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咪愛讀書

    董仲舒新儒學是政治學術體系,其“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是為了把儒家思想修正得符合專制體制,為了帝王的統治需要。

    1.新儒學的創造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靈異現象”之類的,儒家沒有此說法,董仲舒的新儒家,已經雜糅了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與孔孟之道相去甚遠。所以是新儒學。

    2.“天人感應”的自圓其說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既高明又妥帖的策略,巧妙的讓皇帝接受上天的一個監督,並且,底層百姓心內一直存有一位太陽一樣存在的皇帝,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不會傷天害理的欺負百姓,自己即使受欺凌虐待,也不是皇帝的責任。

    3.“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天人合一”的自圓其說,緊接著“君權神授”就有了神聖性和合理性,老百姓自然以服從為天職,皇帝也不會做出太出格的行為,君民各安其位。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是董仲舒新儒學的一套政治學術體系。

  • 2 # 鑫挺83563181

    犬儒董仲舒創造了儒家新偽學思想,"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皇帝是天老爺的兒子,主宰萬物"等混帳邏輯的歪理邪說?

    這些話聽起來簡直就是滑稽可笑放屁的蒙人鬼話?又煞有其事的講什麼"天人感應,靈異現象",裝神弄鬼,借屍還魂,大搞特搞著迷信,為跪舔皇權極盡所能的編造,神化,欺騙,愚弄著天下百姓?

    實際這些儒家偽學思想,都是犬儒董仲舒完整的愚弄,奴化民眾的思想,他才是葬送華夏民族精神的元兇,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 3 # 老耿侃莊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認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臨天下,受命於天而進行統治,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

    天人關係說先秦時就有之,但董仲舒雜揉諸家,加以發展,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和對自然現象的比附來詳盡論證,將這個學說發展成為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春秋》一書記錄了幾百年的天象資料,所以後世災異要以《春秋》為根據來解釋。他透過援陰陽五行學說解《春秋》考察其中與天災人事的聯絡, 從而建立起“天人感應”學說。“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是董仲舒天人關係的核心。

    董仲舒認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認為:“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天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天有著絕對權威,人為天所造,人副天數,天人合一於是天命在論證君主權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把君權建築在天恩眷顧基礎上,君權乃天所授。人君受命於天,奉天承運,進行統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應絕對服從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從而使君主的權威絕對神聖化。這有利於維護皇權,構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這就使得臣下有機會利用災祥天變來規柬君主應法天之德行,實行仁政;君王應受上天約束,不能為所欲為,這在君主專制時期無疑具有制約皇權的作用,有利於政治制約和平衡。

    “天人感應”為歷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響深遠。天人感應對皇帝的警策作用,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光武帝等幾個皇帝,在出現日食、旱災、蝗災、洪災、地震等災異時,都下罪已詔。後世帝皇逢災荒年實行免租減賦、開倉賑災等措施無不深受天人感應的影響。

  • 4 # 地理區域性

    董仲舒的新儒學核心內容為何是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這是由儒學的核心思想與時代相結合的產物,當然還需董仲舒思考加工,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下原因:

    第一,儒家的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思想並不是新發明的思想,而是自古有之,它是指人與自然萬物相通,相互感應。也是儒家學說的源頭之一,或者說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見於文字的最早天人感應思想是儒家六經之一《尚書·洪範》中“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

    儒家把天災異象與君主執政聯絡在一起,孔子曾說過:“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意思很簡單,出現災情了,與君主執政失德脫不了干係。

    此種類似言語,多次出現在《春秋》中,而《春秋》是儒家經典學說,是孔子修訂的。這也就是說《春秋》著孔子的思想,可以說最早的天人感應思想孔子將它引入到儒學思想中,形成儒學的思想核心之一。

    第二,董仲舒的繼承。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說明一點,董仲舒很好地繼承了《春秋》中天人感應思想,而且加以發展。這是董仲舒確立並加以改造和發展的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是他對於儒學傳承的發展。

    第三,君權神授,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政治理論。此思想也是歷來已久,早在夏朝時就有明確記載,同樣是《尚書》中有載“有夏服天命。”在先秦時期,君權神授思想一直存在,這是有經濟政治決定的。周代的毛公鼎銘文有載“丕顯文武,皇天宏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到秦朝最好的證明就是秦始皇的玉璽,上面那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故從古到今(漢朝),所有的君主都承認權力是上天賦予的,或者說他們都用君權神授的思想來保證統治的合法性。而董仲舒學說的核心必須要圍繞這一點,因為他的學說之所以被統治者承認,此點異常重要。

    第四,時代需求。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之所以是董仲舒的核心思想,還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董仲舒是西漢人,漢王朝是大一統王朝,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此時君主維護統治除了政治經濟法律等措施外,最重要的就需要確保君權是神聖的,是上天賦予的。

    西漢初期特殊的政治形態需要強化君權,西漢的郡國並行制使君權得到削弱,在此背景下強調君權神授,是帝王的需要,也是大一統王朝的需要。

    而天人感應其實是給君主上了一套無形的枷鎖,君權雖然神授,但君權不能肆意為之,這也儒家思想歷來所注重的核心之一。

    第五,漢武帝的需求。董仲舒的思想集中體現是在與漢武帝的天策三問中,透過與漢武帝的問答,董仲舒瞭解漢武帝的所需,是需要長治久安之道。是現有武帝的問,才有董仲舒的答,這就說明一點,董仲舒的答案就具有針對性的。

    董仲舒本身就是儒學家,故他的答案離不開儒學思想的核心。“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

    總之,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是其核心,是因為對傳統思想吸收與時代背景的分析。君權神授是確定君主權力的合法性,而天人感應可以看作是制約君主那無限的權力的。而這就是古代兩千多年帝制的理論依據,缺一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琅琊榜中,梅長蘇的一生經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