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菜鳥弟弟
-
2 # 青島勒燕堂傳藝館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他的詩歌反映了他的經歷,他的經歷和磨難鑄就了他不朽的詩篇
-
3 # 魯西南的鄉野村夫
轉發: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近)。在武則天稱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於安西都護府所統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富商。五歲時,李白隨父親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縣)。
李白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歲誦六甲,十歲家”。“十五好劍術”,“十五遊神仙”,“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20歲前後遊歷了成都峨眉山等地,還和一個叫東巖子的隱士共同在青城山隱居了數年。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熱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正如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所說:“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天寶元年,李白42歲,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徵召入京。李白初到長安,得到了玄宗的禮遇,“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李陽冰《劃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學辭章見重,供奉翰林實際上是虛職,沒有什麼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尤其是自開元末年以來,政治日趨腐化,政權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是沒有出路的。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縱酒狂歌,桀驁不馴。於是,誹謗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長安已經多餘,便懇求還山,於天寶三載痛苦地離開了長安。
經過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對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間,他寫了一些歌詠宮廷生活的詩歌,但這不是他創作的主流。
-
4 # 秀兒起立
李白年少輕狂時,開始試劍天下的旅途。當他初次見到滔滔黃河時,心中的詩意迸發而出,奔流到海不復回。從那時起,李白,僅僅依靠自己和心中的詩,成為唐帝國詩仙,乃真正的天縱之才。
生活在長安的李白,出生於雲中漠地的海市蜃樓之下。他懷著詩和遠方經歷了各種挫折,鮮血和酒激起了他的俠義之心。只有李白自己清楚,他的驕傲被挫敗過,在最強的巔峰之時。從那之後,他開始自我放逐,從寂寞的旅途中尋求新的意義,陪伴他的,除了詩和遠方,還多了酒。
熱鬧的長樂坊中,五陵少年們因前所未有的美妙琴聲而騷動;感業寺的銀杏樹依舊枝繁葉茂。樹旁那個白衣瀟灑,酒樂相伴的男子身影后人代代相傳。
回覆列表
開元十三年,李白25歲,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離開蜀地,開始漫遊。李白出蜀後,南遊洞庭,東遊金陵、揚州。後來回到江夏一帶,在湖北安陸與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遂定居安陸。後北遊洛陽、太原,東遊齊魯,寓家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天寶初年南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郯中。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幾乎漫遊了半個中國,寫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才能。
天寶元年,李白42歲,因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徵召入京。李白初到長安,得到了玄宗的禮遇,“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無人知者。”李白不肯投靠權貴,在政治上自然是沒有出路的。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縱酒狂歌,桀驁不馴。於是,誹謗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長安已經多餘,便懇求還山,於天寶三載痛苦地離開了長安。
經過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對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間,他寫了一些歌詠宮廷生活的詩歌,但這不是他創作的主流。總的來看,他的創作比前一時期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內容。
從天寶三載到天寶十四載,李白又漫遊了十二年,遊蹤啟蒙及汴梁、齊魯、江浙、燕趙。李白離開長安不久便結識了杜甫,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天寶四年開始,李白更熱衷於求仙訪道,試圖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擺脫胸中的悲憤與苦悶,可是,他並沒有忘懷現實政治,這一時期的政治腐敗在他的詩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詩歌帶有更為深廣的憂憤。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後隱居廬山。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十二月,肅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能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闢李白為幕僚。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肅宗與永王之間矛盾很深,肅宗深怕對方搶奪自己的帝位,便發兵征討。至德二載,永王兵敗被殺,李白也以從逆罪被抓進監獄,第二年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一帶)。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峽遇赦放不覺 ,後往來於宣城、歷陽等地,仍然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上元二年,李白61歲,聽到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的訊息,還曾請纓從軍,半道因病而還。寶應元年(762),李白到當塗投靠族叔李陽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歲。李陽冰將他的作品編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沒有流傳下來。現存李白的詩共約一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