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桂子閒侃
-
2 # 七恩育兒分享
其實嬰兒的天賦不是開發出來的,所謂的天賦是嬰兒在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成長特徵,所以就用不著我們去開發,過度的開發等於拔苗助長,我們在培養的教育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嬰兒和需要我們大人更加註重的是好習慣的養成。好習慣影響他一身的健康成長
-
3 # 皮球兒媽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該細心的去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從而瞭解寶寶有哪些喜好,較為喜歡什麼我們可以著重的去培養寶寶這方面的潛在天賦。一般來講開發寶寶的潛在天賦分為以下這3個方面:
第一音樂天賦,音樂會增強寶寶的節奏感,家長可以在寶寶出生以後為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讓寶寶隨時可以聽到美妙的音樂從而開發寶寶內心潛在的音樂方面天賦。
第二語言天賦,寶寶從剛出生開始家長們儘量做到每天給寶寶講一些小故事,多和寶寶說說話,這樣寶寶可能會喚起他內心的語言天賦,但儘量不要給寶寶說方言,說一些標準點的普通話,詞句等。語言天賦即是天生的,也是後天培養的,從家長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說話都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的。
第三繪畫天賦,嬰兒在出生後第4個月到第8個月就可以準確地觀察其周圍環境,不久後,嬰兒就開始尋求表達方式,複述自己所看到的顏色和畫面,有些寶寶很早就有良好的色彩感,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觀察孩子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天賦,千萬不要把孩子的這種天賦認為是亂塗亂畫從而扼殺掉。家長可以讓寶寶用彩色的蠟筆自己來塗鴉。亂塗亂畫的基礎上,讓寶寶認識到,原來顏色還可以自己創造。
首先,“開發”這個詞,總覺得帶著功利。或者換言之,我們應該如何在孩子的引領下,去發掘Ta內外潛能。
孩子的潛能,分為3歲前和3歲後。
三歲前孩子的大腦存在很強的塑造性,Ta所接觸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轉化為Ta自身的能量場和記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賦。因此,我們經常說一個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天賦,除了遺傳的因素,就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所接觸的事物有關。
一、把3歲前的孩子想像成一張白紙,Ta對事物的認知,就和你如何輸入有關。儘可能的讓孩子多元化的接觸世界。從味覺,觸覺,嗅覺,聽覺綜合的感官,引領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3歲前孩子接觸什麼,大腦的神經末梢便會連線什麼,接觸得越多,便會連結的越多。相反,沒有接觸的,也就自然枯萎了。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多途徑豐富孩子的感知和認知。
1.多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遊戲。孩子可以透過遊戲認識物體與物體間的聯絡。同時,透過精細動作的鍛鍊,可以促進孩子的自我思考。孩子在思考與動手的同時,收穫能量。此外,高質量的親子游戲,本身就是一種愛的方式,孩子從小能感知父母的愛,便為Ta的安全感奠定良好的基礎。
2.多帶孩子領略外界的環境。任何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對於孩子來講都是全新的事物。在觀察花蟲鳥獸的同時,認知大自然的奇妙,全面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只有多認知,孩子才能擁有大量的資訊儲存,不用擔心孩子記不記得住,孩子的思維方式與大人不同,Ta所接觸的東西,都會存在潛意識的世界裡。
3.多聽。藝術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美好的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美好和創意。可以讓孩子多聽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是啟蒙音樂。也可以多聽英語兒歌,孩子對於語言的學習,比成人要厲害的多。曾經有研究表示孩子可以接受十幾種語言,只是現實中,很多家長沒有創造這種環境。因此,孩子也就喪失瞭如此天賦。也可以透過自我觀察的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同物體間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4.味覺的刺激。多讓孩子享受不同事物,的原味,透過味覺,去感受事物間的不同。
5.讀繪本。多小給孩子養成讀繪本的習慣,精美的繪本,可以引起孩子對書的興趣。翻書的同時,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同時,繪本上豐富的圖案,可以豐富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二、老人常說,3歲看老,意思是孩子到3歲時,就基本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當然,這和父母在3歲前的培養有莫大的關係。3歲後的孩子,因為有了“我的”意識,開始逐漸獨立,也會有了自己的選擇喜好。因此,開發,或者說挖掘孩子的潛力,那便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在哪裡。
著名歌唱家•作家陳美齡博士在她的書中說到“大兒子在五歲左右就幾乎讀遍了所有的魚類圖鑑書,稱得上是一名小小魚博士。後來等到他上小學,我丈夫甚至教會了他怎麼殺魚。
先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讓他自由地表達自己喜歡的事情。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是很有活力的。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擅長的領域,拓展他的潛力,最終也會有助於學習。”
2.揚長避短的方式。很多孩子希望孩子能成為全才,比如,學會了舞蹈又希望孩子學習鋼琴。語文高分數學差,又拼命的補數學。陳美齡女士在《50個教學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書中有也說到,孩子偏科,但她卻沒有讓孩子去補自己不擅長的科目,相反,她更支援孩子在擅長的那科上精益求精。孩子因為這門學科上獲得了自信,久而久之,不會的學科也提升了。
所以,自信的獲得比什麼都重要,自信是一切能量的源泉。
3.專注和堅持。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專注與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方式,即使再有天賦的孩子,也很難成功。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很多時候,孩子在專注的玩一項遊戲,或者做一件事情時,大人卻因為很多的小事去打擾孩子,進而孩子的專注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久而久之,孩子便很難專注的做一件事。因此,從小保護孩子的專注力不受影響,非常重要。
電子產品能給人帶來快節奏的滿足感,大人都很難抗拒,更何況極易受新鮮事物影響的孩子。所以,不能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生活的主流,當然,這不能光靠強制的手段。我相信,如果父母用心的陪伴,引領孩子觀察和探索生活中,自然界的美好,孩子勢必不會對電子產品產生大的依賴。
在事物的探索中,孩子難免遇到挫折和打擊。作為家長,鼓勵孩子,給予孩子自信,相信孩子能夠完成,那這對於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對孩子潛力的開發也好,智力的開發也好。歸根到底,可能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作為父母,或許我們更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管孩子天資聰穎還是資質平平。不管孩子長大後出人頭地還是平凡無奇,我們在陪伴,在鼓勵的同時,都需出於一個好的心態:
“教育養育孩子
是為了什麼
是付出與欣賞。
不求孩子完美,
不用替我爭臉,
更不用幫我養老。
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
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
讓父母有機會與他(她)同行一段…… ”
一段美好的經歷,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寶藏。如此,也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