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故城,又名漢魏洛陽故城,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城(約100平方公里),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古城(相繼有6個朝代40多位帝王以此為都,時長累積近600年),因此一經建成,就以非凡的魅力和意義載入史冊,閃耀古今。漢魏故城的位置
漢魏故城位於今洛陽市東15公里,東與偃師市相連,北依400裡巍巍邙山,南臨千年奔流的滾滾洛河,這裡地處伊洛平原中心,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帝王建都之所。
據史書記載,漢魏故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在此建都,建都時間長達540多年,其城市規模和建制是在西周城址的基礎上,經過東周、秦代的增擴以及東漢、魏晉的修繕和增築活動,才逐漸形成的。
東漢時期,這裡叫做“東漢雒陽城”,是在秦、漢洛陽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營建和修繕建立起來的。其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這時的雒陽城南北縱橫九里、東西跨越六里,城的四面共設有城門12座;城內有多個宮殿組成,其中南宮和北宮佔據了城市南北兩半部分的中心位置,另外還有永樂宮、長秋宮、東宮、西宮等諸多宮苑星落分佈;東漢時期,宮內的警衛非常嚴格,光是拱衛南北兩宮的衛士就多達1200人,每每入夜,但凡文武百官進殿都必須驗證身份才可以通行;除此之外,在雒陽城西廣陽門外,還建有迤邐的胡桃宮,另外在宮外設定有上林苑、靈圃、芳林苑、西苑等十餘個園林,皆為帝王郊獵之處;其遊覽之觀有十幾處,宴樂之臺有十多個,各種池水環繞相連,秀麗異常;雒陽城內縱橫24條大街,街有街亭,亭有亭長,來管轄街道……“東漢雒陽城”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公元190年,董卓作亂,雒陽城毀於大火。
“宮城”,作為都城裡最重要的地標建築,其遺址位於今天漢魏洛陽故城內中北部略偏西的地方。東漢南宮的位置大體上在今龍虎灘村西北方,那裡的地勢隆起,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西崗"。北宮原有殿20多座,其中規模最大的德陽殿高三丈有餘,據說可以容下上萬人。在今天金村南有一塊高地,當地群眾戲說"金鑾殿"遺址,也叫"朝王殿",就是北魏宮城太極殿的遺址。經1700多年風雨侵蝕,現存的夯土基址依然高大威武,充分顯示了當年北魏洛陽宮殿建築的雄偉壯麗。
漢魏洛陽故城與歐洲的古羅馬城,在當時分別作為東西文明的核心,隔著數萬裡悠遠的時空遙遙相對,曾經擦出燦爛的文明之花。透過現存漢魏洛陽故城的遺址平面圖可以看出,昔日的故城市坊縱橫、商業區和住宅區櫛次鱗比,而彼時方圓100公里的巨大面積,足以閃耀當世,成為世間最璀璨的星辰。於是,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數百年朝代更迭風雲變幻中,漢魏洛陽故城人才濟濟燦若繁星、智慧之花自由綻放,諸多文明的成果傳播四方惠及四海;道學、儒學、佛學、玄學相繼在這片土地上產生或傳播並且達到鼎盛。而今,漢魏洛陽故城在經歷了文治武功、戰火煙雲的洗禮之後,以殘存的輪廓和遺址,守望著它昔日的輝煌。
漢魏故城,又名漢魏洛陽故城,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城(約100平方公里),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古城(相繼有6個朝代40多位帝王以此為都,時長累積近600年),因此一經建成,就以非凡的魅力和意義載入史冊,閃耀古今。漢魏故城的位置
漢魏故城位於今洛陽市東15公里,東與偃師市相連,北依400裡巍巍邙山,南臨千年奔流的滾滾洛河,這裡地處伊洛平原中心,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帝王建都之所。
漢魏故城的歷史沿革據史書記載,漢魏故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在此建都,建都時間長達540多年,其城市規模和建制是在西周城址的基礎上,經過東周、秦代的增擴以及東漢、魏晉的修繕和增築活動,才逐漸形成的。
自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車駕入洛陽,漢魏故城便正式被列入王都之所,由於東周城的考古工作開展較晚,再加上漢魏時期都城的規模和麵積都是史無前例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習慣上稱其為 “漢魏洛陽故城”。漢魏故城上承燦爛輝煌的秦漢文明,下啟繁榮昌盛的唐宋王朝,它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都城建築史上,都是最重要的文化遺產。1961年,國務院公佈漢魏洛陽故城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故城上的四代帝都東漢時期,這裡叫做“東漢雒陽城”,是在秦、漢洛陽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營建和修繕建立起來的。其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這時的雒陽城南北縱橫九里、東西跨越六里,城的四面共設有城門12座;城內有多個宮殿組成,其中南宮和北宮佔據了城市南北兩半部分的中心位置,另外還有永樂宮、長秋宮、東宮、西宮等諸多宮苑星落分佈;東漢時期,宮內的警衛非常嚴格,光是拱衛南北兩宮的衛士就多達1200人,每每入夜,但凡文武百官進殿都必須驗證身份才可以通行;除此之外,在雒陽城西廣陽門外,還建有迤邐的胡桃宮,另外在宮外設定有上林苑、靈圃、芳林苑、西苑等十餘個園林,皆為帝王郊獵之處;其遊覽之觀有十幾處,宴樂之臺有十多個,各種池水環繞相連,秀麗異常;雒陽城內縱橫24條大街,街有街亭,亭有亭長,來管轄街道……“東漢雒陽城”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公元190年,董卓作亂,雒陽城毀於大火。
