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和史官
-
2 # 萬物有的說
北京的夏天酷熱難耐,但民國前的老北京既沒有冷庫、冰箱,更沒有電扇、空調,酷暑中如何消暑降溫?食品如何冷藏保鮮?這一切全靠冰。但炎炎夏日,冰從何而來?原來是在數九寒天、河湖結冰時,鑿取堅冰,藏於冰窖,待盛夏時使用。
老北京的三伏天△
中國使用冰窖有數千年的歷史。《燕京歲後嗣紀》載:“周成王命凌人掌冰,歲十二月,敕令斬冰納於凌陰。凌陰者今之冰窖也……藏冰之制始此。”北京的窖冰業在清代最為興旺,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和私窖。其中官窖有四處,分設在紫禁城內,景山西門外、德勝門外及正陽門外。所儲之冰因取自不同水源,水質也有高下之分。
古代的冰窖△
景山西門外的冰窖在陟山門街路北,南北向的雪池衚衕內。據考證,雪池衚衕內的冰窖是北京歷史最久、冰質最好,現在仍儲存較完好的唯一一處皇家御用冰窖。
雪池冰窖△
雪池冰窖建於明萬曆年間,共有6座,由西向東依次編號,1、2、3、4號窖較小,5、6號窖較大。它存冰全部採自太液池。夏季主要供宮中消暑降溫、冷藏皇室食品和國家大典祭品使用。辛亥革命後,1號窖仍供宮中用冰,直到1917年才結束。
雪池冰窖內部△
北海開放為公園後,雪池冰窖由北海董事會管理,私商承租經營。1950年,冰窖收歸國有,成為北海第一個國有商業部門。冬季仍用於儲冰,春秋兩季儲存肉類、蔬菜和水果,保鮮效果優於各類冰箱、冷庫。直至1979年,雪池冰窖才完全停止使用,結束了它儲冰四百多年的歷史。以後,1、2、3、4號冰窖陸續被拆改,用作供電室、工程隊辦公室、庫房等。而較大的5、6號冰窖一直較好地儲存著原貌。
雪池冰窖△
現存的兩座冰窖離衚衕南口不遠,地上部分不高,呈人字形。每窖只設一個門,門很小,僅可供一人出入。門裡是兩扇很厚的木門,據說隔熱效果極好。沿著窖內陡峭的階梯下行約4米左右到達窖底。窖底堅實,窖底以柏木打樁為基,花崗岩鋪底。窖內無樑無柱,由花崗岩砌為拱形結構,如同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地宮一樣。窖內一年四季基本恆溫,即使是炎炎夏日,窖內也顯寒冷陰涼,不能久留。
雪池冰窖△
冰窖門外設有一口井,井底比窖底深一米多,與窖內相通,是用於排洩窖內融化的冰水,可見當時的設計構想十分周密。
採冰人△
在兩座冰窖之間,還有一間小神廟,名窖神廟,裡面供奉的是窖神。窖神是哪位神靈?走近一看,竟是濟公和尚。表面上整日酒醉瘋癲,卻專管天下不平之事的神僧不僅是冰窖窖神,還是磚窖、煤窖等一切窖業之神。
現在冰箱、空調等已是普通家庭中最常用的家用電器。
為雪池衚衕提供冰的採冰人△
但僅在百多年前,炎炎夏日中即使貴為皇家也只能從冰窖中拉幾塊冰,放在廳堂上以消酷暑。這巨大的社會進步是如何促成的?首功肯定要歸功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
3 # 小人物的生活
古代的冰怎麼用,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古人修建冰庫,冬天從河裡開鑿冰塊蓄藏在冰庫內。夏天天氣炎熱御膳房會取冰,冰鎮水果、甜飲等供應皇室消暑解熱。皇宮大殿和寢宮中都有一種中空高大的頂梁銅柱,銅柱內夏天放入冰塊降溫,冬天放入燒紅的木炭取暖。不過冰塊每年都不夠用的,所以皇帝修建了避暑山莊,每年夏季炎熱的時候都會去避暑山莊消暑。
-
4 # 一坨胖胖呀
古代沒有溫室效應,平均溫度比較低。以元朝為例,據史學家和氣象學家共同研究表明,元朝夏天最高溫度31℃,甚至,在野外,最高溫度只有二十六七度。而現在,動不動就三十八九度,甚至四十多度。
古代怎樣儲冰?古代有一種東西,叫冰鑑。最一開始是陶瓷的,後來官家有了青銅的。冰鑑的主要保溫原理,就是根據空氣的導熱性。我們知道,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冰鑑都是兩層的。冬天,鑿河取冰,把冰放在冰鑑裡層,埋在地下大約1.5米深的地方。夏天取出來,把冰放在外層,裡層裝上瓜果,這樣就出現了“冰鎮水果”。
但是,一隻冰鑑的大小最多也就普通的臉盆那麼大,所以,古代的普通百姓在夏天如果想得到冰,還是比較困難的。而在春秋時期開始,朝廷就開始對官員發放冰塊,官職越大,冰塊越多,丞相、一品二品什麼的官職,根本就用不完,就被下人偷偷拿出去賣了。
到了明清兩朝,更是有了“冰敬”一說,和“碳敬”一樣,都是地方官員進京時,孝敬京官的。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在古代,在“首都”做官的人,往往受到很多優待。在“首都”做七品官的,到了地方上,三品大員都不敢得罪他。
相對於“碳敬”,冰敬更令地方官頭疼。畢竟,碳不會融化、便於儲存、一年四季都能買到。但是冰敬呢?就不一樣了。比如,在山東省做官的,想去北京送個“冰敬”,那麼如果他在山東籌備了“冰敬”,那麼,在他運送的過程中就融化了。所以他只能在北京周邊地區(或北京郊區)購買冰敬。這樣就造成了這些地方冰價奇高,地方官員不得不割肉買冰(花錢多的意思,並不是說官員真的割肉了。就算真的割了,也沒人敢要啊)。
而說起“使用冰塊”,古代人發明了“刨冰”、“冰袋”。刨冰是華人的發明,最早的記錄是在山東。中國古殷商時期就有了刨冰,西周、東周時期就有了冰鑑。
古人用智慧,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但僅僅是這些嗎?不。陶瓷、絲綢、大型船隻、河道清淤、土坯、軍糧、飲食、染色等諸多工藝,其實都是在中國傳出去的。
這是古代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否則,中國能賺多少錢啊!
