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層的混合模式用於控制上下圖層中影象的混合效果,名片設計中,在設定混合模式的同時通常還需要調節圖層的不透明度,以使其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正常”時,上方圖層中的影象將遮蓋下方圖層中的影象。
2.溶解: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溶解”時,名片製作中,如果該圖層的不透明度為100%,得到的效果與混合模式被設定為“正常”時相同,但如果降低不透明度數值,上方圖層中的影象將呈現溶解效果,顯露出下方影象。
3.變暗: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變暗”時,兩個圖層中較暗的顏色將作為混合後的顏色保留,即比混合色亮的畫素將被替換,而比混合色暗的畫素保持不變。
4.正片疊底: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正片疊底”時,最終將顯示兩個圖層中較暗的顏色,另外在此模式下任何顏色與影象中的黑色重疊將產生黑色,任何顏色與白色重疊時該顏色保持不變。
5.顏色加深: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加深”時,除上方圖層的黑色區域以外,降低所有區域的對比度,使影象整體對比度下降,產生下方圖層的影象透過上方影象的效果。
6.線性加深: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加深”時,上方圖層將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與背素影象融合。
7.變亮: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變亮”時,上方圖層的暗調變成透明,並透過混合亮區,使影象更亮。
8.濾色: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濾色”時,上方圖層暗調變成透明後顯示下方影象的顏色,高光區域的顏色同下方影象的顏色混合後,影象整體顯得更亮。
9.顏色減淡: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減淡”時,上方影象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提升亮度後,再與下方影象相融合。
10.線性減淡: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減淡”時,上方影象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變亮後與下方影象融合。
11.疊加: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疊加”時,同時應用正片疊底和濾色來製作對比度比較高的影象,上方圖層的高光區域和暗調維持原樣,只是混合中間調。
12.柔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柔光”時,影象具有非常柔和的效果,亮於中性灰底的區域將更亮,暗於中性灰底的區域將更暗。
13.強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強光”時,上方圖層亮於中性灰度的區域將變得更亮,暗於中性灰度的區域將更暗,而且其程度遠大於“柔光”模式,用此模式得到的影象對比度比較大,適合於為影象增加強光照射效果。
14.亮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亮光”時,根據融合顏色的灰度減小對比度,以達到增亮或變暗影象的效果。
15.線性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光”時,根據融合顏色的灰度減小或增加亮度,以得到非常亮的效果。
16.點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點光”時,如果混合色比中性灰度亮,則替換比混合色暗的畫素,但不會改變比混合色亮的畫素,反之,如果混合色比中性灰度色暗,則替換比混合色亮的畫素,但不會改變比混合色暗的畫素。
17.實色混合: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實色混合”時,將會根據上、下圖層中影象的顏色分佈情況,取兩者的中間值,對影象中相交的部分進行填充,利用該混合模式可以製作出具有較強對比度的色塊效果。
18.差值: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差值”時,上方圖層的亮區將下方圖層的顏色進行反相,表現為補色,暗區將下方影象的顏色正常顯示出來,以表現與原影象完全相反的顏色。
19.排除: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排除”時,混合方式和差值基本相同,只是對比度弱一些。
20.色相: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色相”時,最終效杲由下方影象的亮度、飽和度及上方影象的色相決定。
21.飽和度: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飽和度”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色相、亮度和上方影象的飽和度決定。
22.顏色: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亮度,以及上方影象的色相和飽和度決定。
23.亮度: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亮度”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色相、飽和度以及上方影象的亮度決定。
圖層混合模式的效果與上、下圖層中的影象(包括色調、明暗度等)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應用時可以多試用幾種模式,以尋找最佳效果。圖1所示為利用混合模式將幾幅影象混合在一起得到的效果。
2.圖1混合模式應用示例
1.圖層的混合模式用於控制上下圖層中影象的混合效果,名片設計中,在設定混合模式的同時通常還需要調節圖層的不透明度,以使其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正常”時,上方圖層中的影象將遮蓋下方圖層中的影象。
2.溶解: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溶解”時,名片製作中,如果該圖層的不透明度為100%,得到的效果與混合模式被設定為“正常”時相同,但如果降低不透明度數值,上方圖層中的影象將呈現溶解效果,顯露出下方影象。
3.變暗: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變暗”時,兩個圖層中較暗的顏色將作為混合後的顏色保留,即比混合色亮的畫素將被替換,而比混合色暗的畫素保持不變。
4.正片疊底: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正片疊底”時,最終將顯示兩個圖層中較暗的顏色,另外在此模式下任何顏色與影象中的黑色重疊將產生黑色,任何顏色與白色重疊時該顏色保持不變。
5.顏色加深: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加深”時,除上方圖層的黑色區域以外,降低所有區域的對比度,使影象整體對比度下降,產生下方圖層的影象透過上方影象的效果。
6.線性加深: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加深”時,上方圖層將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與背素影象融合。
7.變亮: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變亮”時,上方圖層的暗調變成透明,並透過混合亮區,使影象更亮。
8.濾色: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濾色”時,上方圖層暗調變成透明後顯示下方影象的顏色,高光區域的顏色同下方影象的顏色混合後,影象整體顯得更亮。
9.顏色減淡: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減淡”時,上方影象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提升亮度後,再與下方影象相融合。
10.線性減淡: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減淡”時,上方影象依據下方影象的灰階程度變亮後與下方影象融合。
11.疊加: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疊加”時,同時應用正片疊底和濾色來製作對比度比較高的影象,上方圖層的高光區域和暗調維持原樣,只是混合中間調。
12.柔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柔光”時,影象具有非常柔和的效果,亮於中性灰底的區域將更亮,暗於中性灰底的區域將更暗。
13.強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強光”時,上方圖層亮於中性灰度的區域將變得更亮,暗於中性灰度的區域將更暗,而且其程度遠大於“柔光”模式,用此模式得到的影象對比度比較大,適合於為影象增加強光照射效果。
14.亮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亮光”時,根據融合顏色的灰度減小對比度,以達到增亮或變暗影象的效果。
15.線性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線性光”時,根據融合顏色的灰度減小或增加亮度,以得到非常亮的效果。
16.點光: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點光”時,如果混合色比中性灰度亮,則替換比混合色暗的畫素,但不會改變比混合色亮的畫素,反之,如果混合色比中性灰度色暗,則替換比混合色亮的畫素,但不會改變比混合色暗的畫素。
17.實色混合: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實色混合”時,將會根據上、下圖層中影象的顏色分佈情況,取兩者的中間值,對影象中相交的部分進行填充,利用該混合模式可以製作出具有較強對比度的色塊效果。
18.差值: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差值”時,上方圖層的亮區將下方圖層的顏色進行反相,表現為補色,暗區將下方影象的顏色正常顯示出來,以表現與原影象完全相反的顏色。
19.排除: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排除”時,混合方式和差值基本相同,只是對比度弱一些。
20.色相: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色相”時,最終效杲由下方影象的亮度、飽和度及上方影象的色相決定。
21.飽和度: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飽和度”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色相、亮度和上方影象的飽和度決定。
22.顏色: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顏色”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亮度,以及上方影象的色相和飽和度決定。
23.亮度:將“圖層1”的混合模式設定為“亮度”時,最終效果由下方影象的色相、飽和度以及上方影象的亮度決定。
圖層混合模式的效果與上、下圖層中的影象(包括色調、明暗度等)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應用時可以多試用幾種模式,以尋找最佳效果。圖1所示為利用混合模式將幾幅影象混合在一起得到的效果。
2.圖1混合模式應用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