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現有醫療體系下又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7
回覆列表
  • 1 # 曉風微露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就是醫療機構在對病人進行診治時,重複的做一些相同或類似的檢查,或者說做一些與病人病情不相干的檢查,舉例說,一個人感冒了,到醫院就診,如果不是因為感冒引起了其他的疾病,那一般就是門診驗血,開藥就行了,但是大夫非要你住院治療,並且開具CT檢查,這樣就是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了。

    在實際醫療當中,有些檢查是可做可不做的,做了也不多,不做也不少,所以,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是很難界定的。另外,大部分醫生還是很有醫德的,不會做一些無關病情的檢查。要想避免過度檢查,過度醫療,最好的做法還是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定期體檢,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 2 # 使用者隨緣967274

    也就是病人要懂點醫,才不會有過度醫療,但現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都不太懂醫,醫生開什麼檢查就做什麼檢查,醫生說什麼病,就什麼病,醫生開藥就吃這個藥,醫生從來也不承認自己是過度治療,都說是按規章治療。

  • 3 # 貼心的聽診器

    判斷什麼是過度檢查哥過度治療,關鍵是度。而度沒有統一不變的標準,隨著病情而動態變化。所以判斷什麼是過度是極其困難的事。

    掌握度和判斷度的人是醫療工作者,只要心被良心、責任心、愛心、仁心主導,就不必擔心過度治療和檢查了。

  • 4 # 好醫網

    關於過度檢查,醫生有5個重要提醒

    所有人都害怕被傷害。

    對於患者來說,害怕被過度醫療,比如過度消費,過度檢查;

    對於醫生來說,害怕患者不相信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醫患矛盾。

    資訊時代帶來的好處是,我們能夠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瞭解和熟悉我們接觸的未知領域。比如醫學檢查,我們也許能夠透過一篇帖子、一個科普影片知曉一點點其中的奧秘,但是對於非專業的普通患者來說,就醫過程中還是有各種疑惑和不解。

    關於過度檢查,醫生有5個重要提醒。以下5點是針對比較常見的檢查情況,就醫過程中存不存在過度檢查,可以自查瞭解。

    1、 外傷骨頭——粗看X線片,細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質髓質等看不清,一般不選擇。

    2、 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 胸部——粗看X線片,細看CT,看肺不要選核磁

    X線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查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率均優於常規X線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的確診有決定性意義。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線。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 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檢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等器官診斷準確率較高。

    但是超聲受氣體干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

    5、 心臟——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聲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資訊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狀動脈CT檢查輻射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隨著醫學的發展,檢查的手段多種多樣。那麼問題來了:同類的檢查醫生給你開了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做最好的那一種?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等同於吃到一個飢餓的人吃到第三個饅頭就飽了,為什麼還要吃前兩個饅頭。需要從檢查的特異性、準確性、有創新、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量。

    第一、每種檢查側重點不同,常常需要透過多種檢查綜合考慮;

    第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檢查的選擇也不同。

    常規體檢一般不會進行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即便知道患者頭疼也會建議他先回家休息觀察。若患者確實有頭部疾病的表現並且強烈要求檢查,醫生一般考慮先進行CT檢查,如果CT檢查有異常的發現,或者說CT檢查沒有問題,患者依然明顯不適,醫生才會建議做磁共振檢查;根據CT和磁共振的問題,可能還要加做增強或者造影檢查。

    有的患者做增強磁共振檢查到了問題,就會反問醫生,為什麼一上來不給我做磁共振?還讓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和時間?

