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主說教育
-
2 # 小韭漫談教育
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真琢磨了一下。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應該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及社會環境有關。
01)
父母的教育方式與人生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從心理學角度上說,控制型的父母,喜歡掌控孩子的一切,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很多事情擔心孩子做不好,所以,順手都幫他們做了,於是順便就成了“包辦型”父母。
從小時的吃飯、洗澡、穿衣,到上學、交朋友、選擇興趣、選擇學校,選擇工作,甚至選擇物件……一切都由父母一手操辦,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從來沒有自主權。
完全沒有機會為自己做主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好,更成了父母的寵兒,孩子也因此養成了驕嬌二氣,唯我獨尊,覺得自己就是太陽,你們就應該圍著我轉,於是依賴父母成了習慣。這種狀態應該是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特色吧?
02)
社會大環境影響了2-3代人的選擇與追求在學習成績至上,追求高分的社會大環境下,無形中製造了很多焦慮情緒。
太多父母過度解讀了素質教育一詞,太多父母生怕自家孩子落後別人,於是走進了過度教育的隊伍裡。前兩年有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長文批幼升小的《牛蛙之殤》,拼娃早已不止是拼爹媽,還要拼爺爺奶奶,拼外公外婆。
孩子的週末和假期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有些孩子週六日能從一個興趣班直接到下一個特長班,能從早上8點一直學到晚上8點。
孩子幾乎沒停下來休息的時間,也完全沒有自由思考與呼吸的時間,孩子是有怨氣的,既然你們讓我學得沒有了自由,那我除了學這學那,什麼家務活也不參與了,父母也會考慮到這一點,通常會跟孩子說,只要你學習成績好,什麼都不用幹。
做父母的完全忘記了,你的孩子終究會成為社會人。早晚會有離你而去,出去獨立生活,不從小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讓他怎麼適應未來的社會?03)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個人建議,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擺平心態,不要人云亦云。
講句真心話,能拼得起爹媽的,甚至能拼爺爺奶奶輩的家庭,都是有一定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的家庭,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家長,但什麼時候變得沒有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忘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是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撥苗助長,這些家長真應該認真思考。
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儘早讓孩子有主人翁意識,如果孩子總象個木偶一樣任父母擺佈,將來怎麼能適應社會人的角色?
孩子的動手能力之強,能想的辦法之多,真的會超出我們為人父母的想象。
做個放手型家長,孩子真的會給我們意外驚喜。
-
3 # 湯湯湯婷
好孩子被培養成高分低能這是家長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一個孩子的高分是學校和家長還有學生共同的努力造就的,但是低能也是這三方共同造就的。
第一點,學生高分低能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認為學習就是孩子所有的事情,除了學習別的都不用做,但是一旦孩子離開了家長的懷抱也有可能什麼都不會做了。從前的初中老師家裡有一個獨生女,學習成績非常好,只是不喜歡和別人說話,有時間都是用在看書和做各種習題上。那會上學的時候只覺得她不喜歡跟人交流,沒覺得有什麼缺點,後來中考女孩考了我們市裡前十名,去了市裡最好的學校。這個在初中時代一直神一樣活在我們心中的女孩子,到了高中之後就成了一個低能的學生,而且越到後來越明顯。因為高中是寄宿制的學校每天都只能在學校裡生活,她不會自己洗衣服,甚至連洗澡都不能好好的給自己穿好衣服……生活能力就像個幼兒園的孩子一樣,之前那個老師還驕傲的誇自己的女兒是多麼優秀,像打掃衛生值日這種事情她女兒可以不用做,因為她覺得那些事情都是讓學習不好的學生做的,她女兒那麼優秀的孩子以後是要做科研做大事的這些事情完全不需要做。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讓這個孩子在高中的時候差點退學回家,因為無法跟同學溝通,不能融入集體生活。畢業後再提起這個同學的時候聽說她在我們那邊一個師範學校學習,而且直到畢業兩三年了也一直沒有出去工作,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也是一個高分低能的人
第二點,好孩子的高分低能和學校教育也有很大關係。學校教育只強調要考多少分,需要考取哪些證書,學習什麼知識卻很少有人教孩子怎麼與人相處,怎麼適應這個社會。這種教育在初高中階段尤其明顯,因為要追求升學率,所以很多孩子不要說發展興趣愛好就是與人交流都成了多餘的事情。姐姐家的孩子剛讀初一的時候老師就強調要節約時間,節約到連下課都不讓和同學說話,要是說話被老師發現了會有懲罰,理由是有說話的時間可以多做一道數學題……後來班上有個同學課間受傷了,學生都不知道要不要去扶那個同學一把………這樣的教育下學生連最起碼得人情都沒有還談什麼適應社會。
第三點,高分低能的孩子因為有高分而被過度呵護,雖然高分低能不一定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卻符合學校辦學的需要,符合社會關注的需要。因為有高分這個條件的加持,所以很多人的低能被忽視了,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曾經看過一個關於神童的故事,因為成績過分優秀所以很多生活能力方面的不足被忽略。孩子就生活在家庭裡,學習在學校裡,成長在社會里,種種因素巧妙的集中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最後辛苦多年培養出了一個這樣的孩子也就不太奇怪了。
回覆列表
一些好孩子會被培養成高分低能,往往是因為父母過分看重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健全的培養。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當年人稱“東方神童”的魏永康。他從小成績優異,多次跳級,17歲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錄取。她的母親曾雪梅認為,只要孩子能專心學習,就一定會有出息。然而事實證明,一個專心學習能考出滿分的孩子,如果缺失健全的人格,人生的路會變得狹窄,甚至在某個節點上止步。
魏永康在中科院學習三年後慘遭中科院退學,原因是因為學習生活無法自立、人際交往受阻礙、行為舉動沒修養等。而縱觀他從小的成長環境和習慣,最終走到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他整個成長階段,事事由父母包辦,除了高分這件事,他一無所知,沒有朋友,也不懂如何與外界相處。
不過,從魏永康能被培養成“神童”的經歷來看,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孩子,也是一個懂事、會聽父母話的好孩子。可惜,父母教育的片面,過分看重成績,忽略了他人格健全的培養,致使他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在此,借這個案例提醒各位父母,在培養孩子過程中,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習外,更應該注重孩子性格、三觀品質、情緒管理、思維開放性以及責任感等的培養。
畢竟,養育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能擁有創造力,能更好存活於世並感知世界美好的孩子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