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
2 # 史衚衕
首先來了解一下占城,占城是占人所建,使用南天竺文字,鄭和下西洋,把築城、製造武器和生產技術傳入了占城,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占城屬於亞洲,連線東南亞,西亞等地,以後的下西洋必經之路,所以需要搞好關係。。鄭和在占城不僅把帶來的東西和文化傳播了出去,而且從占城他得到了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再加上占人是剽悍的航海者,鄭和航海之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倒成了同行業者,占城自然是盛情款待。
-
3 # 灰白世界
尋找建文帝只是其一,占城當今越南熱帶氣候鄭和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初到難免水土不服停留應該是修整,朱棣初定天下鄭和必定向越南遞交國書以此穩定邊疆 以此看來半年算快了
-
4 # 經綸曼陀
史書上並沒有明確得記載,但是現在又說在澳洲發現了明代的東西,並不排除真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才逗留在那裡,占城當年是附近海域的資訊中轉站。
-
5 # 珠寶首飾售賣定製加工
野史是純粹尋找建文帝,畢竟朱棣透過政變上臺,合法性存疑,不是正統……而正史則說鄭和下西洋是說為了商貿往來,見證大明王朝的強大等等
-
6 # 黑白春秋
鄭和下西洋,根本目的是什麼?宣揚大國強國之威嚴,或者,尋找朱允炆?
我覺得,兩者皆有,只是如果是單純巡遊宣傳,那證明,當時的政權已經把目光放在了除亞洲意外的大洲,必定會有接下來的舉動,比如貿易,戰爭。但後來的發現可以看出,貿易有,但,依舊是國內發展為主。戰爭,也並未發生什麼大戰。
如果是尋找朱允炆,大可以分散尋找,廣撒網,少人,多船,效率更高。
我覺得,可能是剛登基,要推廣大國之威,引來萬國來朝的景象,造了寶船,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大肆撒錢來宣告大明王朝新帝登基,把篡位的聲音給蓋下去,樹立大國明君之形象,另,尋找朱允炆,斬草除根,當然,武力篡位的燕王我覺得不會把沒兵馬的朱允炆放在太重要的位置,找不到算了,找到更好,主要是展現自己的財力,武力,向他人宣告,我就是強大王朝的新主人。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負有從海陸配合解決安南(越南北部)使命的。為什麼要作這個判斷呢?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是,永樂3年6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先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五虎門(風帆船行駛,需等待季風),1405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航行至占城(越南南部)需要十天左右,而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是從永樂4年(1406年)年初抵達占城,卻在永樂4年(1406年6月30日)才到達爪哇中部,並在三寶壟登陸。從占城到爪哇,順風行駛僅需二十天即可到達。這樣一算,鄭和在占城,一共呆了半年之久。那麼,鄭和呆在占城這麼久,倒底在幹什麼呢?
個人認為有二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據史料記載,鄭和團隊曾教過占城人種植稻糧和建造明式房屋。推廣中華文化中的農耕文化和建築文化,但史料沒記載確切時間;另一種可能是,鄭和要協防占城,但這純屬個人推測。下面再看相關史料,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永樂2年8月庚午(1404年9月5日)占城國遣使呈報大明,“今年4月,安南又以舟師侵入臣境”,而此時,安南也開始製造釘船,以防北寇(大明)的干預。到了1406年,明成祖永樂皇帝派總兵朱能率重兵開始討伐安南。4月26日進入安南境內,1407年1月,安南的胡朝軍隊已被明軍逼退至多邦城。1407年6月16日胡朝滅亡。
而上述時間段中的1406年初至1406年6月10日,這半年,鄭和船隊是停泊在占城的。這個時候,鄭和會有心情教占城人種植糧食或建房子麼?雖然史並無記載,教占城人農桑之技和建房之技的時間,但不要忘了,鄭和是七下西洋,七至占城的。哪次不可以教,要在這個戰雲密佈的時段去教?所以在第一次下西洋的時段,這種對占城的教化是不太可能的。合理的推測,應該是用船隊所擁的二萬七千軍隊幫助協防占城,為的是預防安南狗急跳牆去攻擊占城,也就是北越攻擊南越。二萬七千精兵再加上占城的軍隊,雖無進攻安南的把握,但足以防禦占城不被佔領。何況此時,安南的防禦重心已轉向北寇(大明)。至於為什麼在1406年6月10日未等到大明陸軍滅亡安南,就急匆匆趕赴爪哇呢?個人估計,一是,形勢評估不需要鄭和部協防占城,二是,鄭和船隊畢竟有自己的任務,耽擱主要任務過久了。三說明,大明陸軍正在安南境內摧枯拉朽、勝券在握。事實上,安南也很快就被征服了。
不過,這半年停留在占城意義重大。它體現了大明要實現雄心勃勃的宣揚海權之夢想。那麼,宣揚大國威望和輸出中華文化,首先就要從傳統的屬國占城入手。占城是鄭和下西洋的首站,占城也是季風和洋流經過的地方,這是一個國家成為貿易天堂的稟賦。占城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另外提醒一句,鄭和的船隊不是西方式的探險商船隊,而是中華帝國的海軍特混艦隊,速航能力很強。艦上載著二萬七千多、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海軍陸戰隊。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首次讓鄭和艦隊下西洋,不僅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更有著協防占城,配合陸軍進攻安南的意圖。
至於為何大明會與安南發生戰爭呢?那是因為,安南胡朝在1399年乘陳朝王室衰落而篡位,於1400年,胡朝遣使告明,”陳氏已絕,由其子胡漢蒼暫權國事”,成祖遂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1404年,逃亡至寮國的陳朝王孫陳天平到達中國,胡朝篡權真相始為大明所知。大明永樂皇帝諭令胡朝的胡漢蒼“迎還天平,以君事之”。在迎還安南陳朝王孫陳天平時,胡朝軍隊竟當著護送明軍的面,殺了陳天平。於是,大明視安南胡朝為“大逆不道”。於1406年,以“興滅繼絕”為名討伐安南。一年便擊敗安南國,於1407年在安南設“交趾布政使司”,建立大明的郡縣統冶。安南被併入大明版圖之內。很明顯,在安南窺視占城進入敵對狀態之時,作為宗主國的大明在得知胡朝篡權真相後,也與安南國進入了敵對狀態,這時安撫與協防比較弱小的占城國成為必然之舉。何況占城國又是我海軍艦隊通向東南亞、中東、非洲的重要起跳點和首席補給站。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決不僅僅是坊間所傳的僅為尋找毫無翻盤能力的建文帝,而下令組建一支擁有上百艘的寬18丈、長44丈龐然大物的寶船下西洋,去不計代價尋找那麼簡單。鄭和下西洋,鄭和艦隊以領先於西方的航海技術和領先於西方發現非洲、中東、東南亞的探險天分,以及大明以“朝貢”和“賞賜”的方式對航途諸國所進行的貿易活動,和按照天朝上國俯視藩屬國的“厚往薄來”的君臨之舉。顯然都說明鄭和艦隊是一支強大的海上戰略力量,也說明支撐著這支戰略艦隊背後的大明王朝的國力雄厚,更說明大明王朝自永樂朝起,一改中國封建統冶者不重海權,只重陸權的自閉心態,當然,這也說明了鄭和艦隊正在實現成祖朱棣的“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超級大國之夢。明朝的中國,真的領先世界很多,十分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