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孩子調皮多次跟他講道理不聽的時候後就忍不住動手打他。該怎麼辦才好?
11
回覆列表
  • 1 # 大夢16

    對於孩子的調皮行為,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不要隨意的打孩子。

    首先,你要放平自己的心態,將自己放到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讓後問一問孩子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孩子是有心還是無意,是出於好意還是出於惡意。對於孩子的無心之失,要學會諒解,但是不要得過且過,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作出了錯誤的事情,然後最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當孩子犯了很大的錯誤後,一定不要上來就說孩子,打孩子;而是應該與孩子做一個深入的交流,告訴孩子,自己哪一點的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對的,是應該受到懲罰的,之後再對孩子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懲罰。一定要將具體的行為及惡劣影響告訴孩子,而不是籠統的說他調皮。一定不能讓孩子以為自己是惹你生氣了才捱得打,而是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受到的懲罰。

    對孩子的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夠加以改正,而不是為了發洩你的憤怒。所以,對孩子的懲戒一定要採取恰當的方式。那些特別調皮的孩子,哪一個不是經常捱打?可又有哪一個不調皮了呢?所以千萬不要輕易打孩子。對孩子最好的懲罰措施,是讓他自己對自己犯的錯誤進行彌補,就像前段時間爆出的孩子在電梯尿尿事件一樣,其父母的措施就很恰當,讓孩子打掃電梯,透過勞動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建議你也採用這種方法。

    打孩子,是懲罰孩子最不提倡的方式,但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尺度。打孩子時,下手不能過重,但也不能太輕,要讓孩子記住這次的錯誤。打孩子也不易作為懲罰孩子的一種常用方式。經常打孩子,要麼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給自己的一生帶來負面影響;要麼會讓孩子滿不在乎,覺得捱打沒有什麼,讓捱打失去了應有的威懾力。以打的方式懲罰孩子,只能是偶爾進行一次,而且是在孩子犯了重大錯誤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孩子先認識到錯誤再捱打,而不是先捱打。

  • 2 # 博聖孕嬰助手

    首先孩子年齡還小,對於大人口中說的錯誤的事情,以孩子的閱歷、站在孩子的視角,他們並不認為有什麼錯誤,或者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家長平時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積極嘗試某件事,並透過這件事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後果。事後對孩子進行詳細的解釋講道理,可以讓孩子更明白。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調皮做錯事的時候,讓孩子適當的承擔相應的責任,很多家長習慣在孩子做錯事後批評一頓孩子,然後替孩子善後,這樣孩子不會知道自己做錯事的後果,只是覺得家長只會兇自己,不會覺得自己做錯。讓孩子勇敢的認錯,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可以有效的避免孩子下次再犯錯。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心的成長,獨立意識的增強,孩子對於父母所說的話中不認可的部分會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強行的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孩子已經越來越不靠譜了,家長最好可以平等與孩子交流,藉助一些事例想孩子解釋這件事為什麼是錯誤的。

    當家長忍不住要打孩子的時候,可以想一下孩子小你可以透過打罵來讓孩子聽話,以後孩子大了,你怎麼讓孩子聽話呢?打罵孩子很可能讓孩子認為打罵的行為是正確的,以後也會隨意的打罵身邊的小朋友,後果更嚴重。

  • 3 # 名人聊育兒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父母提出這個問題,表明有想解決這個問題的心思。比那些孩子出了問題非打即罵而從不反思的父母好很多。

    但這遠遠不夠。想法必須與行動結合在一起才具有實際的效果。想改變孩子,必須首先改變自己。因為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我們成人所造就的。而事實確實是這樣。

    一個懂事的孩子、有教養的孩子,一定有良好的家教。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去打孩子,又怎能要求孩子控制住犯錯呢?是不是這個道理?

    父母想要控制自己,那就必須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認知水平。你的修養提高了,認知提高了,心境就更平和了,就能更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有了除了打之外的更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 4 # 湖南醫聊

    “軒軒在家和妹妹吃醋,生氣了就打人或者嚎啕大哭,我該怎麼辦啊?”

    “小楓不想寫作業,一讓他寫作業就說頭痛、犯困、全身不舒服……該怎麼辦啊?”

    孩子出現不聽話、長時間看動畫、亂髮脾氣、不按時睡覺、攻擊性行為等問題行為時,我們該怎樣處理?

    什麼是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通常指向那些過度的而非缺陷性的行為,過度行為指的是不希望出現但兒童卻出現了,甚至是頻繁出現的行為。問題行為分為五類:

    (1) 攻擊類行為

    擊打、掐擰、扯頭髮、撞頭、抓扯、咬人、踢踹、推拉、沖人吐唾沫、把物體砸向某人或者任何武力性的身體接觸。

    (2) 自傷類行為

    指向自己的任何武力性的身體接觸,比如,透過擊打、錘、咬、挖、扯頭髮、掐擰面板、摳眼睛、撞頭或使用物體傷害自己。

    (3) 破壞性行為

    從事毀壞財物,砸向硬物,跳起,蹦跳,站在傢俱上,尖叫,扔東西,踢,拉物體,脫衣服或謾罵。

    (4) 逃跑或者逃避行為

    跳離座位,走或跑開房間,拖延磨蹭或製造麻煩以拖延逃避。

    (5) 自我刺激類行為

    重複性的語言或身體反應(搖擺,撲翼樣拍打手或者胳膊,凝視,搓手,玩涎液,手淫,吮吸物體,異食癖,重複性呻吟或尖叫)

    兒童為什麼會出現問題行為呢?問題行為有什麼作用呢?

    (1)逃避任務:比如透過捂臉、搖頭、謊稱身體不舒服來逃避寫作業

    (2)尋求注意:透過哭鬧、尖叫來獲得爸媽的關注。

    (3)自我滿足、感官刺激:如透過不停地轉動車輪來獲得視覺刺激。

    (4)環境適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針對兒童的問題行為,家長需認真分析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屬於哪一類問題行為?

    (1) 尋求注意行為(課堂上透過尖叫、大聲說話、發生怪異聲讓老師和同學關注等)的處理:

    有計劃忽視:在保證兒童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給予任何形式的注意(安慰、呵斥、教訓、驚慌失措、或者說服教育等等),也不要與兒童有任何目光接觸。

    僅說必須說的話,音調要單調。

    調整環境:經常給予關注,一旦發現任何好的行為立即給與關注。

    (2)逃避/拖延任務的問題行為(討價還價、尖叫、耍賴、逃跑、撞頭等)處理:

    不給予任何反應的讓兒童完成任務。

    從容鎮定,充滿信心:家長可能因為對孩子的同情心和長時間存在的問題行為很難實施處理方法,但要堅持。

    繼續跟蹤他的任務直到行為得到控制。

    (3)自我刺激行為(捂耳尖叫、重複地在眼前拍手、不感覺疼痛的拍、砸牆、打頭等)的處理:

    處理自我刺激的行為,一般很難找到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法,可諮詢專業醫生。

    (網路圖,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曼底登陸有什麼鮮為人知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