    事實上,100個患者裡面可能只有一個人需要做磁共振,如果每個人都做,豈不就是過度檢查?而且CT和磁共振檢查的側重點不同,原理也不同,有的疾病只要CT檢查就完全可以確診,這僅僅反應了醫生的診療思路。對於根據臨床症狀就可以提示大腦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醫生可能剛開始就建議他把很多檢查同時進行。

    患者就診該做哪些檢查,往往也可以反應醫生的醫療水平。但是沒有絕對100%完美兼顧的檢查方案,因為有時候選擇了準確性,可能意味著增加了創傷、加大了輻射量、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更增加了本來就不充足的醫療資源負擔。

    還有的患者上了就跟醫生說,把所有檢查給我做一遍,我要做一個最詳細的檢查。

    其實,如果一個人要求把醫院所有的檢查都做完,他不僅會極其痛苦,還會非常耗時(半年時間都做不完)。但是莆田系醫生卻會把所有檢查都給你做一遍,他們是什麼目的?掙錢而已,不言自明。

    當然,還有很多檢查和診斷方法都依賴醫生和醫院的配置、水平和習慣。比如雖然造影檢查好,但是醫院沒有配備昂貴的造影裝置,或者醫生經驗不足,造影檢查的優勢可能並不能完全發揮。相反,傳統拍片子的醫生,透過增強掃描加上經驗豐富的三維重建技術,也可以達到最好的檢查效果。

    某位外科醫生說:“記得實習的時候,在心血管內科,主任是一位老奶奶,看起來和街邊逛菜市場的老人無異。但是她一穿上白大褂,馬上透出一種強大的氣場。她的一個聽診器甚至超過所有的檢查裝置。”只要她把聽診器放在患者的胸口聽一聽,就能說出一長串和CT、X檢查等現代檢測裝置一樣的檢查結果!如果人人都能成為這樣的醫生,那麼也許多先進的診斷技術就都變成了擺設。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神一樣的醫生,而這些診斷技術卻可以幫助更多醫生得出和神醫一樣的診斷結果,所以我們才需要從這些測重點不同的檢測裝置選擇相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最適合的那個。

    選擇最適合就診者情況的檢查專案,才是最好的檢查手段。過度檢查?其實選正規醫院這些事幾乎是不存在的。

    願這個世界多一點善意。

  • 5 # 曉風微露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就是醫療機構在對病人進行診治時,重複的做一些相同或類似的檢查,或者說做一些與病人病情不相干的檢查,舉例說,一個人感冒了,到醫院就診,如果不是因為感冒引起了其他的疾病,那一般就是門診驗血,開藥就行了,但是大夫非要你住院治療,並且開具CT檢查,這樣就是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了。

    在實際醫療當中,有些檢查是可做可不做的,做了也不多,不做也不少,所以,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是很難界定的。另外,大部分醫生還是很有醫德的,不會做一些無關病情的檢查。要想避免過度檢查,過度醫療,最好的做法還是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定期體檢,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 6 # 使用者隨緣967274

    也就是病人要懂點醫,才不會有過度醫療,但現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都不太懂醫,醫生開什麼檢查就做什麼檢查,醫生說什麼病,就什麼病,醫生開藥就吃這個藥,醫生從來也不承認自己是過度治療,都說是按規章治療。

  • 7 # 貼心的聽診器

    判斷什麼是過度檢查哥過度治療,關鍵是度。而度沒有統一不變的標準,隨著病情而動態變化。所以判斷什麼是過度是極其困難的事。

    掌握度和判斷度的人是醫療工作者,只要心被良心、責任心、愛心、仁心主導,就不必擔心過度治療和檢查了。

  • 8 # 好醫網

    關於過度檢查,醫生有5個重要提醒

    所有人都害怕被傷害。

    對於患者來說,害怕被過度醫療,比如過度消費,過度檢查;

    對於醫生來說,害怕患者不相信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醫患矛盾。

    資訊時代帶來的好處是,我們能夠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瞭解和熟悉我們接觸的未知領域。比如醫學檢查,我們也許能夠透過一篇帖子、一個科普影片知曉一點點其中的奧秘,但是對於非專業的普通患者來說,就醫過程中還是有各種疑惑和不解。

    關於過度檢查,醫生有5個重要提醒。以下5點是針對比較常見的檢查情況,就醫過程中存不存在過度檢查,可以自查瞭解。

    1、 外傷骨頭——粗看X線片,細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質髓質等看不清,一般不選擇。

    2、 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 胸部——粗看X線片,細看CT,看肺不要選核磁

    X線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查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率均優於常規X線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的確診有決定性意義。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線。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 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檢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等器官診斷準確率較高。

