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背棍是一種起源於我的家鄉山西省清徐縣徐溝鎮的民間藝術,由一個身著戲服的壯漢背一鐵棍,表演兒童的雙腿被綁在鐵柄上,壯漢踩著鑼鼓點兒扭動身軀,兒童則隨著壯漢的舞步在空中舞動水袖。背棍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舞蹈”。
在家鄉,元宵節的熱鬧堪比春節,背棍無一例外是慶祝元宵節的重頭戲。元宵節這天,很多村民要趕到鎮上,為的就是一睹期盼了一年的背棍的風采。
從我記事起,正月十五一大早吃過元宵,父母就收拾妥當,帶上節禮,趕上家裡唯一的小毛驢車,召集全家老小踏上赴鎮裡的小路。父親的二舅,也就是我的二老舅,是背棍藝人,家在徐溝鎮裡,離元宵節鬧得最熱鬧的地方只有短短一百米。站在二老舅的房頂上,足不出戶就能將所有節目盡收眼底。看到底下摩肩接踵的人群,家人們不禁慶幸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每當看到精彩的地方,特別是二老舅出場時,大家都會鼓動雙手大聲叫好。正是這個緣故,我們給二老舅拜年選擇在了元宵節這天,這樣還有吃飯的地方。
聽父親說,二老舅的爺爺就是背鐵棍的,二老舅的爹也是背鐵棍的,輪到二老舅自然而然地也背起了鐵棍。二老舅膀大腰圓,體格健壯,別人背單棍,他表演的是“雙人棍”,也就是他要背兩個小孩。二老舅的傳統節目是《鳳儀亭》,鐵棍上附太師椅、方天畫戟,主要展現貂蟬的高高在上、呂布的洋洋自得和董卓的狼狽不堪。
有一次我們去得早,一下毛驢車,就奔到準備道具的後院。只見二老舅和背棍的壯漢們腰以上部位都綁著鐵棍以及支架,每個要上場的小孩腰間都纏著寬寬的布帶,繞腰十幾圈。為了在表演的時候能“顛”起來,看著更自然,每個孩子的體重不同,綁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要恰到好處。
聽二老舅說,背棍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是年,當地旱災嚴重,百姓心急如焚,於是縣城內“十老社”組織部分人去太谷縣的白村龍王廟求神祈雨。不幾日天降大雨,百姓大悅,為感謝神靈恩賜,將龍王泥身置一高桌上,並配一對童男童女侍奉,抬著遊街慶賀,稱之“抬閣”。後來發展成為童男童女扮成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神仙,由人抬著,在棍尖上舞蹈。背棍的內容取材於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及現實生活,一個背棍就是一臺戲,比如黛玉葬花、天仙配、白蛇傳、孔雀公主等等,不說不唱,只以鑼鼓、舞蹈傳情達意。
在家鄉女孩子眼中,上背棍是讓人最羨慕的事情。因名額有限,只有長相俊俏、體態輕盈的女孩才有機會被選上。如果女孩子曾經上過背棍,
“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背棍是一種起源於我的家鄉山西省清徐縣徐溝鎮的民間藝術,由一個身著戲服的壯漢背一鐵棍,表演兒童的雙腿被綁在鐵柄上,壯漢踩著鑼鼓點兒扭動身軀,兒童則隨著壯漢的舞步在空中舞動水袖。背棍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舞蹈”。
在家鄉,元宵節的熱鬧堪比春節,背棍無一例外是慶祝元宵節的重頭戲。元宵節這天,很多村民要趕到鎮上,為的就是一睹期盼了一年的背棍的風采。
從我記事起,正月十五一大早吃過元宵,父母就收拾妥當,帶上節禮,趕上家裡唯一的小毛驢車,召集全家老小踏上赴鎮裡的小路。父親的二舅,也就是我的二老舅,是背棍藝人,家在徐溝鎮裡,離元宵節鬧得最熱鬧的地方只有短短一百米。站在二老舅的房頂上,足不出戶就能將所有節目盡收眼底。看到底下摩肩接踵的人群,家人們不禁慶幸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每當看到精彩的地方,特別是二老舅出場時,大家都會鼓動雙手大聲叫好。正是這個緣故,我們給二老舅拜年選擇在了元宵節這天,這樣還有吃飯的地方。
聽父親說,二老舅的爺爺就是背鐵棍的,二老舅的爹也是背鐵棍的,輪到二老舅自然而然地也背起了鐵棍。二老舅膀大腰圓,體格健壯,別人背單棍,他表演的是“雙人棍”,也就是他要背兩個小孩。二老舅的傳統節目是《鳳儀亭》,鐵棍上附太師椅、方天畫戟,主要展現貂蟬的高高在上、呂布的洋洋自得和董卓的狼狽不堪。
有一次我們去得早,一下毛驢車,就奔到準備道具的後院。只見二老舅和背棍的壯漢們腰以上部位都綁著鐵棍以及支架,每個要上場的小孩腰間都纏著寬寬的布帶,繞腰十幾圈。為了在表演的時候能“顛”起來,看著更自然,每個孩子的體重不同,綁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要恰到好處。
聽二老舅說,背棍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是年,當地旱災嚴重,百姓心急如焚,於是縣城內“十老社”組織部分人去太谷縣的白村龍王廟求神祈雨。不幾日天降大雨,百姓大悅,為感謝神靈恩賜,將龍王泥身置一高桌上,並配一對童男童女侍奉,抬著遊街慶賀,稱之“抬閣”。後來發展成為童男童女扮成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神仙,由人抬著,在棍尖上舞蹈。背棍的內容取材於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及現實生活,一個背棍就是一臺戲,比如黛玉葬花、天仙配、白蛇傳、孔雀公主等等,不說不唱,只以鑼鼓、舞蹈傳情達意。
在家鄉女孩子眼中,上背棍是讓人最羨慕的事情。因名額有限,只有長相俊俏、體態輕盈的女孩才有機會被選上。如果女孩子曾經上過背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