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雙上將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給宗室封爵的問題上,清朝和明朝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元建國之後,將自己的二十幾個兒子都封為了親王,並且規定只有皇子才能首封親王。因此,明朝的親王只有皇子和皇子的嫡脈繼承人(基本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即便明太祖嫡長兄——追封南昌王朱興隆(重五)的後代靖江藩,也只是享受了略低於親王、高於所謂郡王的待遇。雖然位列藩王、有實打實的封地和莊田,但理論上靖江藩仍然是郡王。只因為他們是老朱家嫡長房的子孫,所以地位相對比較特殊而已。
清朝和明朝不同,理論上只要是宗室黃帶子,都可能被封為親王。以清朝最後一頂鐵帽子慶親王為例,奕劻是清仁宗嘉慶帝胞弟慶僖親王永璘的孫子,因為嫡庶之別和考封等因素,奕劻最初只得了一個不入八分的輔國將軍爵位。後來憑藉著和慈禧太后的私人關係,奕劻不僅步步高昇、成為了慶親王,而且還獲得了世襲罔替的許可,使慶親王爵位成了清朝最後一頂鐵帽子!當然,理論上是理論上,實際上像奕劻這樣的情況並不多。但是,至少說明一點,清朝的宗室黃帶子都有可能成為親王,甚至世襲罔替的鐵帽子。
更重要的是,清朝的皇子和明朝也不同,明朝的皇子是理所當然的親王,只要到了年齡都會被封為親王。清朝的皇子封爵必須有所謂“功績”,雖然這個“功績”的確認權在皇帝父親手裡,但不是所有皇子都能夠獲封親王卻是不爭的事實,甚至終生無爵的皇子也是事實存在的,最著名的便是清高宗乾隆帝廢后那拉氏的兒子永璂。因為生母那拉氏的原因,終永璂一生也沒有被皇帝父親授予爵位,直到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之後,早已入土多年的永璂才被十五弟嘉慶帝追封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貝勒!要知道,理論上永璂依然還是嫡子,他的生母那拉氏並沒有被正式廢黜,直到去世那拉氏依然是清王朝名義上的皇后。
清朝的皇子封爵通常以貝子起步,根據出身高低和“功績”可適當提高。但是,在雍正十一年之前,皇子直接被冊封親王者,只有清聖祖康熙帝的三個親兄弟。而且,他們還是以皇帝兄弟身份受封的,而不是皇子。直到雍正十一年潛邸時期乾隆帝和弘晝被直接冊封為親王,才正式開啟了皇子直接被授予親王爵位的先例。但是,此後依然有皇子被授予郡王及以下爵位。此前,如潛邸時期的清世宗雍正帝,最初僅僅被授予了貝勒爵位,而允禟、允禵等人則只被授予了貝子爵位。當然,也有高的,允䄉因為出身高、背景深被直接授予了郡王爵位,但同樣不是親王。
與此同時,清朝實行爵位降級承襲制度。以親王為例,除了鐵帽子和皇帝特別加恩之外,親王承襲爵位的兒子到手的並不是親王爵位,而是郡王。而且,清朝並沒有實行絕對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是在爵位承襲時嫡子優先而已。以著名的怡賢親王胤祥為例,胤祥去世後,承襲鐵帽子怡親王的是他的嫡出幼子(行七)弘曉,而他年長於弘曉的嫡子(行四)弘皎只得了一個寧郡王爵位。如果彼時胤祥還有一個嫡子活著,恐怕也只能參加考封了。即便考試成績全優,也只能獲得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當然,皇帝加碼是可以的,畢竟胤祥的庶長子弘昌都被雍正帝封為了貝子,後來還被乾隆帝晉封為了貝勒。但這不是理所當然的,是需要皇帝額外加恩的。
如果某親王有兩個以上嫡子卻沒有皇帝加恩,一個嫡子可以承襲郡王爵位,而另外的嫡子就只能參加考封了。有可能被授予不入八分輔國公,也有可能因為成績太差,什麼爵位都得不到……換言之,親王的嫡子也可能成為閒散宗室,一個什麼爵位都沒有的閒散宗室和擁有貝子爵位的庶出皇子相比,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即便是考封成績全優的不入八分輔國公也依然要遠低於貝子。除非這個親王嫡子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否則其地位不可能高於受封貝子的庶出皇子。
當然,承襲了親王爵位的嫡子雖然位居郡王,理論上爵位的確要高於受封貝子爵位的皇子。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是爵位的高低,實際還要看與皇帝的關係自己血緣的親疏。一個遠支的承襲郡王,恐怕實際地位還不及受封貝子的庶出皇子。因為爵位再低,那也是皇帝的親兒子和後任皇帝的親兄弟,遠不是那些遠支宗室可比的。清朝爵位不過就是一張“長期飯票”而已,只能說明待遇,卻不能代表皇帝的信任程度。如果那位受封貝子的庶出皇子有具體差使,而那位承襲郡王沒有,即便血緣並不太遠,恐怕權力含金量也無法與那位貝子相比,沒有具體差使的親王、郡王不過就是待遇崇高、吃喝等死的廢人罷了……
除此之外,清朝有一項制度也明顯向皇子傾斜了,那就是著裝。清朝規定,沒有封爵的皇子可以著四團正龍補服,而親王只能著兩團正龍、兩團行龍補服。至於郡王,只能著四團行龍補服。單從這一點而言,已經足以說明皇子的尊貴了,遠不是那些遠支承襲郡王們可比的。可見,親王嫡出的繼承人真要和擁有貝子爵位的庶出皇子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如果不是繼承人,那差距就更大了,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當然,說到底還是要看皇帝的信任程度。以安親王嶽樂為例,他是追封饒餘敏親王阿巴泰的兒子、清世祖順治帝的叔伯兄弟。但是,因為順治帝的信任和重用,他的實際地位恐怕要遠高於順治帝那些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順治帝甚至一度還動過讓嶽樂繼承皇位的念頭,也足可見嶽樂的地位了,遠不是那些庶出的皇子、皇兄弟可比的。至於提問者所說的誰的地位更好,您自己認為誰高就誰高吧……
-
3 # 楚邾
清代宗室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等。清朝爵位承襲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降等世襲,一種是世襲罔替。
就降等世襲而言,以乾隆之後的規定,親王只傳一代,其嫡長子降爵承襲,嫡長子之後代一直降爵承襲,直至鎮國公為止(“嗣後著加恩、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其餘嫡子如果按照順治時期規定,可以封為君王,但康熙時止封不入八分公,雍正時再降為一等鎮國將軍。
就世襲罔替而論,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嫡子一般封郡王爵位。
綜上,如果降等襲爵,是親王嫡長子,則其爵位一定高於先帝貝子爵位的庶子。而若是親王其餘嫡子,爵位高低則並不一定,按照降等原則,貝子降一等襲爵,則為一等鎮國公,其餘庶子爵位可能更低,而親王其餘嫡子雍正以後只能封為一等鎮國公,也即親王嫡子與先帝貝子爵位的庶子都有可能為鎮國公。
回覆列表
就爵位而言,嫡子如果是承嗣者,就是郡王,比貝子高兩級。嫡子如果不是承嗣者,就需要透過考封獲得爵位,基準是不入八分輔國公,比貝子低四級,這還是在考試成績全優的情況下。如果考試不及格,可能會論為閒散宗室,地位就很低了。其實爵位不完全能代表地位。比如說清朝有一群特殊的王爺,鐵帽子王,雖是王爺,但大多是遠支,與皇帝關係肯定比不上庶出的兒子,地位也就比不上。地位高低,還是取決於皇帝對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