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說林
-
2 # 中國歷史探索者
就是要考慮成本,所以西方才發展到板甲。
在所有盔甲裡,生產成本最低效能最好的反而是板甲,他是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和機械技術後才能大批次生產,高爐和水力鍛機的推廣以及衝壓技術,靠人力完成是噩夢。高爐帶來了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水力鍛機使得機械力大規模替代了勞動力,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所有盔甲裡,板甲的效能是最好的,防穿刺和鈍擊,而且價格是最低的。板甲初期質量不好,十五世紀初鐵質不行,但只是初期。十六世紀進入全盛時期,質量就很好了。
進入全盛時期,板甲的價格反而便宜。貴族的要鎏金蝕刻,屬於藝術品價格昂貴,平民化的都是白板。英國在自建工廠前,在歐洲主要生產城市訂購,每次都是幾千套,價格比其他盔甲低的多,主要是省人力費用。
1539年英國進口科隆產全身甲1200套,包括運費花費454鎊,同時以630鎊向安特衛普購買盔甲2700套,1560年英國向安特衛普買8000套,向漢堡買6000套。如果按一鎊12裡弗爾,一里弗爾20克白銀計算,中國一兩白銀37.5克。1539年科隆那批2兩一套,安特衛普的那批每套只要白銀1.5兩。
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奏摺,工匠生產一套完整盔甲,花費12兩白銀,他算是比較精通生產的,其他官員花費還要大。估計裡面也有水分,明末貪腐現象嚴重,但是扎甲和鎖甲的人工費太高也是問題。
很多人以為板甲對鈍擊防護不好,其實板甲的外形設計就考慮了鈍擊傷害,例如頭部和胸腹部的向前大幅度凸起,就是為了留緩衝餘地。傳統的扎甲鎖甲防鈍擊更差,完全是用肉體當緩衝,吸收力量。
也有人說板甲太重太死板不靈活,其實板甲的每個關節設計都考慮到了人體活動,重量分散固定在全身,堪稱原始版本的人體工程學,騎士可以原地打滾翻跟斗,實用板甲重量在二十五公斤左右,宋朝的步人甲扎甲都要三十公斤。因為減少了甲片襯底的皮革以及葉片的層疊部分,板甲反而減重了。當然板甲發展到沒落期,為了對抗大口徑火槍,把厚度大幅度提高結果嚴重超重,這是特殊情況,很快被淘汰。
世界上三大盔甲,扎甲,鎖甲,板甲。生產最快,價格最低的是板甲,其次是鎖甲,最後是扎甲。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越是細小越是靠人工,生產費用越高,速度越慢。板甲靠高爐和水力鍛機衝壓,鎖甲靠多孔拉絲機(中國元朝時引進,明朝鎖甲開始盛行,之前一直價格昂貴),扎甲的每個葉片就是純手工,每個葉片都要鍛打塑形穿孔,可以說是藝術品,價格自然也最離譜。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不準確。冷兵器時代的所有盔甲都有較強的針對性,即使不考慮成本因素,也沒有那種盔甲是最佳的選擇。
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
歐洲重灌鎧甲騎兵VS蒙古騎兵公元1241年4月,多瑙河流域的支流塞約河,由匈牙利、日耳曼和奧地利三國勇士所組成的裝備著重灌鎧甲的多國聯軍相信眼前身著簡陋皮甲的蒙古騎兵必將折戟於匈牙利大草原。他們深信十萬裝具重灌鎧甲的東歐精銳勇士必將讓這股來自東方威脅的惡魔灰飛煙滅。
然而戰爭的結果,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蒙古人先以少量輕騎兵誘使歐洲騎兵追擊,隨後蒙古騎射手從兩翼包抄追擊的歐洲騎兵,並不斷向歐洲騎兵發射箭失,殺傷歐洲騎兵。這時,待命的蒙古重騎兵向歐洲騎兵發起衝擊,而由兩翼包抄的蒙古騎射手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合圍。由於之前不斷受到蒙古騎射手的殺傷,歐洲騎兵隊形已經散亂,被蒙古重騎兵擊潰。這時歐洲騎兵的左右兩翼後方已經被蒙古騎射手包圍,導致無法撤退。前方又遭遇蒙古重騎兵衝擊,因而全軍崩潰。這一戰被蒙古殺死超過兩萬人,蒙古人將死者的耳朵割下足足裝了九麻袋。
