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悠論史
-
2 # 尋根拜祖
一、“浙江海寧陳氏”說
這個說法最不靠譜,說雍正以自家閨女調換了陳閣老家的少爺,這個少爺就是乾隆。
在乾隆之前,雍正至少已經有兩個兒子,他拿女兒換兒子的說法,太無厘頭,邏輯上說不通。
說乾隆幾次下江南,就是為了探望生父,更是胡亂猜測。乾隆只去過一次海寧,目的是視察錢塘江防潮工程,那時陳閣老已經去世,也未見乾隆對陳家有特殊恩遇。
這個說法之所以流傳甚廣,跟金庸先生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有關,但那畢竟是小說,不能當作歷史。
二、“宮女李金桂”說這個說法是,雍正當年作為皇子,跟康熙去承德避暑山莊射獵。有一天酒後亂性,強行跟宮女李金桂發生關係。甚至煞有其事地說,李金桂很醜,雍正想賴賬。事情被康熙得知,大罵了雍正一通。
乾隆出生後,由於李金桂身份太低賤,就把他交由鈕祜祿氏扶養。
這種說法也不靠譜,有史學家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認為邏輯不通,漏洞百出。
三、“鈕祜祿氏”說這是史書所載,也是被廣為認可的靠譜說法。鈕祜祿氏出身低微,原是福晉身邊的使喚丫頭。什麼時候有了妾的身份,記載不詳。
後來有一次雍正病重,鈕祜祿氏息心照顧,不辭勞苦,感動了雍正,被納為福晉。
四、謠傳甚廣的原因乾隆身世之謎從清末開始,明顯帶有漢人對滿清的刻意貶損痕跡,完全是迎合“驅除韃虜”的社會思潮。
“海寧陳氏”說,直接把乾隆編造成漢人,很有幾分阿Q的意思。
“宮女李金桂”說,更是赤裸裸地醜化雍正和乾隆,一看就是反清人士的作品。
-
3 # 史海驚奇錄
關於乾隆的身世,在民間野史裡,一直都有一些八卦傳說。說起來就一個意思,他不是純正的滿清血統,甚至是漢人的孩子。這似乎與當時的政治因素有關吧。
據傳說,當年雍正與陳閣老家同時生了孩子,不巧的是,雍正生的是女兒,而陳家則生了兒子。於是雍正對此進行了調包,目的當然是為了繼承皇位。而後來的乾隆,幾次下江南遊山玩水,其目的之一便為了看望自己的生母。
當然,這些只是傳說而已,在邏輯上卻說不通。
首先,乾隆並非雍正的第一個兒子。如果雍正覬覦帝位而去偷一個兒子來,這倒也有可能。但問題是,早在乾隆之前他便已經有了兒子。那麼,再去偷一個兒子便完全沒有必要。莫非是發現此子有帝王之相且受康熙待見?那就更扯了,如果真的未卜先知,那就更不必去調包了。
其次,乾隆下江南,也並不都是去了海寧陳府。所以說,如果他下江南就是為了去看望陳府,那也是說不過去。
既然如此,這樣的傳說為什麼一直都存在呢?我想這多半是由於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一手炮製吧。
他們的目的,其一是為了黑化滿清皇朝,其二也是自我意淫一下,其三,也為什麼的造反增加一層合理性吧。
-
4 # 顯微鏡下看歷史
要知道無論是清朝還是哪個朝代,皇子的出生可是天大的事,來不得半點兒戲。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王朝,也是最讓我們津津樂道的朝代,不乏有很多讓我們談論的歷史謎案。比如清初三大謎案就是這樣!
那麼乾隆也是話題感最強的一位君主,無論是其即位以前還是當上皇帝之後,風聞趣事總是不斷,說到乾隆的身世,有很多人說他不是滿人了,而已經是我大漢人的骨血,其實不然,清朝在這方面做的可謂嚴防死守,疏而不漏!每次皇上和哪位妃子臨幸都會有專門太監記載,而且從皇帝臨幸之後都會對妃子們進行詳細記錄,而且這樣的事連皇上也是無法改變的,因此說乾隆肯定是雍正的,而且雍正這樣一位謹慎勤政的君主,對於此事也一定會謹小慎微,所以說歷史上的傳聞只可圖一樂,不可誤以為真?
回覆列表
一提到乾隆的身份之謎,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就不得不提。民間傳說雍正其實是浙江海寧陳閣老家的兒子,當年雍正的福晉與陳閣老的夫人同天產子,只是雍正的是女兒,陳閣老的是兒子,於是雍正就用自己的女兒換了陳閣老的兒子,還威脅陳閣老不能說出去。首先這個故事是在民間,官方正史並未記載,而且還是在乾隆年間才傳播出來。那麼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考慮,這是清朝時期的文人們為了抹黑雍正皇帝而作的謠言呢?
為了收拾康熙留下來的爛攤子,雍正皇帝自登基初始便為了大清的統治兢兢業業。嚴懲貪官,整頓吏治;賦稅改革,攤丁入畝;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改土歸流,維護民族統治等等等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使社會氣象為之一新,人民安居樂業,但也不可避免地觸碰到了曾經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特別是“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官員士紳和平頭百姓一樣,都要納稅,都要參加義務勞動。中國歷史上,老百姓除了交錢糧納稅,還要當差,參加官府組織的築堤、治河、修路、運輸等“義務勞動”,即所謂“徭役”,這也是賦稅的一種補充。在雍正以前,歷代皇帝為籠絡讀書人,都實行讀書人和官員一樣不納稅、不當差的制度。凡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哪怕只是個秀才,都可以不納糧,不當差。歷來都有許多田主鑽制度的漏子,將土地投充給可免稅計程車子以偷逃稅錢,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雍正四年,推行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一向自視清高的官員士子們不但要掏腰包納稅,還要夾雜在滿身臭汗的農夫當中,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斯文掃地。想一想,失去了高人一等的特權,官員士紳們能不恨之如骨嗎?雍正在位時期文人不敢過於放肆,等他駕崩後,於是,文人們為了報復無所不用其極,於是歷史上一個改革先鋒者被文人們黑成了殘酷的暴君,最後還莫名其妙的死去,身首異處。所以我由此看來,乾隆身世之謎之所以存在,和這些文人們或多或少離不開關係。
故事在民間傳的有板有眼,乍一聽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故事卻漏洞百出。首先,乾隆皇帝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所以雍正在乾隆之間已經有自己的兒子,比如說皇三子弘時,如果說雍正是為了要兒子才換的話這個理由明顯說不過去。再者說,乾隆出生時雍正才三十多歲,正直壯年,他還有兒子,因此也犯不著冒險去和別人換兒子。
其次,乾隆出生在康熙五十一年,當時正是康熙第一次廢黜胤礽又復立之後(康熙四十七年被廢、四十八年被複立為太子),當時胤礽因為經過一次廢黜,所以諸皇子都積極競爭,覺得他能被廢一次就能被廢第二次,導致兄弟之間互相監視,雍正如果敢在這會兒做這種擾亂皇家血脈的事兒,一旦被發覺,肯定就沒有任何指望了,甚至連雍親王的爵位都保不住。偷個兒子沒多大作用,被發現反而會一敗塗地萬事皆休,雍正是聰明人,豈會做此有弊無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