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丹青雲夢

    我的家鄉地處湖北大別山範圍,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傳統文化,莫過於玩龍燈了。

    龍燈活動從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每三個村小組為一個單位,共同製作一條龍燈,材質從最開始的稻草編織,到後來的上好綢緞,顏色也豐富多彩,金龍,紅龍,黑龍,彩龍等等。

    一般龍燈為單數,十幾節左右,不過說到這裡,倒有個趣事,就是哪個隊的龍燈長,哪個隊就強,所以龍燈節數,也是年年增加。

    正月初一上午拜完年,龍燈就到各家各戶挨個上門,龍燈出門時,不能晾衣服。

    到了家門口,有一個專門的人唱喝彩詞,具體的不記得了,我在網上搜了一個,大抵如此:

    黃龍繞繞下天庭,特到貴戶賀新春。黃龍堂前一聲請,一家老少聽分明,一祝老者添福壽,壽比南山老壽星,祝您身體天天好,願您兒孫個 個能,再祝主東好財運,左抓金來右抓銀,一年四季行好運,東西南北遇貴人。三祝學生接班人,眉青目秀幾聰明,能文能武樣樣精,光耀門庭到紫禁,自從今日慶過後,榮華富貴滿堂春。

    唱詞人,每說一次,舉龍燈的眾人就跟著“喲”一次,氣氛一下就上來了。

    家鄉至今還一直流傳著龍燈的歌謠:

    草龍進屋,全家享福;龍頭頂上一柱香,家中書郎進中央;龍尾擺一擺,全家有錢甩;恭喜賀喜,發財到底。

  • 2 # 徵哥哥視覺

    我老家在豫東平原,從我記事起,鄉親們除了和全華人民一樣過中華名族的傳統節日之外,能有自己特色的就是中秋之夜送火燒。這個記憶對我來說最深刻。

    一到中秋節,大人們就早早從田地裡歸來,著手做火燒。我們那裡所謂的火燒和當下大街上叫賣的火燒是不一樣的,現在的火燒都是火烤的,似乎是真正的火燒。而我們老家的火燒是鍋裡蒸的,有甜的有鹹的,造型也特別好看。圓圓的薄薄的,上面還用頂針做了很多花紋。

    火燒做好後,最興奮的就是孩子們了,不一定是為了吃,而是身負重任,端著盛滿火燒的饃框到長輩家挨門送,先是爺爺奶奶家,再是大伯大娘家,接著叔叔嬸嬸家,最後就是平輩的哥哥嫂嫂家或者朋友家。每到一家,就老遠開始嚷嚷著嚐嚐俺家的火燒吧,就像比賽似的,唯恐落後於人。一般對方都會留下一個火燒,否者送火燒的人是不會走的。至今記得奶奶家,一到中秋節,別人送的火燒就裝了好 幾饃框。那種鄰里親情太讓人感動了。

    好多年過去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好轉,以及風俗的變化,據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送火燒了,不過我真心的懷念那個樸素的年代。那個人與人之間親如家人的故鄉,已經漸行漸遠了。

  • 3 # 登高望遠1169

    在我們河南汝州市老家也有著,令我印象深刻的傳統習俗,譬如,端年飯、點燈盞、鬧新房等。 一、端年飯。每年春節一大早,凡是分門另住獨立生活的子女,就要早早起床把包好的餃子,下熟後第一鍋按輩分,分敬給爺奶奶、伯伯、叔叔等長輩或老人們,長輩們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或糖果、花米糖、核桃等好吃的東西予以回敬。一方面是提示後人要懂得孝道感恩,另一方面要孩子們記住一家子的遠近,也有認親的意圖。