蒙古輕騎兵究竟憑藉著什麼樣的蒙古弓,能洞穿號稱有著“移動碉堡”之稱的歐洲重灌鎧甲兵團?根據古兵器專家的模擬測試,蒙古重箭的箭矢在50米範圍之內能輕易射穿歐洲重灌鎧甲,並貫穿至體腔8釐米左右,而蒙古輕箭也能洞穿歐洲重灌鎧甲深達體腔5釐米。因此,從以上實驗資料來看,蒙古騎兵憑藉著力道渾厚的蒙古弓穿透歐洲重灌鎧甲可謂輕而易舉。
蒙古鐵骨朵VS歐洲騎兵甲,只一錘下去,高下立判裝備有重灌鎧甲的歐洲騎兵兵團是當時陸地上名副其實的“移動碉堡”,甚至堪稱南宋時期金國“鐵浮屠”的加強版。一把蒙古彎刀再怎麼鋒利也不可能劈開如此厚重的鎧甲。
因此,蒙古騎兵在對陣科羅曼的歐洲重灌騎士兵團時,往往採用的是一種名為“骨朵”的鈍形打擊類兵器,“骨朵”類似長柄錘,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藜形的重鐵器。這件看起來簡陋無比的兵器,據說在破甲方面有著很好的功效。
根據後世古兵器專家的測試,一把“骨朵”所爆發出來的打擊力,足以造成人體主要骨骼的損毀,而“骨朵”正是透過鈍擊力的向內傳導,足以讓敵人粉身碎、骨頭破血流,當場斃命於馬下。
鈍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披甲率一直維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一線部隊幾乎人人身穿重甲。故而軍事技術、技藝、武器,很多都圍繞著擊敗鎧甲而展開。
對付鎧甲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用硬弩強弓射穿甲箭刺穿鎧甲,用鉤鐮槍鉤走敵人的頭盔,用鎧通一類的短刀刺入鎧甲的縫隙等等,但是綜合來看,對付鎧甲價效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鈍器。
很多鈍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誰影響誰,也搞不清到底是誰發明的。比如金瓜錘,葉錘,骨朵,鐵鏈夾棒等等,從東亞到西歐都有。但是,有兩種鈍器可以確定起源於中國,而且是東亞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鐧。
破甲相對於鞭鐧,錘和骨朵等攻擊優勢就降低了。錘的攻擊只靠一個頭,一尺到兩尺長的柄和杆起不到作用,只有確保拳頭大的錘頭砸到對手才能給予殺傷。
而且有的錘和骨朵的杆子實在太短,沒辦法對刀劍類兵器進行格擋。如果杆子做的太長,長杆子前面接一個大鐵頭,重心過於靠前,沒有辦法保證靈活。
鞭鐧的使用方法則和刀劍類似,因為鞭鐧雖然沉重,但是前細後粗,後面有配重,儘可能讓鞭鐧的重心靠近鐔部,減輕使用者的負擔,保證靈活性。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將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鐧在威力上,並不遜色於將重力集中在錘頭的錘子。
總結冷兵器時代,鎧甲的選擇與成本無本,關鍵是要有針對性。
我們需要明白幾個基本冷兵器的知識點:攻擊武器分成——刺(劍、箭等)、砍(刀等)、砸(錘、連枷、斧等)。防守型武器——鎖子甲(防砍強、防刺弱、防砸極弱)、板甲(防砍強、防刺弱、防砸強)……比如選擇穿鎖子甲,遇上敵人用刀的,你就是安全的遇上敵人用錘的,你就是“裸奔”。如果你穿上能全面抗擊各種武器的盔甲,那你就會喪失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