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大平調源於濮陽民間,是在開州(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古老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 (濮陽於1144年改稱開州,明清時期沿用)。濮陽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相沿至今。
大平調形成於明朝年間,其分佈以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全省及魯西、冀北地區。與其他劇種相比,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一是黑紅臉居該劇諸角色的重要地位,是該劇的棟樑。其紅臉角色有別於京劇,不論白鬚青髯,凡是在劇本中有大段唱詞的,皆為大紅臉。二是表演動作粗獷、豪放且富於誇張。動作幅度大,具有中原武打風采。三是所開劇目多為歷史宮圍袍帶戲,或忠奸鬥爭,或宮廷鬥權,或軍事征伐,或改朝換代等歷史事件,本地群眾稱之為“拿不住奸賊不煞戲”的好戲。四是行腔高亢、委婉、流暢、悠揚。唱腔旋律不僅因板式不同而有變化,在不同行當中也各有特色。生、旦角唱腔較委婉悠揚、優美流暢,黑臉花臉唱腔古樸、高亢,尤其用大銅器、尖子號伴奏,更顯的氣魄雄偉。大平調的主要唱腔為:“頭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類。曲牌有《大開始》《小開始》《四字開門》《五字開》《六字開》《五馬》《二凡》《朝陽歌》《一枝花》等。五是樂器獨特,伴奏所用大梆子、尖子號、大弦、二絃、大鐃大擦為該劇種所獨有。
大平調在其形成初期,多為災民謀生而自發組織的小戲班,作“板凳頭”演出,它糅合雜技、武術等藝術精華,形成了粗獷豪放的風格。
濮陽大平調藝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從明朝誕生起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使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從“板凳頭”成長為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大型劇種,並多次在省、市會演中獲獎。1956年,文化部將大平調劇目《收姜維》《三傳今》《白玉鰳灌製成唱片發行全國。1983年9月7日,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應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受到時任中紀委書記王從吾,北京市委書記、市長、中顧委常委段君毅,文化部部長朱穆之等領導人的接見和讚揚,併合影留念。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觀察等十餘家新聞媒體報道了演出盛況。
2004年,濮陽大平調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問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保護專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濮陽大平調源於濮陽民間,是在開州(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古老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 (濮陽於1144年改稱開州,明清時期沿用)。濮陽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相沿至今。
大平調形成於明朝年間,其分佈以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全省及魯西、冀北地區。與其他劇種相比,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一是黑紅臉居該劇諸角色的重要地位,是該劇的棟樑。其紅臉角色有別於京劇,不論白鬚青髯,凡是在劇本中有大段唱詞的,皆為大紅臉。二是表演動作粗獷、豪放且富於誇張。動作幅度大,具有中原武打風采。三是所開劇目多為歷史宮圍袍帶戲,或忠奸鬥爭,或宮廷鬥權,或軍事征伐,或改朝換代等歷史事件,本地群眾稱之為“拿不住奸賊不煞戲”的好戲。四是行腔高亢、委婉、流暢、悠揚。唱腔旋律不僅因板式不同而有變化,在不同行當中也各有特色。生、旦角唱腔較委婉悠揚、優美流暢,黑臉花臉唱腔古樸、高亢,尤其用大銅器、尖子號伴奏,更顯的氣魄雄偉。大平調的主要唱腔為:“頭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類。曲牌有《大開始》《小開始》《四字開門》《五字開》《六字開》《五馬》《二凡》《朝陽歌》《一枝花》等。五是樂器獨特,伴奏所用大梆子、尖子號、大弦、二絃、大鐃大擦為該劇種所獨有。
大平調在其形成初期,多為災民謀生而自發組織的小戲班,作“板凳頭”演出,它糅合雜技、武術等藝術精華,形成了粗獷豪放的風格。
濮陽大平調藝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從明朝誕生起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使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從“板凳頭”成長為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大型劇種,並多次在省、市會演中獲獎。1956年,文化部將大平調劇目《收姜維》《三傳今》《白玉鰳灌製成唱片發行全國。1983年9月7日,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應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受到時任中紀委書記王從吾,北京市委書記、市長、中顧委常委段君毅,文化部部長朱穆之等領導人的接見和讚揚,併合影留念。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觀察等十餘家新聞媒體報道了演出盛況。
2004年,濮陽大平調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問文化保護工程首批試點保護專案”。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