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三七不是九

    1.伯季,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近世諸薛群從伯季,死喪猶相功縗者數十人。”宋釋心月《送李國史》:“父翁伯季忠清節,凜凜同班立聖朝。次第到孫孫又子,老僧屈指日非遙。”宋陳傅良《酬蕃叟弟韻》:“朋遊同一輩,伯季自相師。”另,指兄弟排行裡的老大和最小的。《孔叢子·連叢子下》:“吾聞孔氏自三父之後,能傳祖之業者,常在於叔祖;今觀《連叢》所記,信如所聞。然則伯季之後,弗克負荷矣。”明張居正《先考觀瀾公行略》:“謇祖生三子,長鉞,仲即鎮季釴……鎮豪宕任俠,不事生產,又弗業儒,然騫祖顧獨愛之,逾於伯季遠甚。”

    2.伯仲,《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鄭玄箋:“伯仲,喻兄弟也。”唐元稹《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嗚呼!分同伯仲,古則拜親。”宋蘇軾《和王斿》:“遲留歲暮江淮上,來往君家伯仲間。”宋尤袤《全唐詩話·盧渥》:“軒冕之盛,近代無比,伯仲四人,鹹居顯列。”清鈕琇《觚剩·佞佛》:“魏裡丁清惠公之後,有伯仲二人,績學工文。”另,亦指兄弟的次第。前蜀杜光庭《虯髯傳》:“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又,借指關係密切的人或事物。清孔尚任《桃花扇·罵筵》:“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王季思注:“伯仲,本指兄弟,這裡意指朋黨。”清曹寅《秋飲》:“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又,古代對年長的男子,不稱名字而稱排行,表示尊敬。《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四時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之。”又,喻不相上下。晉王羲之《與謝安書》:“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聞,崑崙之伯仲也。”宋秦觀《代賀王左丞啟》:“學窮遊夏之淵源,文列班楊之伯仲。”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碧雲寺》:“大抵西山蘭若,碧雲、香山相伯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母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