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
2 # 荷嵐悅讀
對於閱讀大部頭作品,首先就是興趣,然後就是耐心!
首先,選擇在心情和時間都比較穩定,充足的情況下來讀,這樣對理解上非常有幫助。其實對於感興趣的書,再大,卷幅再多,還會擔心 看完的那種顧慮感。 可見,興趣在其中起到非常的作用。
其次,就是讀一讀,放一放。 就是讀一不分,然後放開,休息幾天,如果覺得讀不懂或者讀不動,讀不下去的時候,這樣 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會給後續的持續讀下去起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
-
3 # 卷一根馬壩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
有的朋友說,首先要建立邏輯框架。有的朋友說要從興趣著手。都是很有見地的說法,值得借鑑。總之不管從哪裡入手,都是要尋找一個抓手,就好像在龐大的河流中,尋找到一隻竹筏。
談一下個人的看法,個人覺得大部頭的作品,不論是哲思類的還是情節類的,都是建立在龐大的背景體系下的敘述,這就好比一條寬大的河流,我們只注重它洶湧的波濤,或者清澈的涓涓細流,都是不可能窺見其全貌的。這就好比《水經注》中所講的,治水就應該先知道水流的走向,還有一句話叫,治玉,如治水。玉也是有脈絡的,如同水的走向一樣,找到了這條脈絡,就可以順利的雕琢處,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同理,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是有他的思想脈絡和敘述脈絡的,所不同的是有些淺顯,有些深邃,更有些是龐大不見其底的,我們只有從各個側面,瞭解到作者的思維主旨和闡述要點,才能夠更順利,也更愉快的順應作者的敘述,這就好比找到了文章的脈絡,找到了文章的脈絡,就是打造了文章的敘事動力,敘事動力決定了閱讀的快感、速度和理解力,讓讀者感同身受。《金剛經》中有一句話叫,如筏喻者。意思就是說,任何文章文字,語言都只是一個載體,我到了人文章的內涵,就可以簡化了很多繁文縟節,文字卻是變得更加精粹。
當然了,這些只是紙的閱讀的前提,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大量的預習功課,這不是必須的,但是卻很必要,你準備工作做足了,就是一個愉快而紮實的開始。
祝大家閱讀愉快。
-
4 # 亦有所思
閱讀之難,難於上青天!
以《周易》而論,歷來的解讀加起來,能有上萬本。權威性的解讀每個朝代都有十多本,坑爹的是每一本都比周易厚了三倍不止。而且這幫作者的觀點還特麼不同,一個個在文章裡把觀點化成刀劍,張牙舞爪的煞是嚇人。
參考工具書是唯一的辦法。
但工具書是一把三刃劍,你很有可能受到干擾,甚至是誤導。比如《關睢》明明就是一個陌上美少年愛上了一個河邊美少女,可是在孔聖人眼裡,正確的解讀是社會和諧,是君臣相得,是王化之源。
還比如王安石有一首《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網上大多數關於這首詩的註釋是錯誤的,直接就影響了這首詩的創作特點和藝術效果。即在“賞析”的前提下,“析”如果錯了,那麼“賞”就顯得營養不良。
比如《史記》看譯本和看註釋本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感覺,譯本就是一則則枯燥要死的事件記敘。而註釋本卻能看到精彩絕倫的人文情懷,甚至如果放下歷史,好多故事明明就是一部傳奇小說。
這還是中國文化書藉,若是外文典藉,讀起來更是缺德帶冒煙,這年頭懂點外文的人就能翻譯,結果看那些文章嘴裡簡直要淡出鳥來。無論怎麼看也看不出作者思想的牛B之處在哪裡。聽人說,讀哪一國的文史最好要知道這一國的文字和歷史。
也就是說,讀外文典藉,僅僅給你工具書是不夠的,你必須要懂外文。最低限度也得是搜尋權威的譯本。如果翻譯不到位,無論如何我們都讀不出來這些典藉的精華。
外文典藉小可讀得少。中文的我一向是先只看註釋,而且不是一個版本的註釋。然後看譯文進行對照分析。
讀一本書,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析”是可以做到的,但讀進去一本書,非“賞”不行。
這個賞才是最難最難最難的!
