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間正道70
-
2 # 褚伯林11布衣
張儀和蘇秦屬學有所長而馳騁於天下施展才能之人,因此,“良臣擇主而侍”;而屈原屬於“忠君報國”之仕,因而情願含冤受辱……
-
3 # 超超9918
他不得不死 他想死 那內心深處的那個女人就是湘夫人 就是楚王之妃 那個時代的男人與現代不同 他愛上一個 寧原不娶她 也耍離她不遠 怎麼能逃出在外 楚王耍殺他 他無從躲闢 不想離開自己喜歡的女人 只能一死了之
唉 古人比現代人單純太多
-
4 # 鄧海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歷經兩次流放的屈原,藉此遍覽楚國山川形勢,甚起宗國之情,寫下著名詩篇——《離騷》、《九歌》、《天問》等。然流放時間之長、路途且遠,一位熱血好男兒,也巍巍老矣。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楚國國都郢都被秦武安君白起所破,楚國已亡,屈原憤懣交加,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世人可憐屈原一片赤誠、憂國憂民,卻也有疑惑:為何屈原寧願投江自盡,也不願如張儀蘇秦一般另投明主呢?
一、忠君愛民,死國可矣
屈原,也稱羋原,是楚國老牌貴族的後代,少時博覽群書,且體恤百姓,素有“高風亮節”之美名。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楚境,屈原組織樂平裡的青年奮力抗擊,充分展現了高超的作戰指揮能力。周慎靚王元年(前320年),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為縣丞,短短一年時間升任楚懷王左徒,執掌楚國邦交,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於國家有這樣一位明君,屈原十分欣喜,在朝堂之上施展渾身解數,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縱使楚懷王老年受奸臣蠱惑,疏遠屈原,但屈原一片赤誠卻從未熄滅,儘管被流放,但心中翼希王上詔令他重任左徒。自投汨羅,乃是不願成為遺民被秦人內化,決心以楚人之身為國而亡。
二、俞伯牙破琴絕弦,屈原以死謝恩。
張儀、蘇秦與屈原,都是天下名士,張儀雖為魏人,但助秦謀國,是為答謝秦惠文王重用之情;蘇秦力保弱燕,乃因燕文侯舉國相報,屈原被楚王流放而無怨言,得知楚懷王要去秦國,還力勸懷王不要赴會,國都被破,寧願投江自盡,而不願苟活,都是為報早年楚懷王的知遇之恩。昔日屈原意氣風發,左徒之位甚是威風,合縱攻秦、變法圖強都有他忙忙碌碌的身影,改革深入,民心沸騰,楚之形勢大變,屈原的聲望也如日中天。然受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楚懷王罷黜左徒之官,經兩次流放,可在他的心中,依然對懷王忠心耿耿,寧死不屈於強秦。上古時有俞伯牙破琴絕弦,楚國亦有屈原投江謝王恩!
三、士人興起而無國家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而天下群雄並起,西周時建立的禮樂制度慘遭破壞,社會經歷大動盪、各國相繼為圖強而變革,導致貴族沒落而士人崛起,這些人借國謀位,“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君視臣如土芥,我視君如賊寇”,諸侯國君也常常許以高位,例如張儀、蘇秦都是貧苦出身,為得君王重用而奔走獻策,甚至是棄母國而去。然而屈原卻是貴族之後,相比於隨時可以離去計程車人,屈原還有自己的家族,貴族出身的他,有獨屬於自己的驕傲,在他心裡,生他養他的楚國,便是他唯一侍奉的國家。
世人皆言張儀勢利之徒,然其對秦、對惠文王乃是忠心耿耿,也譏屈原不懂變通,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屈原高風亮節,眷顧楚國、繫心懷王,這樣的名士,為民殉難、為國而死、為正義獻身,死得其所,其愛國之心應當被吾輩永記不忘。
-
5 # 暗夜思考
屈原之所以沒有像張儀、蘇秦等謀仕那樣另投明主,其原因主要與戰國時期的家國觀念及忠君思想有關。
戰國時期的家國觀念與忠君思想與現代不同,那時的人們主要呈現兩個極端:一部分人根本沒有忠君愛國的概念,他們的行事與想法純粹從個人的前途命運出發,所做所為僅僅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另一部分人則有著非常強烈的家國觀念,他們的價值觀絕對不允許自己有投敵叛國或另尋明主的不忠的行為!
先說說第一類人:沒有家國情懷,只為個人理想就戰國時期的謀士與朝臣而言,這類人佔有絕大多數。
而且,他們普遍都有一個共同點:出身低微,成名之前可以說是命如草芥!
正是因為出身及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的忠君受國觀念!他們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出各種抉擇,一切都只為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比如:
商鞅:出身衛國,先是投奔魏國,後又投奔秦國;李斯:出身楚國,效命於秦國;呂不韋:出身衛國,效命於秦國;.......................再說說第二類人:有著強烈的家國忠君思想與第一類人不同,第二類人雖說只佔少數,但是他們基本都出身於各國貴族甚至王族!
也是受自己出身與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生來就形成了非常忠貞的家國情懷與愛國思想!
他們是真心的熱愛自己的祖國!很明顯,出生於楚國貴族,擁有楚國國姓——羋姓的屈原正是屬於此類。如:
韓非:身為南韓九公子,與李斯一同受教於旬子,面對當時局面,毅然回到風雨飄搖的南韓,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實施變法,甚至拒絕了嬴政的邀請!屈原:出身楚國貴族,擁有楚國國姓——羋姓,與楚懷王的關係更是情同手足,也曾一心推動變法!......................其實,從屈原的很多傳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來,他對於楚國的那片土地是真心愛得深沉!如此這般,他又怎麼會另投明主呢?
回覆列表
謝謝!”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古今都適用。屈原就是一個性情中人、慷慨激昂之士,感情熾烈、性格剛直是其顯著特徵。但正因為此,卻絕對不會是一個好的政客或政治家。治國當以凝聚人心為上,求得最終富強成功為目的,需要委婉、曲折,需要謀略、智慧,需要順從民心、引領民意,需要知人性,用人之貪婪,張儀具備,屈原不具備。舉世渾濁,唯我獨清。舉世皆醉,唯我獨醒。慨然一道德標杆,人間榜樣,存於太平盛世,尚有意義,處亂世何為呢?屈原雖世人敬仰,張儀也敬他,但何用呢?若有為,當以隨波逐流為先而不失其志,以求引領和把握人心,慨然自傲,那隻適合獨善其身,何以兼濟天下?天下之眾生,貪利舍義多矣,何可盡棄之?盡棄之,豈不是真孤家寡人,豈不失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