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忱小哥哥

    謝邀。我不懂鄉愁,離開家 最久也就上大學那會,那會兒就知道終於要離開父母,開心的不能自己,有一種天高任鳥飛的感覺,那會兒除了寒暑假,也就幾個節日回家看看。現在回到了老家,也結婚生子了,在自己的家鄉工作,能天天回到家看父母,享受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美好感覺,再讓我去外面闖蕩是不可能的了。

    身邊有很多離家背景的人,每當過年的時候就是他們最興奮最活絡的時候,問其原因,答曰,回家。回家在我看來是每天都做的事情,太平常了,但對他們卻是一件大事,他們會把一年的情感寄託進去,在外面遇到的好的壞的,都能回家和自己的親人分享,打牌、喝酒、吹牛逼盡情釋放自己被壓抑的情感。只有回到家鄉,回到熟悉的家,才能暢快淋漓的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或許這就是鄉愁吧。

  • 2 # 一襲長衫戀舊城

    鄉愁是一種思念,一種掛念,一種惦念。

    詩人余光中的眼裡,鄉愁是一枚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的船票,鄉愁是一座矮的墳冢。

    唐王李世民的眼裡,鄉愁是故鄉的“一抔土”。《西遊記》裡玄奘離開的時候,唐王說:“寧念故鄉一抔土,莫戀他國萬兩金”。

    不管是郵票、船票、墳冢、泥土,它都是人們為鄉愁找到的替身,用實物的愛戀表達對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對故鄉愛人的掛念,對故鄉友人的惦念。

    鄉愁是遊子客走他鄉時身上母親縫製的棉衣。

    鄉愁是老人落葉歸根後墳前子孫立下的墓碑。

    鄉愁是將士邊關捷報後奮筆疾書送回的家書。

    鄉愁是對故鄉人,故鄉物的一種留戀和不捨。用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東西代替著,鼓勵著生活,工作在異鄉的人。

  • 3 # gbcdxlz

    鄉愁的背後是親情,有臨行前母親細細的叮囑,有草地上又是兒伴的歡笑,有年少時心中的那一抹麗影,有過年時桌上熱騰騰的飯菜,有遠在異鄉心底的那一絲牽掛。

    自從背起了行囊,家鄉隨著行囊放進來了的我的揹包,懷著一番大有作為的想法,我那時以為我可以仗劍天涯,結果卻處處碰壁,真以為自己是最倒黴的人。後來碰到了一個老鄉,老鄉和我一起坐在出租屋的一個角落裡聊天,聽著她的經歷,才明白,實際上週圍都是像我這樣的人。我問老鄉想回去嗎?老鄉抬頭望了望逼仄的窗外藍藍的天,回去又能怎麼樣?家鄉只能用來想想而已,白白的增加一頭的煩惱。

  • 4 # 曾是傻姑娘

    鄉愁是父親彎曲的背。這背上壓著家人的柴米油鹽,壓著老人的藥錢,孩子們的學費;這背上有著男人的擔當;這背上沁透著頭頂烈日的汗水;這背上,有咬牙的苦撐;這背上,有暈到再爬起的倔強。父親被生活壓彎的背,一直在我的心上。

    鄉愁是母親的白髮。這白髮總滴著汗水,總那麼繚亂,覆蓋在母親的額頭。這白髮,沒有停歇的時候,田間,被火辣的太陽照得雪亮。她晃動在溝畔,晃動在廚房。晃動在送兒外出的村頭,晃動在望歸的門旁。

    鄉愁是那個簡陋的農家小院。院子裡雞鴨鳴叫,院子裡棗兒飄香。院子裡有青青的葡萄架,院子裡有還有一個已經有點破的大缸。黃瓜藤爬滿牆上。

    鄉愁是家中那幾畝地。它沁透了幾代人的汗水,承載著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希望。那裡有爺爺的笑容,奶奶的渴望,父母的腳印,也有我淚汗交融的迷茫。

