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開心啊

    我覺得吧,這個不管散養還是細養,都得適度,不然的話,真容易生病。

    我女兒一週半以前,加輔食我都是按照食譜給她做飯的,今天西蘭花,明天胡蘿蔔,後天整點肉,變著法的做大蝦,兒童醬油,兒童麵條,兒童火腿腸...雖說不像網上說的有些人家那麼精細吧,但是也確實乾點啥都提著一顆心,怕吃壞肚子了,怕營養跟不上了,怕吃飯嗆著,出門怕風吹著,但是結果是什麼呢,各種生病,雖說不是三天兩頭,但是一個月最起碼得病一回,嘔吐啦,感冒啦,發燒啦,真是孩子受罪大人受累。

    後來看了一條新聞,檢測了兒童醬油的成分含量,發現有的兒童醬油鈉含量比普通醬油還要高

    從那以後,我就考慮了一下,這麼精細著餵養真的好嗎,沒抵抗力,身體並不比別的孩子壯,錢花了不少,效果卻不好,然後,我就開始在散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孩子不想吃飯?好的,一邊兒玩去;不穿鞋在地上跑來跑去?好的,你開心就好;想喝飲料?好的,但不能多喝,嚐嚐味就好了;熱了?開空調;摔了?自己爬起來再哭;拉口子了?不嚴重,自己貼創口貼......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身體倍棒,活蹦亂跳,跟同齡的孩子跑著玩,別人都累了,我女兒大氣都不帶喘的(好了就說到這,我不能把話說太滿,要不老天爺看不順眼我女兒該生病了)。

    反正,不管散養還是細養,都得有度,孩子要是真摔疼了哪摔破了不能就那麼由著她哭吧,她也是需要安慰的。不過,我比較傾向於散養。

  • 2 # 宋耀輝

    這要由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控能力決定,獨立生活能力差,什麼都不會做,又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圈養好,反之散養更利於孩子的成長。當然在小學就隨便,怎樣都行,進入中學各種習慣已定型,要改變就不容易了,只能根據小孩各自的情況決定!

  • 3 # 今託管

    教育孩子路上的分歧是在所難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教不好孩子。不管是散養,還是細養,重要的是在原則性的問題上統一戰線,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場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雙方意見達不到一致時,容易導致家庭關係不和睦,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因為同一個問題,兩種說法,很容易讓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該聽誰的。所以,在管教孩子上,無論是爸爸和媽媽之間,還是爸媽和上一代的老人之間,最好有很好的溝通,達成一致的意見和處理反應,也有利於孩子明白這是規矩,不管怎樣爸媽都是愛自己的。

    當雙方意見不一致,可以這樣做:

    1、學會讓步

    比如孩子去朋友家過夜的問題,媽媽覺得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去,而爸爸表示非常擔心,大家各持己見,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其實兩種看法都沒錯,但雙方要學會讓步,也不要總是為孩子做決定。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時,有時候讓孩子有話語權,也可以有效減少父母之間的衝突。

    2、相互支援

    如果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即使不贊同,也要支援這種方法。可能你儘管不認同對方的教育方式,但是也不要在他教育孩子的時候指指點點。如果你們不在同一條戰線上,你們的權威性在孩子的眼裡可能就會降低,或者出現孩子與其中一方為統一戰線,致使伴侶另一方孤立無援,家庭關係更緊張。最後也可能出現孩子會叛逆,誰教都不聽。如果確實分歧大,可以私下再溝通商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不休。當然,教育孩子是暴力的方式,那應該及時制止。

    3、確立共同目標

    意見不一致時,千萬不要把時間都花在爭論誰對誰錯上面,而是要集中在一個共同目標上。只有確立好共同目標,雙方的所有意見和想法都是為這個目標努力。同時,雙方都要學會相互幫助,共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合適的教育孩子方式。所以,雙方一定要和睦相處,心平氣和的想出解決辦法,然後達成一致意見。

    4、平靜下來再做決定

    不能帶著情緒做任何決定,只有平靜下來以後,你才不會帶著偏見,也不會影響到對方的決定。只有你尊重對方並且為對方的想法騰出時間和空間,同樣對方也會對你抱著同樣的態度。如果一直批判對方的教育方式,只會讓你們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所以,父母雙方在平靜下來以後再做決定,千萬不要在爭吵中來證明自己是正確,否則容易進入一個極端了。

    父母要彼此尊重,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拆臺,齊心協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 4 # 親子早教派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不需要太過糾結散養還是細養,只要在大方向上,大家達成共識,給孩子立好規矩,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孩子,那麼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般不會有什麼差錯。

    至於給孩子立規矩,一個家庭裡面只能有一個規則制定者!

    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學家洪蘭博士曾經說過: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的方式,決定權應當在母親身上。

    其實個人認為爸爸媽媽哪一方制定規矩都沒問題。反正每一個家庭中,規矩只能由一個人說了算。即使TA某些時候看法出現了偏失,也只能私下裡和TA商量,錯了就及時改正。

    有一些家庭裡,一個孩子,面對6個大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你一言,我一語,這次你說你的對,聽你的,下次我說我的對,按我說的。這樣的一來,孩子就會迷茫,他到底該聽誰的?

    有時候,家裡有老人,媽媽這邊在對孩子立規矩,那邊老人就在破壞規矩;稍加管教,總有人跳出來說:"他還小!長大就好了!"“他還是個孩子”最可怕的是再來一句:"你小時候還不如他呢!"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沒法教了。

    也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場面,孩子破壞規矩前先看看老人的臉色,老人稍有放鬆,孩子就趁虛而入。

    正如一位年輕媽媽說:"孩子三歲半了,任性,稍有不順就哭鬧,總想著給他立規矩,每次嘗試怎麼立規矩,但總招架不住家裡有溺愛孩子的老人,老是起反作用,幹什麼都功虧一簣。"

    爸爸或者媽媽必須是家裡制定規矩的那個人,家庭裡的其他人應該跟他統一戰線,配合行動。立了規矩就必須說到做到,否則小孩就會疑惑,從而就不會遵守規矩了。

    所以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規矩”也是在給孩子一定的安全感。他在一個已知的框架裡,裡面的規矩是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的,他即使再皮,他也知道什麼地方會有一條邊界線,只要不越出那條線就行。

    規矩要始終如一,不能今天出現了這種行為給個一巴掌,明天出現這種行為卻給一個棗。

    如果父母的規矩一會兒一變,今天守規矩明天就無所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他只能自己去試探才知道那條邊界線在哪裡。

    透過不斷的試探,想測試自己的能力,想知道大人的界限,想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俞敏洪說過,規矩必須是堅持不變的,不能心情好時必須遵守,心情不好時隨便遵守不遵守。

    制定好規矩,全家一起堅定的配合,給孩子立好規矩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測溫線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