?其一就是清朝皇權獨大,沒必要同宦官作政治盟友,其二就是制度建設,比如控制宦官群體的數量,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內務府來管理宦官,設定專門的監察機構敬事房來監督宦官,這兩個機構都是由宗室子弟擔任,所以就避免了太監同時扮演裁判加比賽選手的弊端,再加上宦官任職的品級是有所規定的,整個一套方案下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便沒有了。
當然,宦官中也有極優秀者,比如什麼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鄭和,這一點不用細說,請讀者自行體會。
外戚是什麼?是皇帝的母族、妻族。
鑑於前朝往事,清明兩朝的統治者對於外戚問題尤為重視,比如明朝,在制度上,皇帝選妃,向來偏向於平民小戶、低階軍官,這樣一來,妃子的孃家便不具有左右政局的政治勢力,其二就是不授實職,沒有實職就沒有相應的權力,而對於皇帝的母族,因為在帝位更迭的問題上,明朝大體穩定,不會出現幼帝,所以外戚的問題便不是很嚴重,清朝也差不多,還有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明清之際,皇權專制空前絕後,所對應的儒家禮法也被進一步的加強,所以對外戚干政,除了有制度上的約束之外,還有的約束條件就是輿論場的監督和道德層面的譴責。
權臣誕生的土壤,即皇權式微,清明兩朝,皇權勢大,所以近乎沒有足以威脅到皇權的權臣。
女謁,什麼是女謁?女謁指的就是像楊貴妃、韋后、武恵妃、客氏這樣禍亂宮廷的後宮女子。
在一個宗法、男權社會里,母憑子貴,一個女子,偌要取得很高的家庭地位、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點是必須的,那就是必須有男性子嗣。
針對這一點,清朝做的就很到位。
比如對儲君的教育,都是三令五申地要避免這些問題,清君有無能者,有好大喜功者,但絕對沒有昏君。
還有就是皇室對子女的撫養,都是由專門的機構、專人負責,皇子的撫養權其實不在生母手中,這一定程度上是避免了后妃干政的。
明朝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奇葩皇帝,一個原因就是皇子的教育問題,因為明朝的帝位更迭沒有一定的規律,也就是並不是所謂的一系,好多帝王因為出身、環境、後天教育的影響,人格是有很大問題的,而清朝對於這一點做的就特別好,所以清朝帝王的綜合質量在封建朝代中算是最好的。
關於強藩的問題,很早就有,其中尤以唐朝最盛,一個安史之亂,夭折了李隆基的開皇盛世,使大唐王朝從此走向了下坡路,所以之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藩鎮、武人都是格外提防的,其中提防最甚的,肯定是宋朝,其後的明朝事實也繼承了這一不言而隱。
唐朝為什麼對藩鎮無能為力?其一就是外重內安,有戰鬥力的軍隊都在邊境線上,加之方鎮不僅有軍權,而且有民政大權,中央對地區邊鎮的事務一般是無可置喙的,沒有硬約束的能力,這樣,在性質上,邊防軍便成了私軍,私軍的眼中肯定只有主帥而沒有朝廷。
清朝的三藩之亂,實際上也是這一原因。
但在三藩之亂被平之後,清朝對各地軍隊的掌控大大加強,國家掌握了軍隊的一切權力,藩鎮之禍便被解決了。
奸臣問題,並不是哪一個王朝專有的問題,就像光明與黑暗總是相生相伴一樣,臣子也有各種各樣的型別,一般來說,奸臣就等於權臣,權臣卻不一定是奸臣,因為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對於奸臣的價值判斷,都是從公共事務方面和個人道德修養兩個維度來判斷的。
整個清朝幾百年下來,因為皇權獨大,所以並沒有奸臣誕生的土壤,那麼,奸臣問題在清朝也算是被解決了。
至於有人提到的和珅,這一點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因為只有弄權的人才可算作是奸臣,和珅貪是貪,但沒有威脅到皇權,所以並不能算作奸臣。
佞幸就是透過諂媚君主來獲得升遷的一種臣子,典型的就是唐朝的李靈甫、楊國忠、明朝的嚴嵩、溫體仁等人。
在這裡,我大膽地下一個結論,在清朝,直臣是極少數,佞臣才是絕大多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一個,在滿清貴族內部,施行的是一種前現代、奴隸制的社會制度,旗主與旗人之間有著極強的人身依附關係,皇帝是這些人最大的主子,其他人則都是奴才,都是皇帝的家奴。
而滿清貴族則作為一個極其特殊的階級,騎在人民頭上奴役人民,所以終清一朝,百姓的奴化現象是最嚴重的。
在這種情況下,皇權的專制便是空前絕後的,滿臣即是皇帝的家奴,怎麼可能對皇帝提出不同的意見呢?要知道,在儒家的禮教中,奴才是不可以反抗主子的。
再看漢族,滿漢之間固有大防,文臣集團也不團結,漢臣又佔弱勢地位,那就更不可能與皇權制衡了,當然也就不會有說話的機會了。
只不過,這些人(佞幸)還是佔大多數,大多數就是正義,自然,我們便不能稱其為佞臣,相反,還要說他們是“我大清”的好奴才、忠臣良將。
乾隆帝在他七十歲生日的時候,作了一首《古稀說》,內容就是“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彷彿者。”
答題主所問,答案就是,君主專制主義的發展在機能上,徹底地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接下來我們便逐一的分析一下這幾個問題。對宦官問題自古以來,宦官為什麼可以干政,一來,皇帝久居深宮,最得力的爪牙,便是宦官,最可靠的政治盟友,也是宦官,同時外官與內廷的聯絡,太監又是必經的一步,如此之下,偌皇權出不了內宮的話,皇帝肯定就要尋求宦官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的權力便被賦予了。
那麼,哪一代的宦官干政最嚴重呢?