-
5 # 賈思聽
我不知道樓主說得大部頭書是怎樣的概念,因為我自己理解的大部頭書,或者說看過的大部頭書推薦二本閱讀心得,本著道理都是相通的,舉一反三的原則,我也聊聊自己看大部頭書的心得。
1.《資治通鑑》
每次講到這本書,很多人都說自己家裡有,但如果問:看完了麼?很多人都低頭,默默用腳尖畫圈圈。
說到原因,還是因為文言文的晦澀難懂。隔著千年的時光,似乎很難拉近和讀者的親和力。但這又是本超級好的書,極致的權利遊戲,人生智慧的結晶留存,可以被反覆參考,取經。
所以,毛主席當年精度了17遍,康熙留下了107條批註,它是一本真正的經世治國的好書。那回歸到主題,如何去讀,怎麼讀?我要教給大家一個法寶和捷徑,先聽姜鵬的“百家講壇”。由姜教授先帶你入門。
姜鵬在復旦的《資治通鑑》選修課,人氣之高,說是刷爆了學校的伺服器。本以為這段戰國到楚漢的歷史,只是人類發展長河裡的過往雲煙,但聽了姜鵬的領讀,你就會發現,它還能指導你的生活和事業,非常的有驚喜。有了姜教授的大綱梳理,你再去讀它,就會親切很多。
2.《紅樓夢》
所以今天我就把它拿出來特意來解釋幾句,雖然不是專業的,但更能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上思考這個問題。
說《紅樓夢》,胡適,馬瑞芳,易中天,他們對《紅樓夢》的貢獻和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鉅作。而馬瑞芳用深入淺出、博古通今的解讀方式,讓你不知不覺就被這本古典名著吸引了。
上面二個事例,就想說明一個道理:
* 在讀一本大部頭書前,一定要先做“預習”,預習的工作很多,瞭解故事背景,瞭解作者生平等等。
*尋找有關這本書的權威解讀,有了大咖的加持,就非常有助於您的理解了。
*用音訊朗讀來帶您走進書的海洋,現在的APP市場上,有很多音訊的客戶端,您可以在裡面尋找相關的主題,可以邊做家務邊聽,利用很多碎片時間,非常有效。
希望這些建議對你有用。
-
6 # 青瓦臺廚師長
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喜歡的書,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從中文小說入手會很容易,讀完你會感覺很充實,慢慢的就會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意猶未盡。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肯定是寫的非常棒,但很多時候也會遇到晦澀難懂的部分,當你堅持讀過這部分,就會如飢似渴的讀完整本書!
-
7 # 霖的郊野公園
先看短篇,中篇,不要直接選擇看比較厚的著作,閱讀興趣與速度是慢慢培養起來的。
但是如果你非常喜歡那本書,那根本沒有厚薄之分。
-
8 # 荔枝雅
樓主的提問重點在於如何讀完一部大部頭著作。但我覺得,其實重點在於“晦澀”和“大部頭著作”上面。先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再去想解決辦法,這樣更有效。
首先,如何界定一本書是“晦澀”的呢?是因為專業性強,比如說是專業學科類的書籍,因為內容深奧,對讀者的要求高,因此凸顯得書籍晦澀。如果是這樣,為了學習必要去看專業性的書籍,調節心態,創造一個良好的看書環境,如圖書館,安靜的咖啡店,靜下心,杜絕掉外界影響認真看,同時做好學習計劃,將任務細分,一次看一章節,慢慢的也就能看完。
如果是文學類的大部頭,覺得晦澀。一個可能是這個書籍不合自己的胃口。一個是心態浮躁看不進。如果是前者,不用勉強自己看,先選自己喜歡的書籍看。讀書也是講時機的,沒必要勉強。
另一個。想想自己為啥要看這種“大部頭”?為了學習?那就如前所言,調節心態,創造環境,細分任務,這樣慢慢完成。如果只是因為一本文學作品“出名,覺得應該看”,那在沒有興趣的時候,放下來,從自己感興趣的讀起,也許某天興致來了,就發現這個大部頭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晦澀”,有了閱讀興趣,書也就很容易從厚讀薄了。
回覆列表
閱讀難懂的大部頭書籍,最好的方法就是參考歷代前輩閱讀佛經的方法,就是給書籍做邏輯框架的劃分,這個在佛教裡面叫“科判”,即邏輯梳理,分科評判的意思。
我們知道很多佛經部頭很大,含義深晦,正常情況下是很難吃透的,比如《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般若經》六百卷等等,篇幅大的驚人,所以有很多些前輩就用科判來輔助研究,象民國時期的韓清淨居士,就是一個作科判的高手,我們現在學習《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經典時,都喜歡參照他的科判。
如果沒有現成的科判,而我們又想把某部經典學好,也不妨參考前人的經驗,自己來做,這樣更有利於自己對經典的掌握與吸收。
總之作科判是閱讀大部頭難懂經典的絕佳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