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文公會客室

    我老家是吃殺豬飯,親戚朋友聚在一起,殺一隻豬,將豬的器官做成一桌菜,大家圍在一起吃飯,有豬肉,豬臘肉,豬腳,豬肝,豬血,豬尾巴,豬大腸,豬肺,豬腰子,等。

  • 2 # 妙如蓮花

    在我老家,過年貼對聯是肯定少不了的,除此之外,大年三十還會祭拜祖先,一家人吃頓團圓飯。大年三十快十二點的時候,還會放鞭炮關房門(稱之為關財門),十二點的時候準時放鞭炮開啟房門(開財門),開完財門會往家裡搬一些木頭,表示搬“財”。

  • 3 # 使用者18824698988

    我們甘肅隴西家鄉,在過年的時候,我感覺最有年味的就是大年初一,必須要帶上兒女孫子去給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們拜年祝福,而且還是從年齡大少不論貧富逐個拜年。這樣的習俗不但增加了親情紐帶,也給後代做了血濃於水的傳承榜樣。

  • 4 # 卷一根馬壩

    鞭春牛

    在地方誌中記載,有鞭春牛的習俗,春日,縣令坐檯,各方社團載歌載舞,縣令舉鞭打春牛,之後百姓爭相鞭春牛,以獲取來年五穀豐登的祝福。春牛是用泥巴和稻草做成的,外面加以裝飾,下面有人舞弄,類似於舞獅子。眾人爭鞭春牛,氣氛喜慶,直到春牛被鞭得散落出稻草,但並不破壞美感,也許反倒預測示出來年的豐收之祥瑞。

    關神

    一種預測來年豐收的遊戲。一般在北方是請廁姑,程式大致是,選一人化妝成奇怪的樣子,類似於萬聖節,然後以咒語請來廁姑等家神,附身於化妝者身上,眾人問來年風雨,廁姑等家仙一一回答,皆為祥瑞。眾人得到祝福,然後用敬語恭送家仙歸位,化妝者還原自身。

    這也是一種表演性質的祈福的遊戲。

  • 5 # 天夫27

                           年    鵝

          過 年了,我又想起了少時過年的趣事,老有一種向人訴說的衝動。儘管我也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誰會喜歡聽這種老土的故事呢!這正中了那句人老懷鄉的話,不服老是不行的了!

            我記起了年鵝。

            我們這一代人,少時想食肉、食鵝,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那時農村實行生產隊制,吃大鍋飯。年鵝是由生產隊分配的。每到年底前的一個月左右,隊裡會給各家各戶分鵝。按照各家人囗多少,又將鵝群按大小或公母分成兩隊,各家各戶派出代表抽籤,按抽得的先後次序才能抓取年鵝。一般每家都能分得兩隻,人口多的可分得三隻。分鵝時那種場景,真是老人歡笑,小孩蹦跳,大人細佬,舉村歡騰。

           為什麼提前把年鵝分給各家各戶呢?這是因為那個時代老百姓肚子裡油水少,都喜歡吃肥鵝。把鵝分給大家後,由各家設欄豢養起來,儘量喂些精料,這鵝就長膘了。如果到過年時,誰家的年鵝長得不肥,是會被人取笑的。說,這家媳婦不會持家,養不好鵝。而養得肥大好看的頭鵝,主人家會成為村裡的能人而被人羨慕。記得那時一頭長膘好的公鵝,可達十三四斤,從鵝腔裡掏出的肥油,也有兩三斤呢。可見,關於鵝,在那缺少娛樂,資訊閉塞的年代,也是一種美好的談資。

            我母親是烹鵝高手。年卄九日傍晚,母親把年鵝宰殺後,用一囗大鍋,輔以鹽、糖、腐乳、生抽、生蒜等佐料,醃至凌晨三四點。母親起床後,用猛火烹兩小時,謂之炊鵝。那鵝起鍋時,鵝頭昂起,雙翅盤背,曲掌而伏,金燦燦,油溜溜,滿屋流香。我母親親手烹飪的年鵝,是我所吃過的天下最好的美食,也是終我一生最不能忘懷的味道啊!

