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霸王影視廣場
-
2 # 無軼577
忘記在哪裡看過的一個觀點,大概意思是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塑造。很贊同。
說電視電影是在塑造另一種人生,可是,這起碼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看自己喜歡看的,看喜劇悲劇科幻言情。但是我們生活中的塑造呢?我們的家庭教育,社群環境也在塑造著我們。並且我們還無法改變無法選擇。我們最大的塑造就是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那些所謂的童年陰影,自卑情節才是真真正正的塑造了我們。並且我們無力改變。
比如郭敬明,他有才華有錢,可是他自卑。之前看過他的散文集《願風裁塵》,裡面有他的敏感有他的自卑,那是他的生活環境給他的,他無法改變,甚至被囚禁在那些經歷中。
可是,電影,可以給我們多種人生,可以任我們選擇,甚至我們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電影中那個和自己相似的角色。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與其說電影電視劇塑造了我們,還不如說是我們塑造了電影電視劇,是我們拍出來的。它改變了我們,給我們一些啟示一些警醒。
當然劣質的電影電視劇除外。就像生活中有壞人一樣,有些還是不能學的。
-
3 # 老樟樹下的孩紙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直接回答是:好處大於弊處!
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都是推崇民眾精神文化修養的,如同推崇讀書一般。滿腹詩文的言行談吐自然比腹中空空者更得體優雅,為人處事也更圓潤有原則。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麼。
對於精神、文化領域的修養,影視作品和詩書一樣也起到了擴充套件視野、完善人格、甚至醍醐灌頂引導靈魂走向的作用。
特別是現代人,都市化生活來也怱怱去也怱怱,己經缺失應有的時間讓自己平靜一下、獨處思考一下。在這種生活中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我。“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這種心靈問號猶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般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心靈主調。這個時候讀一本好書,觀一場好影視作品,看別人的故事,寫自己的春秋。借鑑別人的對錯,完善自我的言行。
再不濟也能學著來個自我放逐,迴歸本我!
影視作品不會直接對我們的物質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它主要作用於身心!身心健康了,財富其實也就不遠了!這種財富即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他如同我們已經消化的食物,化做了血和肉已經和身體、靈魂締結在一起了!然後總在某個時候就會湧現在腦海裡溫暖並指引著前行!
物有正反,不好的影視作品當然也會左右人的思維行為,這就得自我選擇剔除。當然,當你內心已經強大無時,這不良的潛移也是難以默化了。
東京熱對上卡薩布蘭卡,男和女,那麼“熱!”一個是身體熱力的短暫放鬆,而另外一個,則是靈魂溫度的安撫!
放逐的肉體,始終迴歸靈魂的港灣!
-
4 # 人生北迴
塑造誰的人生呢?電影電視劇都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型別不同其價值也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好的電影電視劇總能給人以正能量,要麼反思,要麼激勵!
-
5 # I影視線上
我認為是好處多
且不說大多數影視作品都是積極向上且有教育意義的,當然,確實是有一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先暫且忽略。一般被拍成影視的作品不升華一下主題總會顯得空洞沒有內涵,而主角也基本都是正能量的角色,我們可以從中去發現自己沒有 的品質,自我反思,儘管這只是一個塑造起來的角色,但是隻要角色塑造得成功,觀眾總能不經意間透過角色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比如《西虹市首富》,也算是個喜劇片吧,幾乎全程笑點,不也在劇情的安排上給我們講述了人性的善良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這個大道理麼
-
6 # 恰如其分的羅盤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問一句:我們欠星爺的那張電影票還了嗎?
如果說影視作品是在塑造另一種人生,從而對觀眾產生或利或弊的影響,那麼確切的說應該是故事對人們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也包括沒有影音媒介的文學作品。
70後80後對周星馳電影的喜歡,更多的是從星爺飾演的一個個小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夢想,宣洩了現實裡的情緒和無奈,借用一下里面的經典臺詞來說就是,“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聲和對過去時光的懷念。
許多職場女性與家庭主婦對《甄嬛傳》的喜好,甚至有人看了不下幾十遍,隨著劇中人物命運的起伏跌宕和種種境遇,把與自己生活時空相差那麼多的情節脈絡,竟然也是生出感同身受的強烈認同,彷彿對號入座般的看見了一個個生活裡的“原型”,其背後必然有著合理的邏輯。
2018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撩撥了好多人的淚腺,即使家裡沒有病人的觀眾也被觸動,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大病而導致一個家庭的坍塌,“我想活下去”卻無力面對這種無奈的現實,讓人對故事裡一個個人物的命運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不由得思考起現實裡的種種困境。
故事是成人的夢境和遊戲,裡面不乏對人生有積極意義的內容,比如個人的奮鬥,集體的努力協作,有對真善美的頌揚和對人性醜惡的鞭撻,既有對名人成長和事蹟的展現,也有對底層小人物的同情和理解,更有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和想象,等等。
好的故事往往是會引起觀者的強烈共鳴,不易覺察的代入感使人身臨其境,無論故事裡有沒有自己的影子,但心靈上一定會被觸動,或喚起內裡的良知,或“實現”自己臆想的夢境,或激起曾經泯滅的理想,或對現實的重新思考與定義,等等。
有研究說我們現代人的祖先——現代智人,具有其他智人不具備的一個優勢,就是能想象和講故事。透過講故事可以把抽象的認知感性化,便於溝通和傳播,人畢竟也是感性動物。大家一般都有體會,遇到邏輯性強的抽象解讀,比講個故事舉個事例要更難理解。而感性中也蘊含著理性,使人類在複雜紛紜的各類事物中抓住本質,同樣理性的認知透過感性的演示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人類的感性不消失,那麼故事將不可替代,繼續滿足著人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扮演著負責闡釋理性的角色。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既然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和社會,那麼對現實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也就會一直存在,至於影響是利是弊,我想說那還是看自己吧,關鍵是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實不只是影視和文學作品,包括學習、生活和工作等等境況,都會對個體的認知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人說,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我想,可能很多人誤解了獨立思考,它不是像孫猴子一樣無父無母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人們的知識學習和探索無疑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開展的,在此前提下才有了所謂對已知的事物不能固步自封,既要學習也要質疑雲雲。外界因素的好與壞及影響與作用,終究是要看自己內裡的良知良能是否被喚醒,這樣我們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回覆列表
很多事情都是雙刃劍,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掌握好這個度就顯得很重要。好的電影能帶給別人正能量。開拓我們的視野。人物,歷史,未來等等,都可以以如此栩栩如生地方式展現在我們眼前,那無以倫比的細節描述如同夢境一般虛幻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