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恆語文
-
2 # 康妮817
語文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是閱讀理解和作文。這兩項成績的提高都需要依賴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很顯然課堂上老師是沒有時間帶大家閱讀大量作品的。課外時間再沒有這兩項的計劃,想要提高語文成績是很困難的。
舉一個我熟悉的例子。一個小學三年級班,這個班的大部分孩子放學後去了同一個“小飯桌”。小飯桌的老師也很負責,呆在小飯桌的時間,除了吃飯上廁所,其餘時間都在刷題。讀課外讀物是不被允許的。直到父母晚上下班接回家。有意思的是來自這個小飯桌的同學數學和英語都還可以。唯獨語文成績不好。老師們也在思考原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想要提高語文成績比較難”。由此可見,課堂上老師講解字詞,語法,作者,內容,背景,這些只是通往語文之路的“引子”。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做為學生必須要能夠大量的閱讀“閒書”,從中吸取文學的精華,日積月累,方能提高。
尤其是新課改之後,近兩年國家政府對於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視,(這個從中央電視臺的多個文化類節目就見一斑)。語文越來越受重視,相應的考察語文的難度也逐漸提高,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小學四,五年級的閱讀理解。有些我都懷疑是不是超出了這個年齡的小孩的理解能力。
囉囉嗦嗦說了那麼多。總之語文教育中要重點關注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具體怎麼做提出兩點建議 :1 大量閱讀 1 讓每個學生堅持寫日記。持之以恆。以不變應萬變。
-
3 # 甜菜的小魚粥
我是一名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先丟擲我的觀點,與大家探討,我認為,目前語文教育存在學科邊界意識不清,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用能力薄弱的問題。語文教育,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母語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邊界意識不清。語文學科,不管在任何年代,各種社會環境下,都應該堅守其“語文性”的本質。現在很多語文教師熱衷於上“大語文”“泛語文”,以致語文課堂變成了大雜燴、四不像。
比如有老師上《祝福》,開頭先是一段越劇《祥林嫂》欣賞,又大講辛亥革命之後中國農村的狀況,最後還聯絡社會現實,大談女子受壓迫的現狀。整堂課,有戲曲、歷史、文化,但就是少了點踏踏實實的語文味。 有一次展示課,有一位老師執教《紅樓夢》中“寶玉捱打”這一章節的內容,先是學生角色扮演,最後居然請來了一對家長大談子女教育問題。整堂課,成了一半藝術課,一半思品課,唯獨不像語文課。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當下的語文課重應試,重訓練,忽視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慾和豐沛的創造力,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高中階段,學生有所謂的“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而事實上,魯迅的文章堪稱新文學之精粹,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凝練,作文更是學生表達自我的最佳途徑。但這些原本美好的學習過程,卻在應試教育訓練下成了魑魅魍魎一樣的存在!可嘆,可惜!
三、語文運用能力薄弱。語文教育最核心的素養在於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當下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是,不善傾聽,不敢言說,不願閱讀,不愛寫作。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案例了:一個高材生,做個自我介紹扭扭捏捏,磕磕絆絆;一個海歸博士,寫一份材料語病百出,別字連篇。歸根結底,都是語文運用能力薄弱導致的。
解決的方法: 一、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味”的魅力。有一位名師在執教《雨霖鈴》時,在本課結尾處,和學生一起,配上音樂,以唱的形式讓這首百年前的宋詞再次“活”了起來?為什麼?因為,詞在古代本身就是可吟唱的,詞牌名就是韻律曲調。這樣的設計,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詞的風味,也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二、讓熱愛母語、運用語文成為一種習慣。我認為,語文教育的基地不應該只在課堂,更應該在家庭教育、社會交往中。營造良好的書香家庭氛圍,家長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實踐,電視媒體推出一系列優質語言節目,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地鼓勵華人愛語文,愛母語。如近年來推出的《朗讀者》《見字如面》《主持人大賽》等語言類節目,都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優質素材。
-
4 # 珍稀寶貝
現在無論中考高考,語文的重點都是閱讀和作文。在規定的幾十分鐘時間裡寫出好作文的前提,是大量課外閱讀和思考、大量日常生動豐富的現實素材收集和練筆、準確的審題立意和思想昇華,請問學校的語文課有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引導孩子完成以上的學習積累?請問語文教育重點教什麼?
回覆列表
目前的語文教育可用這14個字來概括:表面上熱熱鬧鬧,骨子裡亂象叢生。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1.教育理念上,照搬西方的多,繼承自家的少。語文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制定者大多是高校或研究機構的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這些專家教授一無在中小學上課的經驗,二無“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那一代專家學者的國學造詣,他們有的、能拿出來炫耀一下的只是在歐美的一些大學裡獲得的所謂的“碩士”“博士”等一些類似的頭銜。想想,讓這些人去制定作為母語的語文教育的理念,他們能放出什麼好屁來?近年來,在語文教育界很有市場的“交往對話說”、“翻轉課堂”說,“積極語用”說,等等,都是這些“專家教授”販賣的洋貨。
2.教材編寫上,文選型教材依然一統天下。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在教材選用上一直以整本書作為主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的語文教育才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化巨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一點,稍有一點文化常識的人應該都清楚。可是,自從清末廢科舉、建新學之後,語文教學所用教材一直為文選型教材,這種教材表面看,似乎很全面——各種文體都有、各個時代的作家都有,也似乎很合理——學生在校期間,好像把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接觸到了,但實際上,學生一走進大學、一走進社會,百無一用。這些年來,語文教育一直讓社會詬病,和這個教材編寫路子不無關係。
3.教學方式,照搬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以講為主,照搬西方的方式——以什麼交流對話為主。大家知道,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中國的母語教育在世界語文教育史上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母語教育之一,其中當然不乏糟粕性的東西,但成功的經驗、規律還是主流。比如讀整本書、比如重視背誦、比如重視寫字等等。可是,現在的語文教育還重視這些嗎?還這樣做嗎?
4.教學評價上,考試是唯一的手段。在這個方面,大家只要想一想高考就行了,筆者不想再多費唾沫,浪費讀者的時間。不過,這裡為了防止大家誤解,我覺得有必要宣告一下的是:我雖然認為以高考為唯一手段評價學校、評價教師是錯誤的,但我不反對高考,箇中的原因我想只要是參加過高考的人、並從高考中獲益的讀者諸君們自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