    二、點燈盞。每年的正月十五過後,已婚女子在沒有生育前,都要孃家用玉米麵製作黃燈盞,在燈捻等特殊地方塗紅,帶到婆家待到晚間點燃。點燃後可有親人、鄰里們,帶走分享。 三、鬧新娘。在我們老家有個鬧新娘子的習俗。結婚三天不論大小。新郎、新娘一定得經起三天的鬧房折騰。鬧房形式很多,有眾人聚在一起,把新娘、新郎圍在中間互傳的,有將其捆綁起來搞惡作劇的,有夜裡偷聽房話的,有用水井擼擼,把麥草、辣椒麵弄在裡面點燃薰的等,花樣百出。

  • 4 # 尤拉估摸

    本人家鄉有"三月初三、登浮邱山"習俗。實際上全國有多地方有三月三登高的說法。三月初三為上巳節,傳說是黃帝軒轅的生日,因此有登高祭祀的說法;而且,三月初三天氣轉暖,適合出遊踏青,壯族更是以此日為踏青歌節。另外,浮丘寺每逢三月三、九月九舉辦廟會活動。接下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座自古以來的楚南名山——浮邱山。

    浮邱概述:浮邱山位於位於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主峰海拔752米,山上建有浮邱寺,有48座側峰環繞,呈萬佛朝宗之勢。

    浮邱寺,原為浮邱道觀,建於南北朝時期,香火延綿不絕,被譽為楚南名山,後改為浮邱寺,成為佛教聖地,有"小南嶽"之稱。浮邱山靈氣十足,時常雲霧繚繞,似浮於雲海之間。

    浮邱傳說:傳說浮邱山所在地原為大湖,湖被孽龍霸佔,為禍世間。真武祖師乘飛天石屋而來,囚孽龍於湖底,使用大神通搬來山嶽鎮於湖上,並在山上建立道場,由於此山浮於湖上,從而得名浮邱山。山上有一山洞,名曰"風洞",靠近可聽見"呼呼"風聲,傳說是孽龍在呼吸。

    之後南北朝有個道士潘子良在山中修行,自號浮邱子,最終修得正果,位列仙班。使浮邱山靈氣更甚。

  • 5 # 心似雙絲網19

    每一個人都有一處魂牽夢縈的地方,那就是故鄉。

    我的故鄉為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尚重鎮。黔東南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我們村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侗寨。

    侗族是至今仍然保持唐宋時期的髮型和服飾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侗族大歌靠口口相傳沿襲至今,是一種無伴奏的多重聲和唱,而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是牯藏節。

    牯藏節每七年舉辦一次,以村為單位進行,時間一般選擇在陰曆10月至次年1月之間,很少與漢族新年重疊。

    牯藏節舉辦之前都要進行鬥牛比賽,一個村子養一頭或者數頭,村與村之間約架,定好鬥牛對數,選定日期進行鬥牛比賽,到了那天鬥牛場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輸的牛一般會成為牯藏節的待客菜餚,贏牛就會很有面子,嫁出去的姑娘、七大姑八大姨親朋好友都會來慶賀喝酒。

    牯藏節之前幾天,村裡會進行封寨活動,期間所有外人不得進入村莊,村口有專人把守,解除封所後外人方可經過。這是最為神秘的一環。封寨期間,村裡將舉行祭壇活動,由祭師主持,所有村民身著節日盛裝,圍著祭壇轉,祭師口中唸唸有詞,村民們與祭師一呼一應,祈願風調雨順,人畜無災。然後由祭師帶隊,繞村一圈,所有這些活動結束後,村子的封所才解除,秘不對外。

    隨後的狂歡是開寨迎客,並且請來侗族歌手唱歌,圍繞坪子踩歌堂,吹蘆笙,殺豬宰牛,廣迎四方來客,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每一次牯藏節,不論是在外工作或者打工做生意的遊子,必然放下所有事情,不遠萬里迴歸故鄉,脫下新潮服裝,穿上親切的侗服,與親人歡聚一堂,共度佳節,迴歸自然,忘了所有的煩惱。

    古老的風俗沿襲至今,侗族以他獨有的文化現象展示民族之魂,呼喚遠方勿忘精神家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膽囊切除後腹脹腹瀉,術後怎樣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