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兮2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具體時間是在冬至後105天,另有103天與106天的說法,因此有清明節前兩日、一日或與清明同一日的三種說法。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所以稱“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邵雍《春遊》就說過“人間佳節惟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寒食日恩賜火》一詩說:“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

      一、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源於晉文公重耳的大臣介子推之死。歷史記載,晉文公在未做晉國國王之前稱公子重耳,在他父親死後兄弟之間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重耳無奈亡命國外,後來經過努力及憑藉外國勢力的幫助做了國王,史稱晉文公。由於他回國執政時封賞流亡時的追隨者,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在晉文公極其潦倒的時候曾經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但這次封賞時,晉文公卻把他給忘了,於是介子推作“龍蛇之歌”而隱居起來。晉義公發現自己錯了,便到介子推隱居的山上要他下來受賞,可介子推怎麼也不願意再見他。晉文公下令用燒山的方法逼他下山,可是介子推寧肯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也不肯受封,一同燒死的還有他的老母親。

      晉文公因此懊悔不已,下令將這座山命名為介山,這就是今天山西省介休縣的介山;同時將介子推抱的樹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腳上,每日呼“足下”以示他對介子推的懷念,據說這就是我們今天尊稱別人為“足下”的來源。從此晉文公就下令這一天所有人家都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二、寒食節習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自唐代以後,與祭祀祖先亡靈以及郊遊掃墓活動,逐漸融匯成為一個節同,民間也有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禁菸節的,甚至還有“寒食清明”的說法,因此寒食節這天有許多習俗和清明節一樣,也有盪鞦韆、蹴鞠等娛樂活動。

      畫卵

      河北、湖南等地區寒食節的一種遊戲,就是在雞蛋上染畫顏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鄴中記》載:“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古之豪家,食稱畫卵。”到隋時有將雞蛋染成藍、紅等顏色,仍如雕鏤,輾轉互相贈送的,或放在菜盤和祭器裡。現傳承成為民間工藝,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

      鬥雞子

      雞子即雞蛋。這是一種互相比賽雕雞蛋和畫雞蛋技藝或互相撞擊的遊戲。南朝梁時,每逢寒食節民間即鬥雞、鏤雞子、鬥雞子。到隋代更加流行。近代演變為撞雞蛋遊戲,也就是把煮熟的雞蛋或鴨蛋放在一起互相撞擊,誰的蛋先碎誰輸。

      三、寒食節食俗

      吃冷食是寒食節的飲食習慣。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總是先要準備食物,《荊楚歲時記》說這種食物是“餳大麥粥”。這是一種加了飴糖的大麥粥,或者是將大麥仁水解發酵產生一定比例的飴糖後再一起煮成的粥。陸魁《鄴中記》中說:“寒食三日作醴的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著作粥。”這種方法十分特別。“醴酪”,就是煮粳米及麥以後,經冷卻而形成的凝膠狀的澱粉和蛋白質膠凍。然後把搗碎後的杏仁漿和進去,就成為半流動的粥。所以這個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為禁火,所以要隨和隨吃。“醴酪”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齊民要術·醴酪》則較為詳細地說明了醴酪的製法:“與煮黑餳同”,這種醴酪實際是用煮飴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後再連糖帶渣一起煮成粥,冷卻後即成醴酪。《齊民要術》中還有一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缽內冷卻,其“色自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儲存一個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時未見有新品種,到了宋代,《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餳、麥粒、乳酪、乳餅,甚至有炊餅,北宋時還有棗餾。元明以後,過寒食節的地方越來越少,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帶,因為傳說是介子推的故鄉,所以他們恪守寒食節俗。當地地方誌記載,主要節日食品為冷麵、黃米粉煎餅、棗餾等。還有一種被稱為“子推燕”的麵食。做法是:先把麵粉和棗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樣,然後放在籠屜裡蒸熟,出鍋後冷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泉燒雞配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