不說別的,僅僅是刨冰,就比外國早了3400多年。
我們華人是很勤勞的,我們經歷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有愛、堅強如剛!
回覆列表
有人好奇了,古代夏天也是這麼熱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啦!古人留下的詩詞小說中就能證明,比如唐白居易詩《觀刈麥》中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熱長。”就是對三伏天農民勞作的描寫。還有王維詩《苦行》中寫到紅日照耀了天地,熱氣形成的火雲像連綿的山峰,花草樹木都被曬焦捲曲了,河流盡數乾涸。不僅唐詩中記載夏熱,宋代陸游作《初夏絕句》、王令作《暑旱苦熱》、明朝施耐庵作有《赤日炎炎似火燒》等眾多文人墨客都寫過炎炎夏日。由此可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夏天都一樣熱,並沒有什麼不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對於夏天高溫酷暑,我們有空調有冰箱,還有冰鎮可口的飲料雪糕,小時候吹著風扇,開啟一瓶“北冰洋”,那也是相當的爽啊。可是古代沒有這些製冷系統,面對像蒸爐一樣的三伏天,古人自然也有一套獨特的避暑方法。因此,有時候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啊。有錢的人家在屋內放上冰塊,自制個“冰窟”,涼爽一夏!
(古人喝冷飲)
農民等普通人家找個樹蔭納納涼,去河裡洗個涼水澡,實在不行只能自食其力——拿個蒲扇慢慢搖啊搖……順便靠意念降降溫,心裡默唸:“心靜自然涼,不熱,不熱~~”
(樹下乘涼的古人)
吃瓜群眾有空調有冰箱還不能解暑,要喝冰飲吃雪糕啊!那冰是什麼時候被人們使用的呢?其實冰是早在先秦時期就被利用了,據1978年在湖北省考古發掘曾侯乙楚墓時就出土了一件戰國時期的存冰器——銅冰鑑,是將需要儲存的食物放在中間,周圍放冰,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銅冰鑑)
古人多數是存取冬天的冰,放置在冰窖或山洞,至夏天取而用之,到唐朝時古人開採礦山發現硝石放在水中能夠吸熱結冰,於是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自制冰就普遍了。
(古人制作冷飲)
唐朝中外往來頻繁,西域吐蕃等遊牧民族的奶製品也傳入中原,貴族人家用麵粉、乳酪、奶油加工製作一種冰涼甜品,吃前放到冰窖凍一下,因為口感綿軟細膩,形狀像山一樣,故稱為“酥山”,此外還有水果、鮮花、香草等作為調味和裝飾。這就是古代的冰淇淋啊!
宋朝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人們也學會了製冰,用冰不再受到限制,從貴族到平民基本上都能吃上冰飲,種類也多了。(唐代《野宴圖》桌上放的高高凸起的食物——酥山)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市井街巷就賣有“冰雪涼水”,“冰雪冷元子”,還有加了草藥的冰鎮去火的甘草湯。到南宋時,冰制飲料種類更是豐富多樣,比如荔枝水、楊梅水、椰子水、甘蔗水等水果冷飲,還有綠豆、木瓜、五苓散等製成的解暑水。
(宋朝街上賣冷飲的商販)
冷飲種類豐富,喜歡的人當然停不下來,據《宋史·施師點傳》記載,宋孝宗就很愛喝冷飲,御膳房就做各類冷飲獻給陛下,結果悲劇了,腹瀉止不住,對大臣師點道:“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師點當下勸導陛下身為人君,不可肆意妄為。
所以說宋代皇宮裡有冰窖這件事,是真的!可見面對酷暑,冷飲好喝又多樣,可是即便是皇帝陛下也大多是看著眼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