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楊141007668

    顓頊帝在帝位七八十年的記錄,是後世人虛構的,清末民初,中國的史學大家,為了給洋人學者展示中國有五千年曆史,就給黃帝的玄孫重孫們,比如帝嚳,大禹,顓頊,都增加了年齡,讓他們都活到一百多歲,可是,也只是推倒元前兩千七百多年,就再也推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黃帝生於元前2717年的說法,始作俑者,是我們的孔聖人,孔夫子,五帝之中的其他四帝,原本跟黃帝八竿子打不著,可是他為了塑造黃帝集萬世於一身的光輝形象,他讓其他四帝,都做了黃帝的子孫,哪知道後世的學者,為了湊夠5000年曆史,從玄孫大禹開始,個個都活了一百多歲,執政七八十年。不僅神話了歷史,而且閹割了歷史。自此,西方人,連中國夏朝也不承認啦。

    實際上,竹書記年上有記錄,自黃帝至禹,已經有三十代,其中,黃帝十代,顓頊帝九代,帝嚳到堯舜禹十一代,共三十代。

    2015年,中國組織頂級歷史學家推策了黃帝元年,中科院研究員趙永恆親自組織推策出黃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15歲的黃帝在有熊登基稱帝這一年作為黃帝元年,並於2015年3三月發表論文,題目是,言與行並,用曆法和科學推理推策出黃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在參考文集中,筆者看到,黃帝數目,專家比較認可的是十位或者十八位,所謂黃帝元年,是第一位黃帝在有熊登基的時間。

    所以,顓頊帝,在位七十八十年的記錄完全是人為虛構的,即便是五帝,在位三四十年才是正常的,不能神話歷史,五帝也都是普通人。哪能隨隨便便個個都活一百多歲。工作七八十年。

  • 2 # 冷清先生

    【帝顓頊並非五帝之一,上古五帝另有其人。】

    帝顓頊並非“五帝”之一,是司馬遷弄錯了,以至於以訛傳訛了兩千多年,上古“五帝”另有其人。《大戴禮》:“宰我問孔子曰:‘榮伊言黃帝三百年,清問黃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對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黃帝到帝顓頊共有三百年時間,黃帝即位有熊氏酋長至黃帝駕崩於陝西橋山,一共執政了百年。黃帝駕崩後到帝顓頊尚有二百年,這兩百年時間有一個“攝政”和四個“帝”執政,那麼周以前的典籍中為什麼沒有記載呢?

    宰我所說的榮伊就是商朝的名相“伊尹”,商湯伐夏桀的時候,流放夏桀到有巢既今天的巢湖市。夏朝的宗社裡儲存著大量的上古典籍,對“象朝”“夏朝”的歷史有確切的記載,對上古“五帝”也有明確的記載。商湯攻佔夏邑斟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之後,商湯準備把夏社遷移到商丘去,伊尹為了證明商湯伐夏的合法性,就把夏社給毀掉了,並且作《夏社》一文,向天下傳告“唯殷先人,有典有冊。”

    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肆毀滅文化的人,伊尹把夏社裡相關的典籍和歷史記載都毀滅掉了,尤其是把“五帝”中除黃帝外的其他四位“帝”一概地抹掉了。伊尹這麼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毀滅夏朝的典籍史冊,彰顯商朝“有典有冊”,突出商湯代夏的合法性。第二,伊尹抹掉“五帝”中的其他四位“帝”,就將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上升到“五帝”之中。帝嚳也叫帝俊,是黃帝的第十三代孫,被殷商奉祀為祖先。

    夏社的典籍和史冊被伊尹毀滅以後,黃帝之後的一個“攝政”和四個帝,就再也無人知曉了,伊尹就對外說“黃帝執政了300年”,孔子也回答不了學生宰我的提問,黃帝當然不是“超人”,不可能執政三百年之久。因此,孔子就籠統的回答說:“黃帝生前在位執政100年,駕崩後人們奉為神靈100年,神靈歸天之後教化百姓100年。”孔子也說不出黃帝駕崩後至帝顓頊的200多年,到底是誰在執政,司馬遷就更不知道了。

    公元前28世紀六七十年代,末代天下共主“無懷氏”駕崩之後,神農炎帝被推選為天下共主,就是三皇中的“地皇”。地皇神農之所以稱為“炎帝”,是因為神農結束了部落聯盟時代,建立中國最早的國家“象朝”,皇道缺而帝者興,神農從天下共主上升為“天子”,神農火德而稱“炎帝”。公元前2697年,神農炎帝把帝位禪讓給黃帝,炎黃二帝約定“帝位”繼承人從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後裔中選舉,黃帝家族連選兩任“帝”後,第三任“帝”必須從炎帝家族中推選。

