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喝成都

    北京是明清的首都,幾百年來,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沒有去過的人,想象中會覺得它的美食也是首屈一指的。實際不然。

    先看下面的小吃:麵茶

    它不是茶湯,是用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然後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還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

    老北京人喝這個,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說句實話,味道很膩。

    再看——-炒肝。

    炒肝不是炒豬肝。是用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用蒜和澱粉勾芡做成的。看起來又稠又粘,口味淡的人吃了感覺有股腥味。

    再看-----滷煮

    滷煮是把燒餅,豬腸豬肺等放在一起,一起熬製的,吃起來也有股內臟味。

    最後再看一種令人“傾倒”的食物:豆汁

    豆汁可不是豆漿,豆汁是用綠豆做原料,把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

    關於這種食品,郭德綱有個段子:說看這人是不是北京的,按地下灌碗豆汁,站起來就罵街這是外地的。灌完了站起來一抹嘴兒喊一句,有焦圈兒嗎?這是北京的。

    焦圈是什麼?就是下面這樣的:

    又小又硬。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很愛喝,早上經常來碗豆汁加個焦圈。

    我是吃不慣這東西的,這些年也去過一些地方,無論是中原還是西北,西南還是兩廣,豆汁是唯一讓我喝一口就噴了的小吃。

    我有一哥在北京十幾年了,也喝不慣豆汁,他解釋說北京之所以豆汁滷煮炒肝之類的流行,是因為過去老百姓吃不起純正的豬肉,所以用下水代替了。

    這話我信,但同時也有兩點疑惑,一是乾隆皇帝吃的起山珍海味,為什麼他也愛喝豆汁?二是為什麼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了,豬肉早已不是稀罕物了,炒肝滷煮還是這麼流行?

    魯迅當年在北京工作時,業餘時間很喜歡下館子,經常呼朋喚友去街上吃飯,他在日記中記錄的當時的北京館子名就有十個左右。什麼這居那館的。他當年很喜歡吃一個叫廣和居的,後來停業了。

    我吃過砂鍋居。砂鍋居有道著名的菜,砂鍋白肉。吃起來感覺就是豬肉燉粉條。肉是沒有上色的,半肥半瘦切成薄片,酸菜粉絲打底,香是香,只覺得不過癮。

    東來順的火鍋牛羊肉確實食材好,可是湯底太清淡了,和重慶火鍋比起來還有距離。

    新中國的開國領導人在北京住了幾十年,只親自去過一家北京家常餐館吃飯,還是陝西風味的羊肉泡饃館。

    他吃過家鄉菜,吃過臭豆腐,吃過西湖樓外樓,也吃過湖北的武昌魚和豆皮。對於北京的飯館,他也沒有象他在長沙武漢那樣留下“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動人詩篇。

    我一直疑惑,中國八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這裡面為什麼沒有京菜?後來我想了想,一是可能近代滿清統治了二三百年,滿清政權是少數民族政權,雖是皇城,物質供應除了極少的上層貴族,貧民百姓物質是缺乏的。少數民族本身對於飲食也沒有漢民族那樣品種繁多,烹調多樣。

    二是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京城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達官貴人,進士文人扎堆的地方。這些上層人物把自己家鄉的各地美食都會帶到京城。比如曾國藩,李鴻章都有各自的家庭拿手菜。皇宮裡的滿漢全席更是彙集了各地精華。

    正因為條件太好了,所以本地菜反而喪失了創新和做出特色的激情,百年來基本保留了原樣。你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好這口,但京菜沒有大的改良和傳播也是事實。

    現在南北的很多大城市,你可以看到川湘菜,可以看到很多的地方小吃,但北京的特色小吃和菜品卻很難在這些地方看到。

  • 2 # 滕州競價小學僧

    京城皇宮大院各地菜系都有,京官呢有可能是有一家廚師,比方我是山東的官,我喜歡魯菜。平民呢,有的吃就好了,再說北京地方太小,各地的優秀廚師呢都喜歡飯京師揚名,所以京菜的發展空間很小,主要是因為沒有地道北京人。

  • 3 # LUV美食攻略

    我們都知道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遠,各式菜餚在烹飪中形成各個流派,逐漸造就了中國聞名的“八大菜系”,即講究甜、黃酒味的蘇菜;南鹹甜,北香辣的閩菜;麻辣味的川菜;鹹、鮮口的魯菜;講究原汁原味、清淡的粵菜;重油、重鹽、重辣、醃製臘味的湘菜;醬香味兒濃的浙菜;重油、重鹽的徽菜。看到這,

    您肯定要問了,我們老北京“以吃名天下”,我們好吃,且吃得講究,那怎麼京菜就沒能列入“八大菜系”呢?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北京菜品雖然多元化,相容幷蓄八方風味,名菜不少,難於歸類,也未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體系。若要形成菜系,必然要和自己本土特色相結合,具有獨特性。此外,在品種、規模、製作方法、食用方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體系,有了體系,才能稱之為“菜系”。而我們京菜在這兩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並未列入“八大菜系”。

    據老輩人兒講,過去老北京的館子以山東菜館居多。當年以“十大堂”、“八大居”為首,這“十大堂”包括金魚衚衕的福壽堂、東皇城根的隆豐堂、西單報子街的聚賢堂、東四錢糧衚衕的聚壽堂、總布衚衕的燕壽堂、地安門外大街的慶和堂、什剎海北岸的會賢堂、前門外打磨廠的福壽堂以及前門外大柵欄的惠豐堂和天福堂。“八大居”主要有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此四家又稱"四大興”),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除此之外,還有“八大樓”、“八大春”之說,這些著名館子大部分是山東風味,由此可見,北京菜裡包含著濃郁山東菜的元素。

    老北京除了山東菜館子多,淮揚菜館數量也不少。這究其歷史原因,在北洋政府時期,大多機要官員來自江浙,他們習慣吃家鄉菜,這樣淮揚菜落地生根,逐漸發展,鼎盛時期,西單附近有十二家淮揚菜館,人稱“長安十二春”,由此可見,北京菜裡也缺少不了淮揚菜元素。

    而歸其歷史原因,舊時,北京作為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各種皇家,王公貴族,達官貴人,文人雅客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之間的日常禮儀交往及餐飲需要,帶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廚師,這也給北京餐飲帶來各種新鮮元素,北京菜博採各家之長,正是如此,北京菜融合了太多菜系的風格,難以形成自己的獨特之處。

    雖然我們京菜未能進入“八大菜系”,但是也以其獨特的風味,聞名遐邇。首當其衝是北京烤鴨,以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吸引著古今中外的遊客。在明代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衚衕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如今赫赫有名的“全聚德”於1864年掛牌開業。另外官府菜也是北京菜特味之一,至今仍流傳的李鴻章雜燴、左公雞、宋嫂魚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菜。官府菜以北京譚家菜為代表,史出於清末翰林譚宗浚家。有容乃大——北京是一座包容和大氣的城市,雖然自己並未形成菜系,但仍然歡迎多元化的飲食文化入駐,和我們京菜互相切磋,共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歲可以學哪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