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正農家蜂蜜人

    我贊同這種說法,意思就是你滿腹經文,和一肚子的文化知識,到了使用的時候,你一樣也用不上,成了書生,書呆子。

    人的一生不在學文有多高,認字有多少,在於你會用不會,有的人學文並不高,但是他的發明創造有時還會超過那些優秀學子,因為他文化雖然不高,但他在靈活運用上撘配的好,盛過了文化高的人,在中國還是有的,而且科研成果也是相當可關。

  • 2 # 想飛的豬肉

    千萬不要被這句話誤導了,古語而言,這句話只說了上句,還有下半句,全詩為:“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對於古代人來說讀書是很多窮苦人家的出路,但是要看哪個朝代,有的朝代崇尚武,有的崇尚文,"當然英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就詮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意義,好多朝代長年戰亂,對於戰亂國來說,讀書用處不大,比如說在朱元璋當權時期,對於文人就比較輕視,甚至認為這些文人全部都是“臭老九”。

    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chen).春鳥秋蟲自作聲”,不要因為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成了讖(chen)言,無論是春天的鳥兒還是秋天的蟲子,他們仍舊會照常發出自己的聲音!雖然他還是有一絲抱怨,但是並沒有氣餒,所以說讀書漲知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積累。

    對於現在快節奏的生活,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年輕人的浮躁很正常,又有幾個年輕人能靜下心去讀書,不過還是奉勸大家,讀書很重要

    最後用我家狗狗壓陣

  • 3 # 嗨逛吃逛吃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斷章取義。俗話說的好:“亂世出英雄!當一個時代出現混亂、紛爭的時候。有許多人會因社會的蕭條、混亂讓這些有志之士得以舒展心中的抱負,從而成就一個時代的英雄!

    過去時代都是冷兵器時代,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勇士,拼殺疆場,視為英雄。

    而苦讀十年寒窗,手無肌膚之力的一介書生,豈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需要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好比過去的書生就是現代的學者,就是用知識武裝頭腦的一批人。

    試想,現在國家培養一個學者或者人才,大概需要二十多年時間,學成後做出貢獻,都是時代英雄,都是時代超人。

    誰還敢?“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 4 # qzuser209917475

    我覺得這個話題如果用來寫話題作文的話,可以採用“反彈琵琶”的手段,從“君子不器”說起。後邊的就你自己發揮吧

  • 5 # 好心情談感情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中國清代詩人黃景仁的七律《雜感》。詩曰:

    仙佛茫茫兩未成,

    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

    泥絮沾來蒲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

    春鳥秋蟲自作聲。

    如何看待“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呢?在我看來,必須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它。同時應該結合實際、結合所處的環境和遭遇到的困難與不幸來理解。比如清人黃景仁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正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文化氛圍不好,大興“文字獄”所至。這首詩充分體現了作者短暫的一生,窮愁不遇,淒涼不得志。

    所謂書生,個人的理解是指古代的讀書人,或者說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當代人理解的書生,其內涵與古代不完全一致,甚至走向了反面。人們常說的“書生意氣”,“書呆子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無縛雞之力”等等,都是針對那些讀死書、死讀書的“書生”而言的。如今的讀書人,一般是指那些文學家、理論家和教授大師等等。可見,百無一用是書生,帶有自嘲或者諷刺他人的味道。

    那麼問題來了,“書生”真的是“百無一用”嗎?肯定不是。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掌握了一定知識的書生,怎麼可能是百無一用?自古以來,都是靠武定國,靠文興邦。文人就是“書生”中的一份子。因此,我是不贊同“百無一用”這一說法的。

    至於說到,“是不是認同這句話的人都有點焦躁”?上面談到了,理解這句話必須結合實際、結合環境與遭遇進行。在特定的環境下,或者說特殊情況下,很多人都會認同這句話。當然,在更多時候還是拿這句話來自嘲或者諷刺他人。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認同它就是有點焦躁。

  • 6 # 失敗者聚樂部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清代黃景仁在《雜感》中自嘲的一句話。自己雖滿腹學問,但卻英雄無用武之地。自嘲之餘,更是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報國無門的沮喪。現實中,也有很多人以此自嘲,但說這話的人往往並不這樣認為,只是在表達一種不滿和無奈。

    還有一種現象,我們都見怪不怪了。那就是很少有人會用這句話去罵人,這又是為什麼?讀書人,自古以來就是受人尊敬的。都說“文能定國武能安邦”,讀書人從來就是治理天下的中堅力量。誰又回去冒著得罪人的風險去罵一個讀書人呢?

    文治武功,文在前武在後,可見文人自古以來都是有力量的。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自嘲可以,別人可不會當真。沒準哪那一天,書生就會變成官人,身負皇恩,統帥萬民。誰又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但要說這句話,從根上說是對的。在古代,書生是一個行業,是所有讀書人的統稱。書生高貴的地方,就是可以考取功名。但在那之前,書生還有一個稱謂叫做白丁,即沒有任何身份的書生。

    書生既沒有收入,也沒有謀生的手段,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窮書生經常會落魄到需要接濟才能過活的程度。書生往往又心高氣傲,放不下臉面來做一些他們認為卑微的事情。什麼都不會幹,能幹的又不幹,百無一用是書生也就不言而喻了。

    考取功名是書生的唯一出路,科舉考試取得成就的書生就有了出身,秀才慣稱“相公”,舉人俗稱“老爺”。都已經脫離了書生的範疇,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也就合情合理了。

    隨著科舉制度的消亡,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行業,而是變成了一個人生階段。像范進那樣一輩子讀書,一輩子趕考的人已經不存在了。讀書不再是功名利祿的捷徑,而是一種提升自我和完善知識結構的手段。人人都有機會讀書,人人都要完成義務教育。自然不會再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了。

    認同這句話的人,肯定是有點焦躁的。要麼還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轉變過來,要麼就是在工作事業上遭受到打擊或者失敗。看到那些學歷沒有自己高,學問沒有自己好的人,卻比自己還要混的好,難免會心灰意冷,自嘲一番。

    但我們應該明白,讀書多、讀書好,並不是成功的保障。現代社會,早已不拿學問論短長,而是以成敗論英雄。書讀得多,提升的是自我修養與認識,並不是競爭的前提與本錢。有好的學識,更應該紮實學習本領,來謀求進步。自怨自艾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書讀的多,是一種德,但不是一種能力。應該要懂得在理論變成實踐上下功夫,才是成功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生檔案去哪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