    但是超聲受氣體干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

    5、 心臟——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聲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資訊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狀動脈CT檢查輻射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隨著醫學的發展,檢查的手段多種多樣。那麼問題來了:同類的檢查醫生給你開了這麼多,為什麼不直接做最好的那一種?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等同於吃到一個飢餓的人吃到第三個饅頭就飽了,為什麼還要吃前兩個饅頭。需要從檢查的特異性、準確性、有創新、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量。

    第一、每種檢查側重點不同,常常需要透過多種檢查綜合考慮;

    第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檢查的選擇也不同。

    常規體檢一般不會進行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即便知道患者頭疼也會建議他先回家休息觀察。若患者確實有頭部疾病的表現並且強烈要求檢查,醫生一般考慮先進行CT檢查,如果CT檢查有異常的發現,或者說CT檢查沒有問題,患者依然明顯不適,醫生才會建議做磁共振檢查;根據CT和磁共振的問題,可能還要加做增強或者造影檢查。

    有的患者做增強磁共振檢查到了問題,就會反問醫生,為什麼一上來不給我做磁共振?還讓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和時間?

    事實上,100個患者裡面可能只有一個人需要做磁共振,如果每個人都做,豈不就是過度檢查?而且CT和磁共振檢查的側重點不同,原理也不同,有的疾病只要CT檢查就完全可以確診,這僅僅反應了醫生的診療思路。對於根據臨床症狀就可以提示大腦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醫生可能剛開始就建議他把很多檢查同時進行。

    患者就診該做哪些檢查,往往也可以反應醫生的醫療水平。但是沒有絕對100%完美兼顧的檢查方案,因為有時候選擇了準確性,可能意味著增加了創傷、加大了輻射量、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更增加了本來就不充足的醫療資源負擔。

    還有的患者上了就跟醫生說,把所有檢查給我做一遍,我要做一個最詳細的檢查。

    其實,如果一個人要求把醫院所有的檢查都做完,他不僅會極其痛苦,還會非常耗時(半年時間都做不完)。但是莆田系醫生卻會把所有檢查都給你做一遍,他們是什麼目的?掙錢而已,不言自明。

    當然,還有很多檢查和診斷方法都依賴醫生和醫院的配置、水平和習慣。比如雖然造影檢查好,但是醫院沒有配備昂貴的造影裝置,或者醫生經驗不足,造影檢查的優勢可能並不能完全發揮。相反,傳統拍片子的醫生,透過增強掃描加上經驗豐富的三維重建技術,也可以達到最好的檢查效果。

    某位外科醫生說:“記得實習的時候,在心血管內科,主任是一位老奶奶,看起來和街邊逛菜市場的老人無異。但是她一穿上白大褂,馬上透出一種強大的氣場。她的一個聽診器甚至超過所有的檢查裝置。”只要她把聽診器放在患者的胸口聽一聽,就能說出一長串和CT、X檢查等現代檢測裝置一樣的檢查結果!如果人人都能成為這樣的醫生,那麼也許多先進的診斷技術就都變成了擺設。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神一樣的醫生,而這些診斷技術卻可以幫助更多醫生得出和神醫一樣的診斷結果,所以我們才需要從這些測重點不同的檢測裝置選擇相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最適合的那個。

    選擇最適合就診者情況的檢查專案,才是最好的檢查手段。過度檢查?其實選正規醫院這些事幾乎是不存在的。

    願這個世界多一點善意。

  • 9 # Tcylovei

    醫院屬於自負盈虧的單位,就像是一個企業,要透過盈利來實現醫院的正常運轉。然而這種運作方式與醫院的社會服務屬性並不相符,在我的理解中,醫院應該更偏向於公益性,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得起病,能夠看好病。還有一個原因,醫生在做診斷時,讓患者多做一些檢查,也有讓檢查結果更精確的考慮,一些大病多做檢查不可厚非,但如果一個小病還要做各種各樣的檢查,那麼醫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就要好好考量一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反快門檔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