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楚布衣

    詩人身在廬山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這句話的意思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寫的《題西林壁》中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一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一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麼為什麼詩人身在廬山卻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看不清"不是廬山真實景像模糊,而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遮擋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區域性,而非廬山的全部,就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如果不借助於衛星等現代代工具,就無法看清地球全貌一樣。蘇軾當時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在西林寺牆壁上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篇,作者是想透過這首詩告訴人們,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一切事物概莫如此。它啟迪我們,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事情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偏面性,這就要求人們必須超越自我,擺脫主觀成見,才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控。今天我們倡導的"換位思考"其實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處,只要人人具備了這一思維意識,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個和諧的社會。

  • 2 # 閒雲野鶴七零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來由。此詩題目為《題西林壁》,原文如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蘇軾由黃州貶職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和朋友同遊廬山時所作。

    團練副使是武官職稱,且等級低。試想一個大文豪,聲名顯赫,竟然在遭到如此變故下還有心情與粉絲遊山玩水,可見東坡先生的心胸何其寬宏豁達呀!

    這首詩作為語文教材精選詩篇,在高手如雲的唐詩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作為宋代大文豪,千古全才,豪放派詞牌的王者,行書高手,政論達人,蘇東坡的詩相較而言沒那麼耀眼。可偏偏入選教材卻有好幾篇,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也是耳熟能詳的名作,這說明肯定有它獨到之處!

    提問者所說為什麼身在山中為何無法看清真面目,初看似乎詫異,細究立馬釋然。此詩前兩句描寫了廬山的形態,後面抒情自答也很明白,但這些都只是表象。

    蘇東坡的詩乍看純樸自然,明白如話,淺顯易懂,其實深含哲理,這才是大師的境界:爐火純青,揮灑自如!闢如前面寫景,後面忽然筆鋒一轉發出感慨,實際上有他的人生感識。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此詩最好的註釋。如同東坡先生自己仕途命運一樣,起起伏伏,一貶再貶,卻始終沒看透身陷其中,四處流放!

    讀完這首詩給我的啟發是看待事物要客觀對待,理性接納,換位思考,順其自然。既然身在此山中,何不隨遇而安呢!這是我讀後感,不知各位友友看法如何?

  • 3 # 酉星9

    題主這句話應該出自《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句詩。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也是說理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廬山的千姿百態的風景,得出一個結論:我之所以不能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處廬山中,被視野所侷限。這首小詩,以簡短的詩句,激發了人們的思考,也帶給了人們啟迪:人們因為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得出的結論必然也是片面性;只有認識到事物的全貌,超越傳統的固定思維,跳出框架,超然物外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 4 # 情吟心語

    “為什麼詩人身在廬山中卻無法看清廬山的真面目”這個問題的提出,緣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該詩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系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避暑勝地,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他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覽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詩的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系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步移形異、姿態萬千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作者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正是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身置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不可能看到廬山的整個面目,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區域性,一峰一嶺一丘一壑而已。人們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是一首有著豐富內涵的哲理詩,它啟迪人們: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跳出和超越所在的狹小範圍,從更高處鳥瞰事物的全部,才能擺脫由於視野所限而形成的主觀成見。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山勢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膾炙人口!

      

  • 5 # 王松林

    廬山

    廬山一座讓人看不懂的山。主要原因是: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它是一種多成因複合地的景觀,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江胡系自成系統。廬山是古代星子群地層剖面遺蹟,它有野生植物2155種。

    其主要風景點有:三清山,南清園,西海岸,Sunny海岸。廬山會議舊地。

    宋代文學家蘇軾遊廬山寫下一首題為《題西林壁》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身處廬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見到區域性。詩人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心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去看待事物這一哲理,耐人尋味。詩人遊廬山而藉以描寫廬山的優美景色,來言志說理,這七言絕句詩後兩絕句成了名句。

    很多人把上當受騙用一句:“不識廬山真面貌”來形容。或者對一個平時不露山不露水而突然間作出一鳴驚人的事,往往也會用“不識廬山真面貌"加以讚許。

  • 6 # Liqianye2000

    你在地球上,你知道地球長什麼樣嗎?現在你之所以知道地球什麼樣,是因為有人離開地球,遠在太空看清了地球的樣子,拍了照片給你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闌尾腫大是闌尾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