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匯雁1
-
2 # 法國皇后
莫言作品可讀性更強。。他直接指出當時社會,存在感性矛盾體系,話語言精彩意懂明朗上口會聲會色。。特別是寫村裡女人懷孕,的確是真實寫照了,當時社會存在的錯誤一面。用現在社會角度來看問題,太不尊重別人的人格。莫言寫的真實所以才會有人讀它,有可讀性。
-
3 # 書不通
僅從個人閱讀體驗出發的話,我選擇村上春樹。
這裡要更正一些觀點,很多人都以為莫言是因為《蛙》這部作品獲得諾獎,其實並不。莫言是透過一系列作品,其中有《蛙》,但還包括《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等作品。
其作品最大特色是透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也是莫言獲得諾獎的理由。直白一點講,莫言的作品極具鄉土性,文字間充滿著“懷鄉”及“怨鄉”的複雜情感。
就我自己來講,我很難從莫言的文字中得到共鳴,他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人性生存狀況的確達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但對我來講是一個陌生的存在,並且,對“鄉土文學”這一型別文學中所描述的苦難,閱讀體驗實在是太差,比較難進入,且苦水太多也就顯得過於陰鬱。
相比之下,村上春樹作品中的情感則更具有普適性,這點我在其他問答中也提到過。村上春樹的作品一直都只致力於做一件事:探求人與人之間的孤獨。
不管是大熱的《挪威的森林》,還是《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天黑之後》,即使故事背景不同,但都傳達出一種孤獨疏離的情緒。
村上筆下的故事,大多發生我們生活著的當下,因此讀起來更有熟悉感;而那些帶有奇幻色彩的文字,即使有著不同的故事背景,情緒核心都是一致的。
且不說兩位作者探討的中心在文學成就上孰高孰低,要肯定的是,村上春樹作品中的情感在當下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因為在網路社交連結的當下,孤獨感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存在。
-
4 # R32238238
村上春樹寫的《且聽風吟》讓你有一種猜迷底一樣的情緒去看故事的結局,讓人感覺到故事也可以這麼不受限制的;自由的方式去表達,這樣獨特的獨樹一幟的風格,都說諾貝爾獎欠了村上春樹了。而莫言的作品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作家的作品裡的影子,如作品中地域性及人物,你可以在同時代的作家的作品裡找到的,敘事的方式大致雷同。我本人喜歡打破常規的風格來展示故事。
-
5 # 肚財
讀書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與你自身閱歷和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
我讀中學那會,比較穩定的書籍渠道就是學校圖書館,《小說月報》《咬文嚼字》之類,我們的課文也不乏像魯迅這樣名家文章。但大部分人是對語文是深惡痛絕的,固然和教學方式有關,同樣也有課文選擇的原因。那些文章內容我們根本無法帶入,沒有時代背景,沒有生活聯絡,說的也不是我們的事情。但是村上春樹的早期作品我們往下讀的意願性就會很強,主人公也是和我們一樣的年輕人,描寫的也是少年心思。
所以同樣是好作品,講的東西越淺顯,和你的生活聯絡性越強,對於你來說,可讀性就更強些。另外一些作品,讀之前就需要你有更多閱讀經驗,你才願意往下讀。
說白了,以前讀書是想找爽點和快感,現在讀書更多是想解答自己的疑惑和透過書籍瞭解社會現實。
-
6 # 自己的頭髮自己理
要說可可讀性誰強一點,這個確實不好說。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莫言比較重批判,他的文章有很強社會批判性,讀了他的小說你會有一種現在的社會真的是嚇人,就拿酒孩為例,第一次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我以為我買到了盜版書,為什麼會有廣告,到這不是盜版書,這個也不是廣告,以一種插入式的寫法,把官員吃小孩的事情寫到了小說裡。因為我好像前陣子有看到過某地區,官員吃小孩補身體。莫言寫的那個官員拿起一個嬰兒的胳膊,旁邊的人問他味道怎麼樣,官員說挺好的,就像雞翅膀一樣,可嫩了。要不是看了豆瓣解釋我真的不敢相信小說裡寫的這麼詳盡,就像是人民日報一樣詳細。他的小說我覺得很生活,甚至感覺不像是編的故事,而是切切實實就是有這樣一件事,就是莫言把這件事寫了下來。看了之後就會有一種扎心了,爽的感覺。而且背景一般在解放以後到改革開放這一段時間居多。
村上春樹比較重感情,細節方面的續寫。而且他的小說嚐嚐用到雙平行架構,兩個故事交匯融合至某一點。例如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現實中的冷酷仙境和另一個世界的世界盡頭,透過獨角獸的頭骨關聯著,最終交匯一點,也帶有一定的社會批判,但更重人物的一個情感,思想,感情。特別是在挪威的森林,代入感會很強,會情不自禁想起自己戀愛的時候的種種經歷。村上這些年也在做改變,像最近我閱讀的天黑以後,帶著弄弄的社會批判味道。
所以說誰的可能性大一點,這個真不好說,看你喜歡哪一個型別的小說吧,或者有時間都去讀一讀體會一下。畢竟都是大師。
-
7 # 佛系釣魚11
這個怎麼說呢,看你喜歡什麼型別的小說。
莫言小說大多是關於鄉土農村以及改革後社會現實的描述。不乏有幻想因素,村上春樹小說幻想和哲思成分更多。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村上春樹。為何喜歡,可能是會產生很多共情的原因吧。
村上的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年輕人,一個人生活,他們都是哪些不融於主流社會,又離不開這個社會的邊緣性的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理解,並能夠寬容的對待一切,喜歡自嘲,喜歡隱喻,喜歡哲學,喜歡靜靜品味孤獨。
"每當我看著大海的時候,總想找人談談,但我和人交談時,我又總想去看看大海"這是村上«且聽風吟»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深深表達了那種孤獨感,即在人群中比在大海中更的孤獨。且聽風雲就是寫在戰後出生的一批人的生活和社會現狀。
«挪威的森林»中安靜的直子和活潑的綠子與渡邊的愛情構成本書的一條明線。渡邊也是哪個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透過與兩個女孩的接觸探索社會,生與死。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1Q84»,«舞舞舞»等充滿著奇異的想象和哲思的部分,光看名字就有很強的吸引力了。
-
8 # 逐月君
2個人的作品風格完全不一樣,看個人喜歡,村上的日本風格,比如海邊的卡夫卡,跟讀玄幻一樣,很難理解,莫言的讀過的不多,但是都比較好理解,不用太費心思
回覆列表
當然是村上春樹。代表作,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讀著讀著,心不由衷地會被帶入小說情節和人物活動中。雖是愛情提材,但令人脫俗。小說的語言流暢,容易讀懂。更現代一些,所以成為暢銷書。
相比莫言,作品風格獨特。雖然獲得了諾具爾文學獎,但是讀起來,有青澀的感覺。需要仔細琢磨,多動腦子,並未有深遠影響,以及應有的讀者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