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200796719444
-
2 # 使用者要求不高123
在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中,大臣對國君的稱呼,多為“君”,而大臣之間的稱呼,則並不注重稱呼官職,史料記載中,甚至連主語也常常省略。如《左傳》中,曹劌向莊公論戰,就沒有一個平民稱呼國君的尊稱。而在《鄭伯克段於鄢》中,君臣之間、群臣之間的對話,也沒有出現用官職來稱呼他人的事例。
-
3 # 使用者4757700769315
自稱名肯定沒有問題,注意稱名不稱字(項羽對劉邦:不然,籍何以至此。)
餘(賈誼在《鵩鳥賦》中問鵩鳥:餘去何之?)(餘和予是通假字,同義。)
我(劉邦對項羽: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吾(陳勝對吳廣:吾聞二世,少子,不當立。)
臣(張良對項伯: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這個“臣”從先秦開始就可以用於對普通人的自稱,但是劉邦以後好像變成專門對君主的自稱了,有的朝代還有“王國的屬官對諸侯王不能稱臣”的規定。所以如果不是在先秦,還是慎用為好。)
走(張衡《東京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走和僕同義,都是謙稱)
鄙人(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鄙人固陋,不知忌諱。)(同樣的還有鄙夫等)
區區(竇融寫信責備叛變的隗囂:區區所獻,惟將軍省焉。)
小人(任尚接替班超職位,給班超寫信: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
小子(班固《東都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小子狂簡,不知所裁…)
秦漢時期沒有找到的一些稱呼
蒙(柳宗元對元藇:蒙之所見,及此而已。)(兩人官職不等,然而應該是以朋友身份通訊的。“蒙”這個自稱好像用得很少)
某(唐,劉殐《隋唐嘉話》中婁師德的弟弟對婁師德: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
下官(三國,杜恕給宋權的信:若令下官事無大小,諮而後行…此條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杜恕比宋權官位高)(晉,周顗對王敦: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周顗比王敦官位低)
不才(宋,王安石:勝概唯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
在下(應該是用於口語,在元曲裡有出現)
寡人(晉,王衍對客人們: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作為對上對下通用的自稱,貌似只用於晉朝)
類似的還有卑人、賤人、賤士、不肖、鄙生、小生、小可等等,在元曲明清小說裡還有很多,總之原則就是尊人卑己。如果想用特定的某個稱呼,可以先查一下。
“本人”這個稱呼,現在可以用於自稱,但是在古文中的用法好像跟“攜本人身份證”的用法更像一點。用作自稱的例子沒有找到。
“本官”這個稱呼,感覺存疑,因為網上給出的例子《紅樓夢》裡“這是本官不知道的”,這個“本官”是縣令的門上稱呼自家縣令,不是縣令的自稱。沒有找到用作自稱的例子。
-
4 # 使用者2200796719444
第一種是“姓+官爵”,官爵不用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叫“劉常侍”。基本上每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務就直接叫“某尚書”等。
第二種是“姓+公”之類的尊稱,這個應用較為廣泛,民間也可以用,比如房玄齡稱為“房公”,魏徵稱為“魏公”。此外,字號也可以這樣稱呼。
第三種是“姓+官名別稱”。比如稱縣令為“明府”,張縣令、李縣令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等高官常被稱為“某閣老”
-
5 # 使用者要求不高123
在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中,大臣對國君的稱呼,多為“君”,而大臣之間的稱呼,則並不注重稱呼官職,史料記載中,甚至連主語也常常省略。如《左傳》中,曹劌向莊公論戰,就沒有一個平民稱呼國君的尊稱。而在《鄭伯克段於鄢》中,君臣之間、群臣之間的對話,也沒有出現用官職來稱呼他人的事例。
-
6 # 使用者4757700769315
自稱名肯定沒有問題,注意稱名不稱字(項羽對劉邦:不然,籍何以至此。)
餘(賈誼在《鵩鳥賦》中問鵩鳥:餘去何之?)(餘和予是通假字,同義。)
我(劉邦對項羽: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吾(陳勝對吳廣:吾聞二世,少子,不當立。)
臣(張良對項伯: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這個“臣”從先秦開始就可以用於對普通人的自稱,但是劉邦以後好像變成專門對君主的自稱了,有的朝代還有“王國的屬官對諸侯王不能稱臣”的規定。所以如果不是在先秦,還是慎用為好。)
走(張衡《東京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走和僕同義,都是謙稱)
鄙人(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鄙人固陋,不知忌諱。)(同樣的還有鄙夫等)
區區(竇融寫信責備叛變的隗囂:區區所獻,惟將軍省焉。)
小人(任尚接替班超職位,給班超寫信: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
小子(班固《東都賦》中虛擬人物的對話:小子狂簡,不知所裁…)
秦漢時期沒有找到的一些稱呼
蒙(柳宗元對元藇:蒙之所見,及此而已。)(兩人官職不等,然而應該是以朋友身份通訊的。“蒙”這個自稱好像用得很少)
某(唐,劉殐《隋唐嘉話》中婁師德的弟弟對婁師德: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
下官(三國,杜恕給宋權的信:若令下官事無大小,諮而後行…此條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杜恕比宋權官位高)(晉,周顗對王敦: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周顗比王敦官位低)
不才(宋,王安石:勝概唯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
在下(應該是用於口語,在元曲裡有出現)
寡人(晉,王衍對客人們: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作為對上對下通用的自稱,貌似只用於晉朝)
類似的還有卑人、賤人、賤士、不肖、鄙生、小生、小可等等,在元曲明清小說裡還有很多,總之原則就是尊人卑己。如果想用特定的某個稱呼,可以先查一下。
“本人”這個稱呼,現在可以用於自稱,但是在古文中的用法好像跟“攜本人身份證”的用法更像一點。用作自稱的例子沒有找到。
“本官”這個稱呼,感覺存疑,因為網上給出的例子《紅樓夢》裡“這是本官不知道的”,這個“本官”是縣令的門上稱呼自家縣令,不是縣令的自稱。沒有找到用作自稱的例子。
回覆列表
第一種是“姓+官爵”,官爵不用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叫“劉常侍”。基本上每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務就直接叫“某尚書”等。
第二種是“姓+公”之類的尊稱,這個應用較為廣泛,民間也可以用,比如房玄齡稱為“房公”,魏徵稱為“魏公”。此外,字號也可以這樣稱呼。
第三種是“姓+官名別稱”。比如稱縣令為“明府”,張縣令、李縣令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等高官常被稱為“某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