第一就是東漢,因為什麼,因為東漢國主年幼!皇權便式微了。
第二就是明朝,明朝國祚276年,共誕生了四位權閹,人少,但造成的影響大。
至於清朝為什麼沒有產生宦官干政?其一就是清朝皇權獨大,沒必要同宦官作政治盟友,其二就是制度建設,比如控制宦官群體的數量,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內務府來管理宦官,設定專門的監察機構敬事房來監督宦官,這兩個機構都是由宗室子弟擔任,所以就避免了太監同時扮演裁判加比賽選手的弊端,再加上宦官任職的品級是有所規定的,整個一套方案下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便沒有了。
當然,宦官中也有極優秀者,比如什麼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鄭和,這一點不用細說,請讀者自行體會。
對外戚問題外戚是什麼?是皇帝的母族、妻族。
鑑於前朝往事,清明兩朝的統治者對於外戚問題尤為重視,比如明朝,在制度上,皇帝選妃,向來偏向於平民小戶、低階軍官,這樣一來,妃子的孃家便不具有左右政局的政治勢力,其二就是不授實職,沒有實職就沒有相應的權力,而對於皇帝的母族,因為在帝位更迭的問題上,明朝大體穩定,不會出現幼帝,所以外戚的問題便不是很嚴重,清朝也差不多,還有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明清之際,皇權專制空前絕後,所對應的儒家禮法也被進一步的加強,所以對外戚干政,除了有制度上的約束之外,還有的約束條件就是輿論場的監督和道德層面的譴責。
對權臣問題權臣誕生的土壤,即皇權式微,清明兩朝,皇權勢大,所以近乎沒有足以威脅到皇權的權臣。
對女謁問題女謁,什麼是女謁?女謁指的就是像楊貴妃、韋后、武恵妃、客氏這樣禍亂宮廷的後宮女子。
在一個宗法、男權社會里,母憑子貴,一個女子,偌要取得很高的家庭地位、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點是必須的,那就是必須有男性子嗣。
針對這一點,清朝做的就很到位。
比如對儲君的教育,都是三令五申地要避免這些問題,清君有無能者,有好大喜功者,但絕對沒有昏君。
還有就是皇室對子女的撫養,都是由專門的機構、專人負責,皇子的撫養權其實不在生母手中,這一定程度上是避免了后妃干政的。
明朝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奇葩皇帝,一個原因就是皇子的教育問題,因為明朝的帝位更迭沒有一定的規律,也就是並不是所謂的一系,好多帝王因為出身、環境、後天教育的影響,人格是有很大問題的,而清朝對於這一點做的就特別好,所以清朝帝王的綜合質量在封建朝代中算是最好的。
對強藩問題關於強藩的問題,很早就有,其中尤以唐朝最盛,一個安史之亂,夭折了李隆基的開皇盛世,使大唐王朝從此走向了下坡路,所以之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藩鎮、武人都是格外提防的,其中提防最甚的,肯定是宋朝,其後的明朝事實也繼承了這一不言而隱。
唐朝為什麼對藩鎮無能為力?其一就是外重內安,有戰鬥力的軍隊都在邊境線上,加之方鎮不僅有軍權,而且有民政大權,中央對地區邊鎮的事務一般是無可置喙的,沒有硬約束的能力,這樣,在性質上,邊防軍便成了私軍,私軍的眼中肯定只有主帥而沒有朝廷。
清朝的三藩之亂,實際上也是這一原因。
但在三藩之亂被平之後,清朝對各地軍隊的掌控大大加強,國家掌握了軍隊的一切權力,藩鎮之禍便被解決了。
對奸臣問題奸臣問題,並不是哪一個王朝專有的問題,就像光明與黑暗總是相生相伴一樣,臣子也有各種各樣的型別,一般來說,奸臣就等於權臣,權臣卻不一定是奸臣,因為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對於奸臣的價值判斷,都是從公共事務方面和個人道德修養兩個維度來判斷的。
整個清朝幾百年下來,因為皇權獨大,所以並沒有奸臣誕生的土壤,那麼,奸臣問題在清朝也算是被解決了。
至於有人提到的和珅,這一點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因為只有弄權的人才可算作是奸臣,和珅貪是貪,但沒有威脅到皇權,所以並不能算作奸臣。
對佞幸問題佞幸就是透過諂媚君主來獲得升遷的一種臣子,典型的就是唐朝的李靈甫、楊國忠、明朝的嚴嵩、溫體仁等人。
在這裡,我大膽地下一個結論,在清朝,直臣是極少數,佞臣才是絕大多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一個,在滿清貴族內部,施行的是一種前現代、奴隸制的社會制度,旗主與旗人之間有著極強的人身依附關係,皇帝是這些人最大的主子,其他人則都是奴才,都是皇帝的家奴。
而滿清貴族則作為一個極其特殊的階級,騎在人民頭上奴役人民,所以終清一朝,百姓的奴化現象是最嚴重的。
在這種情況下,皇權的專制便是空前絕後的,滿臣即是皇帝的家奴,怎麼可能對皇帝提出不同的意見呢?要知道,在儒家的禮教中,奴才是不可以反抗主子的。
再看漢族,滿漢之間固有大防,文臣集團也不團結,漢臣又佔弱勢地位,那就更不可能與皇權制衡了,當然也就不會有說話的機會了。
只不過,這些人(佞幸)還是佔大多數,大多數就是正義,自然,我們便不能稱其為佞臣,相反,還要說他們是“我大清”的好奴才、忠臣良將。
綜上所述,不管人們對清朝的印象如何,至少有一點,清朝確確實實地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如果沒有所謂的世界之大變局,清朝的風評絕不至於如此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