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根漫譚

    巴圖魯源自蒙古語的“巴特爾”,意思為“英雄”、“勇士”。明朝時女真人開始使用這一稱號,清朝時則成為賞賜有戰功之人的封號(勇號)。 巴圖魯勇號有兩種:第一種只稱巴圖魯,為普通勇號;第二種在巴圖魯之上還新增其他字樣,為專稱勇號。專稱勇號又分為清字勇號如達桑巴圖魯和漢字勇號如勁勇巴圖魯兩種。清初,賞賜巴圖魯勇號的並不多,而且獲封勇號者都是滿人武將。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巴圖魯勇號開始賞賜給漢人。咸豐年間,文臣也可以獲封巴圖魯勇號。然而自同治朝開如,賞賜巴圖魯名號就過於氾濫了,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清廷曾先後賞賜所部巴圖魯勇號不下於幾十人,而且絕大多數賞賜給了漢人。有意思的是,洋人畢乃爾竟也獲得了清廷賞賜的巴圖魯勇號。

  • 2 # 大獅

    “巴圖魯”是清代對有過戰功或者大貢獻的人物的榮譽稱號,稱為“勇員”,意為“勇士、英雄”。

    不過巴圖魯這個詞還有兩種:一種直接稱“巴圖魯”;另一種在“巴圖魯”之上加上字樣,如“達桑巴圖魯”“”勁勇巴圖魯”“狀勇巴圖魯”等,如民國時期進行過復辟的張勳就被溥儀賞賜“巴圖隆阿巴圖魯”,也就是“狀勇巴圖魯”。乾隆的寵臣福康安的稱號叫做“嘉勇巴圖魯”。

    當然除此之外,也可以對一些自己欣賞或者勇猛的人,用“巴圖魯”這個詞來稱呼,比如乾坤皇帝還是小弘曆的時候,就說祖父康熙是“第一巴圖魯”。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物才能得到這個榮譽稱號呢?當時不是阿狗阿貓所能獲得的。清初之時,能獲此稱號的少之又少,在努爾哈赤時期共賞賜18人巴圖魯稱號,皇太極時期為27人,順治時期為5人。這其中就包括歷史上有名的多爾袞、穆克譚、達海、鰲拜、范文程等等。能得到這個稱好的必定是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能臣干將。

    但是越到後期,巴圖魯這個稱號就不新鮮了,到了咸豐、同治年間,不少沒有多大貢獻的人物也得到這個稱號,甚至連外華人也可以得到,法華人必乃爾,英華人麥士尼都曾被御賜過這個稱號。不過此時的“巴圖魯”已經沒有了清初時期的榮譽感,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稱號罷了。

  • 3 # 狐說經典

    巴圖魯這個稱號最早起源於元代,當時的女真族用來褒獎死在戰場中的勇士。到後來,發展到清代, 以此稱號來表揚有武略,勇武的人,清朝時期,這個稱號代表了一種榮譽。

    清初,鰲拜就被冊封“滿洲第一巴圖魯”,後期晚清名將僧格林沁也被封 湍多巴圖魯。

  • 4 # 司馬長史

    第一次聽見“巴圖魯”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聽見的,當時康熙帝帶領皇族去熱河北狩,弘曆(乾隆帝)誇康熙帝是大清最偉大的“巴圖魯”,我當時聽了,心想:“這是啥意思?還有這叫法?”我便查了下。

    “巴圖魯”原來是滿語中“英雄”、“勇士”的意思,與蒙古語“巴特爾”同意,是清朝時期朝廷賞賜給有戰功之人的封號。

    “巴圖魯”還分為兩種:一種只稱巴圖魯;另一種在巴圖魯前加字,分為清字勇號和漢字勇號。

    “巴圖魯”在清朝前期封得並不多,從努爾哈赤到咸豐帝這期間賜號僅有三十三人,且都為滿人武將。

    道光年間漢人與文臣也可獲賜“巴圖魯”,同治年後,大量漢人獲賜“巴圖魯”,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有幾十人獲賜巴圖魯,並且絕大多數為漢人,滿人僅二人。

    洋人畢乃爾也曾獲賜“巴圖魯”,畢乃爾也是清朝入籍安徽的唯一外華人。

  • 5 # 季我努學社

    “巴圖魯”是滿語baturu,在漢語中的意思是“英勇”、“勇猛”,它是清朝皇帝賜予有功之臣的一個名號,出現於後金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末。在當時,滿族精於騎射,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在長期的戰爭中,湧現出了許多勇猛的戰士,為了對他們進行嘉獎,於是一批巴圖魯應運而生。