“曹魏洛陽城”,公元220年十二月,曹丕稱帝后,定都洛陽,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基本上沿用東漢的舊制,宮內還建有許多高大的觀、臺、門闕等,著名的有9座觀,均高十六七丈;魏明帝時建“儀鳳樓”“總章觀”,最為壯麗。此時宮中的建築比東漢時期的更為高大、宏偉,光宮內樓閣就有700多間,是以新增的諸多宮內建築,都非常恢宏威武。“西晉洛陽城”,司馬炎篡曹自立後,繼續建都洛陽,大體上的建築仍然依曹魏時舊貌,不同的是宮中新置有“宮闥”,有數十座之多;還於公元278年新建了芳疏園,院內種植奇菜異蔬,稱作“芸薇”,另外還新修了數個池園,專門設有冰室,供皇家夏日乘涼和賞賜百官之用;公元287年,朝廷於宣陽門內新建太廟,選名木、立銅柱,用工6萬人,廟內立銅柱12根,塗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窮極壯麗,經過2年多的日夜營建終於竣工。公元311年,八王之亂後洛陽城再次被毀。“北魏洛陽城”,經過200年的動亂,到了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重建洛陽宮,規模和形制比漢晉洛陽城更大,也做了很多改變,在原來漢晉城的基礎上新增了外郭城,外郭城東西20裡,南北20裡,有居民10.9萬戶,平面略呈倒“凸”字形;太極殿建在高大的臺基之上,有12間房,是宮中最大的建築;另外城北衙署便布,自北向南有數十個府衙,城內還有市場多處,皇家園林舉不勝舉,各種佛寺據說就有1300餘所;當時的北魏王朝還特意在城南洛水與伊水的交界處,營建了四夷館,用來接待四方的少數民族和外國賓客、商賈,可謂是盛極一時;公元534年,東魏遷都鄴城,大肆破壞洛陽城的建築,從此300年皇都再次化作廢墟。漢魏洛陽故城現存遺址“宮城”,作為都城裡最重要的地標建築,其遺址位於今天漢魏洛陽故城內中北部略偏西的地方。東漢南宮的位置大體上在今龍虎灘村西北方,那裡的地勢隆起,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西崗"。北宮原有殿20多座,其中規模最大的德陽殿高三丈有餘,據說可以容下上萬人。在今天金村南有一塊高地,當地群眾戲說"金鑾殿"遺址,也叫"朝王殿",就是北魏宮城太極殿的遺址。經1700多年風雨侵蝕,現存的夯土基址依然高大威武,充分顯示了當年北魏洛陽宮殿建築的雄偉壯麗。
“金墉城”,在漢魏洛陽故城內城的西北角,大概就是今孟津縣翟泉村東北邊的區域。此城原為魏明帝時所建造,北靠邙山,地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隋朝末年,李密的瓦崗軍在鞏義地帶打敗王世充後,就曾經乘勝追擊進軍金墉城,李密據此堅守抗隋,在伊洛河地區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典故,所以現在當地的老百姓仍稱這裡為李密城。“北魏永寧寺”,位於龍虎灘村西北,在今白馬寺東2.6公里處,隴海鐵路南。永寧寺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寺院,《洛陽伽藍記》記載這座寺院"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塔的高度大約合今天的137米,公元534年二月,因雷電引起大火木塔焚燬,據記載“火經三月不滅,週年猶有煙氣”。“東周墓地”,位於金村東、故城內城東北部。《水經注·洛水》載:"周威烈王葬洛陽城內東北隅,景王冢在洛陽太倉中,翟泉在二冢之間。"1928年夏天,洛陽地區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金村部分大墓塌陷,東周的王室之墓首次被世界發現,當時被外國傳教士盜走大批墓室珍寶,皆流失海外。另有漢魏洛陽故城,現存有“太學、辟雍、明堂、靈臺、北魏洛陽大市、白馬寺、東漢刑徒墓地、東漢墓園”等遺址,留存於世,由於考古史料的文字記錄非常繁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後記漢魏洛陽故城與歐洲的古羅馬城,在當時分別作為東西文明的核心,隔著數萬裡悠遠的時空遙遙相對,曾經擦出燦爛的文明之花。透過現存漢魏洛陽故城的遺址平面圖可以看出,昔日的故城市坊縱橫、商業區和住宅區櫛次鱗比,而彼時方圓100公里的巨大面積,足以閃耀當世,成為世間最璀璨的星辰。於是,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數百年朝代更迭風雲變幻中,漢魏洛陽故城人才濟濟燦若繁星、智慧之花自由綻放,諸多文明的成果傳播四方惠及四海;道學、儒學、佛學、玄學相繼在這片土地上產生或傳播並且達到鼎盛。而今,漢魏洛陽故城在經歷了文治武功、戰火煙雲的洗禮之後,以殘存的輪廓和遺址,守望著它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