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麼麼兔小小隻

    5天1候,3候1氣,6氣1時,4時1年。

    1年72候,你可以去看看古代稚子要背誦的72 候歌訣。

  • 2 # 蒼耳子78413762

    24節令本身就是古人按自然季節變化而定的。去看看七十二侯就知道了,已具體標明瞭古人的觀察發現。這是農耕文明的表現。

  • 3 # 科普新視界

    中國農曆是陰陽曆,是結合太陽月亮運動規律得到的歷法。

    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月亮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這兩者之間關係並不是整數。各種曆法都是想盡辦法湊出二者完美對應。

    農曆,也就是陰陽曆就是這樣的。它以月亮繞地一圈(一個月)為基本單位,保證每個月中(十五)為圓月。累積剩餘天數設定為閏月,這樣十九年設定七個閏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

    在年和月日數確定後,再根據太陽位置規律,把一年分為24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用於農作。

    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體現出了中國古人對天體規律的精確掌握和聰明智慧!

  • 4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要問為何逢節氣就會變天,我簡單闡述一下。

    我們居住的地球既自轉又繞日公轉。過地心並且與自轉軸垂直的平面叫赤道面,公轉的軌道平面叫黃道面。我們的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的方向不因時間而變化,總是以一個方向傾斜著,使赤道面與黃道面形成約(23—27度)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

    由於交角的存在,在公轉過程中地球的兩個極區,各有半年時間對著太陽永遠是白晝,另半年揹著Sunny都是黑夜。

    地球的其他地區,隨著緯度高低和所受日光的不同如:六月二十二日左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這時北半球受日光照射時間最長,因此晝長夜短,氣候炎熱,這就是夏至;到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受的Sunny是斜射的時間短,所以晝短夜長,氣候寒冷,這就是冬至。而南半球正好相反,在三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三日附近,太陽直射赤道,就形成了晝夜等長氣候溫和,這就是春分和秋分,如此迴圈往復,也就是四季交替。

    大機率的四季交替下的二十四節氣更精確表示地球繞日及受日面的不同位置,故而反映寒冷暑熱春種秋收就會隨著節氣就會變天的更替十分明顯(附圖)。

    中國傳統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而西方,則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四季的起點,時間上要比中國推遲一個半月。而氣象上,通常以公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

  • 5 # ZBLiu

    “每逢節氣必變天”有何為證?比如說,前幾天剛過“驚蟄”,試證明從漠河到海南所有地方那天都變過一變。遠的不好說,幾天前的事,把各地的氣象記錄列舉一下還不是無法辦到的事。

    不必費心,準知道這事辦不到。

    節氣既然與太陽視運動相關,自然和氣候有關。可是它只能與“寒來暑往”相關,沒辦法和每一地點具體每一天的天氣相關。

    一句話,只要看見拿著曆本預測天氣的,說他“瞎說”,一點也不會冤枉。

  • 6 # 稻香老農4562992

    我的回答不一定正確!還望各位海涵。

    首先我認為二十四氣節的發明就是個偉大的創舉,現在人們把一張地球公轉的平面圖展開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每個節氣所處的黃經,(地球公轉軌道上的刻度)。和地球橢圓形軌道上距離太陽的遠近!

    那麼大家都知道,二十四氣節是北方勞動人民發明的,(以中原地區為主),至今已經沿用2100多年了,雖然圓為360度被阿拉伯人更早發現。但那時的人們還都認為太陽是圍著地球轉的,而我們的先人們卻把它劃分成每15度為一個節氣。地球公轉一週為365天則更加精確。不得不令人讚歎,怎麼算出來的呢?

    二十四氣節劃分的出現,清楚的告訴了人們寒來暑往,氣候更迭。有效地指導了農業生產!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資訊。那麼是誰在左右著中國北方的氣候呢?他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正是他隨著地球公轉,一年一度的進出亞歐大陸,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鮮明的北方四季!二十四氣正是為他而劃分的。那麼樓主所提問的每逢節氣必變天。我看未必十分精確,比如說"清明時節雨紛紛……",只能說節氣到了,因為此時冷暖空氣在中國北方交匯比較頻繁,容易發生陣雨的現象。而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北方是不可能同一天有雨的。驚蟄烏鴉叫倒是不假,因為此時的烏鴉羽毛靚麗,叫聲格外頻繁。為什麼?交配的季節到了!但平時他也叫,這傢伙從來也沒有三閒其口。所以說每逢節氣必變天,也只能是個大概。以上是我對提問的看法,謝謝您的邀請!

  • 7 # 指尖芬芳

    這得從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說起。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 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人就開始觀測天氣和氣候,最早採用土圭觀測 四季日影天短,創立了年月日時計時系統,殷商時已採用干支記日。 在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明史中極具生命力的一項 文化遺產,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發現、研究、創造出來的反 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到了周代,出現了“一年分七十二候,以五天為一候”的表示時序的方法。戰國時期,根據月初月中的天文景象和鳥獸莩尾、羽毛變化等物候知識,將冬至點 (一個迴歸年)的曰數分為二十四個區間。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一書 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表 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 人們發現,氣候的變化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只要按照這個規律安排農牧業生產,就能取得趨利避害的效果。於是,節氣的劃分也就逐漸豐富、完善和科學。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 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怍《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負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 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概念。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所以能比較準確地反映節氣交替的前後幾天的天氣變化。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 8 # 陳相因631

    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代的“陽曆”,與現在陽曆同步。陽曆2月4日就是農曆立春,陽曆4月5日就是農曆清明。除了有閏年才相差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率快吃什麼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