    黃帝駕崩之後,人們感念黃帝的恩德,沒有推舉“帝位繼承人”,由黃帝的兒子“某某”攝政了30年,直到公元前2609年,“象朝”的“四嶽”才從黃帝的子孫中推舉了“帝位繼承人”。黃帝之後到帝顓頊之前的200年間,一共有四個“帝”執政,黃帝和這四位古“帝”,才是真正的上古“五帝”。帝顓頊之前,“象朝”共有六位“古帝”,一個攝政。

    【神農炎帝】執政了將近70年,早期都城在山西曆山,中晚期都城在空桑(山東曲阜)。

    【軒轅黃帝】公元前2697年稱帝,早期都城在涿鹿(彭城既江蘇徐州),中期都城在有熊氏(河南新鄭),晚期都城在有邰氏(寶雞岐山)。

    【某某攝政】黃帝之子,攝政了30年,都城在陝西岐山。

    【某帝】黃帝的四代孫,有兩個都城:四川成都、河南伊川。

    【某帝】炎帝的八代孫,都城在河南伊川。

    【某帝】黃帝的七代孫,都城在河南伊川。

    【某帝】黃帝的九代孫,都城在山東曲阜。

    帝顓頊是黃帝的第十二代孫,是黃帝九代孫的重孫子,司馬遷把黃帝九代孫“某帝”和黃帝所混淆,黃帝姓姬並不姓公孫,姓公孫的是黃帝九代孫“某帝”。某帝娶蜀山氏西陵之女曰:嫘祖。嫘祖是“某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生在嘉陵江;一個叫昌意,降生在黑水河。昌意生了韓流,韓流之子就是顓頊。

    帝顓頊之時,按照炎黃二帝的約定,應該炎帝的後裔當選“帝位繼承人”,但是大臣們把20歲顓頊推舉為“帝”。炎帝第十三代孫共工,對帝顓頊稱帝很不服氣,共工和帝顓頊發生了戰爭,共工最後失敗了。帝顓頊把共工流放到不周山,不周山就是今天的祁連山,共工最後怒撞不周山而死。帝顓頊的記載資料非常少,據說他執政了78年。帝顓頊早期都城在山東曲阜,後來帝顓頊把都城遷到河南濮陽。

    帝顓頊又稱為“高陽”,從他開始炎黃二帝確立的“禪讓制”發生了變化,從此之後炎帝后裔被排擠出“帝位繼承人”。帝顓頊執政78年,他的文治武功光照日月,他的一生不停地開疆拓土。他向北到達幽陵(甘肅敦煌一帶),向南到達交址(中越邊境友誼關一帶),向西到達流沙(長江上游青海玉樹),向東到達蟠木(山東蓬萊山)。

    帝顓頊的子孫後裔中的名門望族特別多,帝舜是帝顓頊的七代孫,楚國貴族稱帝顓頊為先祖,屈原自稱“高陽之苗裔”。帝顓頊晚年,開始在炎帝故居歷山修建“高陽城,就是今山西陶寺古城遺址。帝顓頊駕崩後葬在了內黃,帝顓頊的侄子帝嚳稱帝,帝嚳把都城定在了山西陶寺既“陽城”。山西陶寺經歷了帝嚳、帝摯、帝堯、帝某某、帝舜、帝禹,夏後啟終結“禪讓制”,開始了“家天下”的夏朝,夏朝的早期都城也在山西陶寺。

  • 3 # 青陽帝君

    三皇五帝的說法,應該是後人對遠古時期帝王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華夏文明對祖先的尊崇與追憶。

    普遍的看法三皇應該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中的三人,其中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由於在遠古文明中的重大意義和影響,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應該更為合理。他們同時又是一個朝代的開始,分別代表中國遠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時代的時間跨度較大,估計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代在開朝的三皇之後,又有許多帝王。神農氏的開朝帝王和最後一個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軒轅時代的五個帝王。軒轅黃帝取代神農氏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黃帝是開朝帝王。五帝一說,指的是軒轅時期的五個帝王。由於黃帝是軒轅氏開朝之君,又在中華民族中具有偉大的地位,其成就遠在其他五帝之上,不包括在五帝之列更為合理。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氏時期的帝王遠不止五位,所以五帝之說也各有不同,但也無可非議,各有道理,只是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已。

    三皇五帝的時代並不是人人都長壽,原始人類也不可能太長壽。三皇五帝是個時期的名稱,並不是就是這八位帝皇,在位時間是一個時期皇帝的時間總和。

    顓頊也不例外!

  • 4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載、歲、祀、年,中間歷時數千年。歷代改元,此時有個換算器,譬如今天的一年等於365又4分之1日(12-13個月),黃帝的一年只有八個月或者十個月。

    這麼講的依據是干支。干支先有幹,紀月先有十個月或八個月的小迴圈。

    這樣再算吧——黃帝八十年有640個月,相當於今天53年。

    據可靠的歷史記載,周武王的老父親在位50年,可知史料大抵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把讀書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