    巴圖魯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被封為巴圖魯呢?從其字面意思上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斷是勇猛立下戰功的人,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四類人:第一類便是在某次戰役中表現英勇者,比如努爾哈赤時期曾斬殺哈達兵三騎的安費揚古。這類人因有顯赫的戰功,因此被賜巴圖魯稱號的情況最為普遍。第二類是在好幾次戰爭中都表現出色,因累積戰功而受賜封者,比如勞薩。第三類是受降、斬殺敵眾者;第四類便是在戰爭中受傷甚至死亡者,因此巴圖魯並非只授予在世者,對戰死者也是一種追封。應該注意的是,巴圖魯只是一種榮譽稱號,被賜巴圖魯的人不會因此而加俸祿、升官。它的授予標準是戰爭中的表現,因此不分等級,低至無名士卒也有獲封巴圖魯的機會。

    安費揚古

    有清一代,巴圖魯的賜號也經歷一個變化過程,早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了表彰將士們的英勇表現,便賜予他們巴圖魯的稱號,但這時能享有此一稱號的人數極少,努爾哈赤時期共有6人,皇太極時期共17人,而且只有滿族人才能得此賜號。這時的“巴圖魯”稱號也比較單一,除了統一的“巴圖魯”之外,少數巴圖魯賜號前會加上蒙語字首,比如穆爾哈齊被賜予 cing baturu(青巴圖魯)。

    第二個階段為清朝建立初期,即順治到乾隆時期,這時滿清入關沒多久,各地叛亂、起義屢禁不止,被授予“巴圖魯”的情形也更為複雜,因此清朝完善了巴圖魯這一名號制度,由單一的“巴圖魯”稱號向複合式巴圖魯封號轉變,出現了滿語複合巴圖魯和其他語音符合巴圖魯,也就是“語言+巴圖魯”的形勢,比如siribaturu 錫利巴圖魯(滿語複合巴圖魯)、庫木勒濟特依巴圖魯(蒙古語複合巴圖魯)、健勇(漢語複合結構的巴圖魯)等。而且巴圖魯的封號也不再被滿族人所獨佔,主要評判標準是戰場表現。同時,巴圖魯數量的多少與當時戰爭形勢有關,清順治朝僅有倆人獲得了巴圖魯的稱號,但是到了乾隆朝,有68人被賜予巴圖魯的封號。

    領隊大臣貴州鎮遠鎮總兵僧格巴圖魯敖成像

    巴圖魯們在鞏固清朝統治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清朝鎮壓各地反清復明判斷的倚靠力量,為維護清朝統治、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政治日益腐敗的晚清,巴圖魯們也是清政府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

    參考文獻:

    鄒蘭欣:《簡述滿語賜號“巴圖魯”》,《滿族研究》1999年第4期。

    綦中明:《清代“巴圖魯”封號及其文化內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8卷第6期。

    綦中明、劉麗華:《清代baturu(巴圖魯)賜號考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 6 # 清風朙月

    巴圖魯,最早見於《元史》,漢文意思勇,勇士。《清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裡都有記載。三部書裡有名有姓的巴圖魯最少也有6800多人。以同治朝最多,至少有4800人。《雍正王朝》電視劇裡說康熙帝一生封了很多人為巴圖魯,則是臆想,史書裡無記載。法華人畢乃爾,英華人麥士尼也被封為巴圖魯。

  • 7 # 橘玄雅

    巴圖魯,即滿文baturu,意為勇士,俗稱“好漢”。在明代,女真人便有尊稱勇猛之人為“巴圖魯”的習慣,一般都融進其名字之內,比如說鈕祜祿氏的祖先,有“舒爾格巴圖魯”,其名為“舒爾格”,“巴圖魯”是別人對他的尊稱,說明這個人應該是很武勇的。到了清太祖起兵之後,“巴圖魯”成為了大汗賜給大臣的一種榮譽稱號。比如說太祖的兒子禮烈親王代善,就被賜了古英巴圖魯的封號,這是因為當時太祖征討烏喇,代善立功最著的緣故。在入關之前,“巴圖魯”一直都是賜給八旗高階軍官的特別殊榮。

    到了清中葉,這種賜給武官的“巴圖魯”稱號,有了新的發展,即“賜字”。比如說達桑阿巴圖魯,毅勇巴圖魯等等,都是賜給武臣的巴圖魯稱號,但是跟清初的相比,有了獨特的賜字,這樣也更符合恩榮的需求。

    晚清,特別是咸豐朝之後,由於南方用兵越來越多,“巴圖魯”的賜號也愈發的泛濫起來,經常一場戰役給予十幾個“巴圖魯”,所以清末的“巴圖魯”也相對不值錢了一些。

    《郎潛紀聞初筆》裡說,“代善為太祖高皇帝第二子,可見當時重視勇號,親藩儲貳之貴,尚必從事邊垂,武功懋著,始享此三字榮稱。近日軍營克一城,奪一寨,即請保獎清、漢字勇號,累牘盈篇,殊失先朝創制之本意矣。”可見一斑。

    順便一提,巴圖魯的賜號只是一個封號而已,象徵著榮譽,但是在服飾、俸祿等實質待遇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並不會因為賜個巴圖魯,就多拿幾兩銀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孩子經常發脾氣,要麼在地上打滾,要麼扔東西,怎麼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