    鄉愁是那嫋嫋的炊煙。一縷縷,透著農家的飯香。

    鄉愁是通向河邊的小路。我曾為捕魚的父親送飯,一手提茶,一手拎筐。

    鄉愁,是那輪圓圓的月亮。故鄉的月亮總比異鄉的亮。

  • 5 # 山水豫南

    夢迴牽繞的是那遙遠的故鄉,念念不忘的是家鄉的味道,一碟醃豇豆可否解一絲鄉愁。

    小時候生活在大別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豫南小鎮蘇河,現在常常能回想起那個時候跟著母親種豇豆,山地田埂邊。

    吃不完的地缸豆會把個頭飽滿,沒有蟲眼的挑出來,清洗乾淨,再進行晾乾,然後開始醃製。那個時候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醃菜缸,醃菜缸成為了每家每戶的固定資產,我們家的那口老缸應該是灣裡醃製時間最長的。

    醃製所用的鹽巴也是有要求的,不能用日常生活吃的加碘細鹽,要用那種很粗的鹽,另外缸裡與鹽辣椒、鹽菜、鹽紅薯杆的擺放都是很有講究的,最後還要用鵝卵石壓嚴實,以免跑味和腐爛。

    母親的手藝在灣鄰甚是有名,醃出來的豇豆味道清脆可口、顏色青裡透黃。上小學的時候離家很近,對醃豇豆印象僅是家常小菜。

    初中以後對醃豇豆的印象是終生難忘,在那個時代物質匱乏而且交通不便利,一週才能回一次家,週末回家帶的時令蔬菜只能吃一到兩天,時間長了很容易壞掉。

    一週剩下的時間三頓飯就是米飯加醃缸豆,就這樣整整吃了好幾年,也許是因為那些年對其認知的深刻,現在見到它依然是最愛的小菜。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無論是大魚大肉還是有其他多麼豐盛的菜餚時,對醃缸豆仍然是情有獨鍾。

    常說回不去的是故鄉,把對家鄉思念的情感,稱之為鄉愁。鄉愁是什麼?我認為是思念童年那段美好而短暫的過往,更是尋找味蕾上那份非常熟悉的味道。

    步入工作以後更加明白,對童年的回憶是美好而難忘。求學時那段艱苦樸素的生活,更是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

    醃豇豆再也吃不到母親的味道,那份記憶深深埋在腦海裡,經常會給孩子們講起。不論時光千迴百轉,您依然是藏在心靈最深處的,任何時刻都會輕易的想起。

  • 6 # 貓咪說企業那些事

    鄉愁是什麼,是一種點點的思緒,是對家鄉的思念,是對親人的思念。

    小時候我們總是想要擁有一雙翅膀,飛到外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面對一成不變的家鄉,總是覺得外面的世界應該很精彩。

    長大了,走出了家門,走出了故鄉,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在外地工作讀書的時候,總會思念家鄉,思念父母,就像詩人袁凱所著《京師得家書》中寫到“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記得每次過完年離開家到外面的時候,母親總是在自己的揹包裡塞滿了吃的,總是閒自己的揹包太小,裝不下什麼東西,總會叮囑自己,每年過年早點回家,每次都是等自己的車走遠了看不到了,她才回家。對家鄉的思念是因為想念親人和愛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家鄉才會顯得那麼重要,愛他們才會更愛家鄉。

    現在,長大了,成家立業,父母也都在自己身邊了,家鄉也好久沒有回去了,記得之前回去的時候,都不認識誰了,認識的有限的那些人,詩人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所寫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當你再回故鄉之時,也許已經物是人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時代在變遷,不變的是對親人的思念,正是因為有親人,才會想著回到那個有親人在的家鄉。

    現在發展的很快,不似以前和親人聯絡還要一封家書,要等十天半個月,現在社會聯絡方式太多,交通發達,想要回家很容易,所以還是很多人理解不了鄉愁的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門移植了班的輪迴眼,為什麼還需要刺激才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