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趨勢行
-
2 # 他知我相思苦
臺北時間11月1日晚間,阿里巴巴(NYSE:BABA)釋出了2020財年第二財季未經審計財報,繼續實現了強勁增長:今年第二財季,阿里巴巴收入增長40%至人民幣1,190.17億元;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725.40億元,同比增長262%。同期,中國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使用者增至7.85億;年度活躍消費者增長至6.93億,符合分析師預期。與此同時,在“雙十一”超級購物節愈發逼近的關頭,關於它赴港上市的傳聞又掀起了一波新的輿論高潮。
根據路透社等外媒10月31日報道,這家電商巨頭最早將於11月登陸港股市場,計劃籌措大約150億美元。此前香港市場的一些客觀因素讓阿里迴歸的時間一再推後。前述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計劃在雙十一之後尋求上市,可能在11月底或者是12月初。並且考慮到投資者對於阿里已經很熟悉,公開的路演環節可能會直接跳過。
關於阿里赴港上市的傳聞一直沒有停歇過,儘管官方的態度始終都是“不予置評”。
今年5月,就有訊息稱阿里考慮下半年於香港二次上市,並計劃籌資200億美元。6月中則傳出阿里以保密形式遞交上市申請檔案,同月還宣佈將股份“一拆八”,普通股股數從40億股擴大至320億股,以增加未來資本市場活動的彈性,此舉也被視作為赴港上市鋪路。7月中的股東大會上,拆股方案獲得批准。到了8月,路透社則報道稱,阿里在港上市是一份送給香港的大禮。不過或因局勢變化,上市的計劃被一再推遲。
傳聞期間,阿里美股的走勢頗為微妙——整個5月,阿里巴巴股價持續向下,直到6月初重新開啟了上行通道。7月末,阿里巴巴再度回撥,到約8月上旬止跌。8月整月,阿里巴巴股價震盪明顯。
雙十一臨近,風聲再起?
阿里對港股市場並不陌生。2007年11月,阿里旗下的B2B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也創下了當時中國網際網路公司IPO融資規模紀錄。不過,無論是後來對標eBay的C2C業務淘寶網,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金融支付支付寶、物流體系菜鳥網路等都不在上市公司主體內。
2012年2月,阿里宣佈私有化,同年6月完成退市。而在阿里尋求集團整體上市的過程中,港交所曾是馬雲和阿里團隊的首選地,但由於當時港交所尚不能接納阿里透過合夥人制度變相實現“同股不同權”,最終阿里選擇了在紐交所上市。2014年9月18日,阿里登陸美股,股票程式碼為“BABA”,發行價為68美元,開盤就高達92.7美元,最終以250億美元的規模完成了全球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一次IPO。
時光流轉,隨著2018年4月30日香港正式啟動了新的上市規則,接納了擁有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的企業來港上市此後,迎來了小米、美團這樣的新經濟公司,關於阿里迴歸的聲音也愈來愈響亮。
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11月1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雖然市場傳聞一直不斷,但阿里究竟會選擇將美國上市的整體資產全部打包在香港上市,還是部分板塊,尚不清楚,“搞清楚這個問題比較關鍵,目前它在美股的表現走勢都不錯,香港還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是整體在香港上市,風險也太大了。即便是同股不同權的機制滿足了,但出於眾所周知的因素,很可能會產生一些波動。”
丁道師分析,從目前100-150億的募資規模來看,即便不是整體同步迴歸港股,也只有諸如螞蟻金服等核心級別的業務才能配得上這個級別的融資。
而在新一季財報釋出、“雙十一”超級購物節逼近的節點,阿里赴港上市的風聲再起,這的確讓人浮想聯翩。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11月1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如果傳聞屬實,對阿里而言,這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時點。“雙十一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全球狂歡節。季報業績亮眼的話,對其市值、投資者熱情有利。不過三季度(7-9月)相對來說是淡季,阿里也沒有大促。其業績最漂亮的階段應該是四季度(10-12月),因為有雙十一和雙十二。”
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則對時代財經強調,阿里赴港上市的根本原因還是出於美國市場風險的考量,“如果美國製裁的話,押在單邊市場肯定有風險,除了資金需求之外,還是考慮分散風險。這些公司肯定都要回歸到國內,不是回到A股,那也是到香港市場。”
港股回暖,新科技股受追捧
港股市場近期的變化,尤其是新科技股的回暖,也為阿里赴港上市的傳聞增添了幾分可信度。
Wind終端10月23日資料顯示,2019年以來,港股上市新股數量114只。其中,65只個股上市首日飄紅,12只個股上市首日持平。首日破發率32.46%,與2018年基本持平。不過,今年10月以來,港股上市新股有15只,其中僅有1只首日破發。綜合來看,今年下半年以來,港股上市新股僅有7只左右個股破發,破發率僅為18.42%。
市場上已經熱鬧起來了。10月10日,魯大師上市首日最高漲幅達222%;10月11日上市的傲迪瑪汽車,首日收盤價較發行價0.24港元大漲94%,更是創下3天暴漲超7倍的記錄……藍光嘉寶、信墾智慧等新股上市首日均獲得了不俗的漲幅。
2018年小米、美團等新經濟企業上市後股價出現腰斬甚至破發的現象,曾引發過新經濟在港股“不靈”的質疑。不過自去年年末以來,新經濟港股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騰訊股價於去年約11月重新回升;美團點評從今年初最低價40.25港元一路震盪強勢上揚,股價一度達97港元。根據Choice資料,福森藥業與美團點評在今年內均獲得100%以上的股價區間漲跌幅,藥明康德(96.480, -0.62, -0.64%)等也獲得了9成以上漲幅。
資深保薦代表人王驥躍11月1日對時代財經表示:“阿里的估值應當與其美股的估值相當,不會出現大幅價差的情形。”截止10月31日(美國時間)收盤,阿里巴巴動態市盈率(PE,TTM)約30倍。
另一個更為實際問題是,港股市場是否能承受100-150億規模的募資規模,如果傳聞屬實,阿里此次或將成為年內全球規模第一的IPO。對於如此巨量的“抽血”,市場也有擔心,不過王驥躍稱:“不用擔心市場能否承受,承受不了就不會發行成功,市場最終會做出選擇。”
今年7月,百威亞太曾挑戰過年內最大IPO的記錄,但最終折戟。百威亞太第一次IPO招股價區間為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募資目標約為83.35億美元至97.82億美元,但因作價太高等原因而作罷。第二次,百威亞太縮小了募集規模至約392億港元得以成功上市。
回覆列表
一方面美國不定時的打擊中慨股,阿里股價有不確定的風險,另一方面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在香港有放開通道上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