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敬一主人

    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藉口討伐楊國忠。六月陷潼關。楊國忠遊說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逃往四川的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途中,將士疲憊飢餓,拒絕繼續前進,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鼓動士兵,大將軍陳玄禮說:“今日天下崩離、皇上震盪,難道不是楊國忠侵害、剝削民眾,導致朝野怨恨,才這樣子的嗎?如果不殺他以謝天下,怎麼塞阻四海人心的怨憤呢?”於是請殺楊家兄弟,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諸軍士蜂擁而入,將他亂刀砍死。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兒子楊晞等試圖逃跑,也被斬殺。

  • 2 # 歷史至上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其兄楊國忠專權誤國,楊國忠與安祿山爭權奪勢,二人多有不睦,安祿山以“誅國忠、清君側”為藉口起兵造反,太子等人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但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多方面的。

    第一,將相不和長時間的奸臣當道,前有把持朝政十九年的奸相李林甫,後有妒賢嫉能的楊國忠,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第二,玄宗怠政。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安祿山等人屢獲戰功,位高權重,手握重兵,野心日益增大。而唐玄宗盲目信任安祿山,漸漸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力量。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祿山以楊國忠為藉口起兵造反,但是我認為,安史之亂並不能全怪楊貴妃和楊國忠,唐朝的各種社會矛盾由來已久,安祿山有了實力和野心,找藉口起兵造反罷了。

  • 3 # 歷史微點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期到唐代宗初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內戰,是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領導的軍隊,反叛唐朝發生的重要戰爭,歷經八年有餘,結果使整個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唐朝也經此由強盛轉向衰落。

    唐朝在經歷了建立初期的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這幾位頗有作為的君主的宏圖之治後,傳了唐玄宗時,唐朝已經發展成一個國富民強,實力超群的國家,在唐玄宗初期社會經濟發展達空前繁榮。

    但唐玄宗在晚年時期,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國泰民安的和平景象後,他已經失去了過去那種奮發向上精神,而專注安於享樂,驕奢淫逸,無心問政。寵溺楊貴妃,揮金如土。

    而李林甫、楊國忠在此期間把持朝政大權,排斥忠良,結黨營私,使朝廷的風氣江河日下,前期的鼎盛狀態已經有下降趨勢。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更是大權獨攬,他公開收受賄賂,忌賢妒能,不可一世,弄得國家貪官汙吏橫生,民怨沸騰。

    而作為邊陲將領安祿山因為攻於心計,善於揣摩人心,把唐玄宗和楊貴妃哄得團團轉,並將其收為義子,進而得到了極大的寵信。這引起了楊國忠的嫉妒,怕安祿山的壯大對他的權力產生影響,所以處處與安祿山作對,與安祿山的矛盾日益激化,

    而此時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實力強大,在條件成熟之後,與史思明聯合,打著:“討楊賊,清君側”的口號,發起明是清理國賊,實則要奪取天下的叛亂。

    之後叛軍一路摧城拔寨,勢如破竹,不久以後,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只好逃往四川避難,走到馬嵬驛的時候,士兵發生譁變,他們認為是楊國忠兄妹胡作非為,才引起了這場戰爭,把怨恨都傾注到他們身上。後來楊國忠群情激憤計程車兵亂刀砍死,楊貴妃被逼上吊自縊。

    直到唐代宗繼位,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唐軍將領的打擊下,安史之亂才被平定。

  • 4 # 一起學詩詞

    看了看大家的回答,大部分集中在楊國忠和安祿山的不和,以及前期李林甫的亂政之上。

    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我個人更傾向於玄宗後期的昏庸。縱觀玄宗一生,前治後亂,在位40餘年,歷史上沒有那個皇帝能超過他這種前治後亂的。

    平常人想要有所成就,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做帝王更需要。

  • 5 # 國史春秋

    先理一下頭緒,安史之亂爆發在前,楊國忠被殺在後。楊國忠命喪馬嵬驛的時候,已經是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後的事情了,所以楊國忠被殺並不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但楊國忠確實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並間接點燃安祿山這個炸藥包。

    安祿山,如何成為一個危害帝國安全的炸藥包?

    一、安祿山鑽了募兵制的空當。

    其實這是玄宗皇帝親手種下的惡果。唐朝到了開元末期,階級腐化嚴重,掌管國家軍事命脈的兵部成了貪汙腐敗的重災區。玄宗皇帝並不想打動干戈、整頓吏治,而是想採用一種春風化雨的方式給兵部來一個釜底抽薪。而正好剛剛上任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給了玄宗皇帝一個新思路。胡人出身的安祿山讓玄宗皇帝刮目相看,因為他不用伸手向朝廷要錢,但是把軍隊搞得有聲有色,安祿山的這套方法就是“募兵制”的雛形。這樣做法有利有弊,利就是朝廷不用出錢養兵,軍鎮透過屯田、等多方面的創收實現自給自足;弊端就是軍隊容易成為節度使的私人武裝,因為他們吃的不是朝廷的飯。玄宗皇帝太過自信,只看到了其中的利,並沒有深思其中的弊,所以對安祿山的做法大為讚賞,並推在全國軍鎮推廣實施。這樣一來,雖然解決的兵部寄生朝廷的局面,也讓一向富有野心的安祿山鑽了空子。

    二、軍鎮勢力失衡,沒有制約安祿山的力量

    開元末期,唐朝國力已經走向衰退,而周邊少數名族的力量卻蒸蒸日上、異軍突起。為了應對來自邊疆的威脅,天寶年間,唐朝已經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其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就是王忠嗣。王忠嗣是玄宗皇帝的“義子”,對朝廷的忠誠自不必說,這也是他能夠統領朔方、隴右、河東、河西四方節度使的重要原因。王忠嗣對當前周圍形勢的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介意玄宗對西部強大起來的吐蕃及吐谷渾採用友好的邦交政策,而對遼東正在崛起的契丹、奚等少數民族政權採取打壓策略。然而,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正好做出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決斷。這樣一來,忠於朝廷的力量勢必被削弱,而居心叵測的安祿山則可以無憂無慮的成長。最致命的是,後來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被貶,不久便鬱鬱而終,從此唐朝也就失去了制衡安祿山的力量。

    那麼,楊國忠為什麼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呢?

    原因有兩點:一、恰好楊國忠旁觀者清,把一切看得很透徹;二、楊國忠想借玄宗的手打壓安祿山,說白了就是為了爭權奪利。所以楊國忠說出了真相,而且不厭其煩的給玄宗皇帝吹耳邊風,但是玄宗皇帝不予理會,因為他對“乾兒子”很放心。但是安祿山畢竟做賊心虛,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如楊國忠這樣的人太多,而且都被玄宗綁送到了他的跟前。這下,安祿山心裡沒了底,因為他不清楚唐玄宗葫蘆裡究竟埋的什麼藥,是眾人皆醒他獨醉呢?是一如既往的信任,還是有意的麻痺他?總之讓安祿山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最終,安祿山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以“不變”應萬變。(楊國忠劇照)

    回頭來看,楊國忠確實是安祿山起兵的藉口,也就是所謂的“清君側”,而古往今來,這只不過是一個愰子。西漢的“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莫不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要如何養護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