          四邑人乃至大半的廣東人,過年時都離不開鵝,有錢無錢,捉個長頸(鵝)過年,鵝成了過年時必備的祭祀牲品,這個俗例大概有千年歷史了吧!如果說雞是好世界的諧音,魚是年年有餘的祈望,過年過節時食之,取個意頭,那還說得過去。但為什麼大多數廣東人祭祀時都以鵝為牲物呢?鴨子怎麼就不可以了呢?我至今也未考究出個道理來。但世人愛鵝,愛食鵝,卻是無可非議顛撲不破的了。你看當今食譜上燒鵝、炆鵝、碌鵝、炊鵝、狗仔鵝、五味鵝、火焰鵝,五花八門,日日出新;那吃鵝的酒樓食肄,也多如春筍。什麼鵝莊、鵝城、鵝大王,一連串,莫須有,大口氣的字牌撐破天了。那些百年老字號燒鵝坊,更是聞名省港澳哩!

          我今天終於明白,在我的故鄉,鵝已是一種文化符號,而不僅僅限於吃!你說是不是呢?

           

  • 6 # 俗家弟子隨緣

    在城裡生活了幾年,總感覺年不年的也沒什麼差別,剛從農村搬到城裡的新住戶,對過年好象還有點嚮往,臨近年那兩天重新把房間收拾收拾,傢具什麼的重新調整一下位置,擦拭窗戶、傢俱需要更換了,不管大小總是要買上一兩件的,貼貼對子啦,城裡的老住戶就不同了,跟平時沒什麼兩樣,只是過年那兩天閒下來帶著家人往公園跑那麼一兩趟,其它也真的沒有什麼新年味!幾年的城市生活突然回到了老家,真是大有不同!我們老家過年是很有意思的!尤其小孩子,時不時的追著自己的父母問,離過年節還有幾天呀?說真的他們也不知問了有多少次了,好像老覺得時間過得慢似的!我是從臘月二十回的老家,村子裡就開始有過年的氣氛了!村民們幾家聯合到一起殺豬殺羊、宰雞鴨事情一天天的多了起來……!過年最早來臨的是祭灶,去年的灶爺要回天上去了,那是在家吃的最後一頓飯!花樣很多有芝麻糖、麻花、核桃、花生、紅棗還有香燭紙錢搬滿了整個灶臺,這家如果是五口家庭飯碗要盛滿八個碗,灶爺灶奶兩個,人口要多出來一個,予示著添丁增口意思。男主人口中還唸叨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祝詞,磕頭完了便把舊的灶爺牌位請了下來,表示已經上天去了。接下來這些日子便是節前的準備,蒸年糕、花糕、各類肉食、魚蝦、菜蔬、菸酒等等。同時還要給老婆孩子購買新的衣服鞋帽。三十早起做好了漿糊。用簸箕端上書寫好的門聯道酋,拿上刷子開始貼春聯了。孩子們換上了新衣蹦蹦跳跳地跟著瞧。貼完門聯放上三聲大炮,以示吉慶,時臨中午女主人忙著準備飯菜,全家人圍在一起等三聲炮響便開始進餐了。飯畢稍歇片刻,全家人都拿上掃把、鐵鍁名曰〈除垢〉掃去上年的誨氣完了,臨天黑之前把缸缸罐罐全添滿了清水,取一個吉利滿的意思。晚飯後男女主人淨了手開始點上蠟燭在神前擺上供果、放炮、進香畢就沒有什麼事了,女主人帶著孩子守在電視機旁等待著春晚的節目了。男人們也沒閒著,三五成群的早約好朋友坐在一起劃挙行令,享受到辭歲酒的氣氛。入夜放完三聲關門炮

    就睡下了。大年初一天不亮約五點光景,忽聽一聲炮響隨後陸陸敘敘一家兩家響起了開門炮聲後來也分不清是多少家了鞭炮聲響成了一片。人們紛紛(從前是提著燈籠現在有了路燈燈籠就沒有了)拿著香泊紙錢,互往各家祖宗堂前陳爼進香。吃過早飯天已亮了,一個個家族便組成拜年隊伍組織由族長帶著,往別人家裡給年長的老人、和輩份髙,徳高望重的尊者行集體跪拜之禮。上年有口舌之爭的、有心結的這一拜就煙消雲散了!大年初五迎財神、敬財神祈求新的一年發大財事業成功。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燈謎有獎競猜,自發組織歌舞晚會秧歌夾雜著大媽的廣場舞,有幸致的年輕人玩到通霄真的是一片歌舞昇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粗布的製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