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爸萌媽育兒記

    我完全贊同孩子3歲之前由寶媽親自帶,至於3歲之後是否給爸爸奶奶幫帶,那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在孩子幼兒時間,我的觀點是儘量由自己來養育,那樣對孩子絕對是大大有好處的。

    專家也說了,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應該離開母親身邊的,那樣才能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也是有益的。這是不是來自於動物的原始本能?不得而知。

    在我家就是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大寶由我一手帶大,平時的性格就明朗得多。而二寶多數時間是跟著婆婆,結果她的性格里就有著更多的負能量。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絡,也不是要怪婆婆的意思,但是,就對孩子的養育來說,隔代真的問題多多。

    俗語說的“3歲看到老”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性格氣質的形成,在小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絕大部分。所以說,隔代養育發生得越早,弊端便會越多。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即使是在3歲之後,我也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親自照看。

    我老家農村有一對小夫妻,生了孩子留著家裡,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他們自己則是出門打工去了。只有過年那幾天,小兩口才會回家。一直堅持了十幾年。

    據說有一天,十歲的孩子問奶奶:“過年來我們家的那兩個人就是我的爸爸媽媽嗎?”

    這句話讓人聽了非常之心酸。原來在孩子心目中,所謂的父母只是個客人而已!

    當然了,現實生活總是有太多的無奈,選擇讓老人家幫忙看孩子,也都是因為有著各種各樣的考慮。

  • 2 # 虎叔蝦侃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養孩子其實和種地是一樣的。

    你給他土壤、播種、施肥、養護、結果等這一系列耕耘基本上代表了孩子成長中的各個階段,你精心呵護,鞭策前行,與你做一個甩手掌櫃,坐等結果,從你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從心裡層面,從效果層面,都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這跟三歲這個年齡的分水嶺沒有關係,兒童的發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到了三歲就可以放任自流的,孩子到成人之前,隨著年齡長大,其實父母相應付出的精力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到三歲戛然而止。

    如果確實沒有條件自己帶,長輩帶孩子是無奈之舉,是下下之選,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並不是說爺爺奶奶等長輩帶孩子不好。

    從精神層面講;長輩有長輩的固有認知,有他們經過年代洗禮保留下來的人生智慧,有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有隔備親的精神支撐。

    但是畢竟時代發展太快,在認知層面,知識結構層面,親情層面往往與時代脫離較大。這種養育環境對兒童成長不敢說有多大壞處,但從兒童成長髮育所需的養分匹配來講,並不足夠。

    從身體層面;忙碌了一輩子的長輩,本該是卸下重擔、放飛自我、盡情歡樂的年紀。身體機能,體力精力根本難以長期應付一個朝陽東昇的兒童。跟著跑跑不動,跟著玩跟不上,他們累不累。

    再者兒童安全問題往往都是在極短時間內發生的,老人的安全意識,思想意識,身體反應,明顯跟不上,他們難不難。

    比較合適的親子家庭關係,我覺得是;

    週一到週五,家長負責養育,該玩的玩,該教的教,該管的管,當然該罰的也是要罰的。

    週六日,抽出一段時間,回家看望老人,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讓孩子享受親情陪伴。

    於情於理,讓長輩和孩子彼此有空間,並且勞逸結合。

    這是我對於長輩、父母、孩子之間的合理養育關係的理解,不知題主的實際情況如何,但如果有精力,有條件自己養育孩子,還是自己承擔相應的養育責任要好的多。

    如果沒有條件,以上皆不成立。

    至於三歲看老,既然是句老話提煉所至,必有它存在之意義,我猜想應該是指三歲能看的出來孩子的性格與品德。

  • 3 # 風中小樓

    不行,相三歲以前自己帶可以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三歲以後,三歲以後關係到孩子的成長,性格的發展,學習,脾氣,各方面的原因。三歲以後孩子慢慢就會懂得了,各種知識,三歲以後他會慢慢懂得一些價值觀,上學以後父母帶的話可以在孩子發現孩子的性格脾氣有變化的時候,能夠及時得抓住改正。如果爺爺奶奶帶的話,會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在家裡他就是大王,他想要幹什麼就是幹什麼,爺爺奶奶會寵孩子,但是,爺爺奶奶捨不得教育孩子,捨不得懲罰孩子。長此以往孩子脾氣會變得非常暴躁,而且學習爺爺奶奶不一定交得上,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 4 # 誠言呈語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句經典育兒諺語,其字面意義說明了孩子在3歲和7歲左右是兩個重要的性格和思維塑造階段,一旦超出這個年齡,很多思維、習慣和脾氣秉性就很難改變了。

    3歲之前,孩子的生活以模仿、學習為主,也是親子關係的形成期。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母子情感紐帶,是非常堅固、不可替代的。所以在3歲之前自己帶孩子,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但是孩子性格、氣質、思維方式的雛形,要到大約8歲左右才能基本形成。而對這些產生主要影響的,依然是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

    在瞭解了這個年齡階段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之後,我們再來看父母帶孩子,和老人帶孩子有什麼區別。

    一、家庭責任的區別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如今大部分父母都擁有正確的育兒觀,常常會提醒自己不要溺愛孩子。所以對孩子的錯誤言行能夠及時制止和糾正,讓孩子的心智在正確的道路上成長。

    爺爺奶奶雖然同樣是孩子的長輩,但對孩子的家庭責任卻與父母完全不同。客觀地說,孩子是老人的心理寄託,而不應該是責任。老人對孩子的情感主要在於親情的享受和獲得感,所以很多老人在帶孩子的時候,很容易過度溺愛。這對孩子的心智成長和性格塑造很不利。

    二、育兒理念的區別

    父母的育兒理念與老人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很多時候,老人的“經驗之談”非常重要,但更多的時候,父母緊跟時代變化的育兒方式,對拓展孩子的眼界、思維更加有利。

    三、親子關係的區別

    孩子在三歲之前,已經與父母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情感紐帶,如果突然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會讓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這將對他的心理成長造成持久的影響。

    雖然爺爺奶奶可能會表現得比父母更加疼愛孩子,但這種情感關係無法替代存在於孩子潛意識中的母子親情,極端情況下,還會影響到母子的感情。

    在分析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應該明確:在情感、教育、性格塑造、思維開拓等方面,父母的優勢不可替代;而在日常的生活起居方面,老人經驗可能更加豐富。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建議您採取較為折中的方法: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由父母負責,週末和節假日,可以讓孩子去爺爺奶奶家短住幾日。這樣既保障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減輕了父母的負擔,也能讓老人對孩子親情的渴望得到足夠的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給我介紹一身魔獸世界39戰場賊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