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誰分的?區別是什麼?哪更受歡迊?
7
回覆列表
  • 1 # 小生秋官

    郭德綱是傳統的相聲藝人,就是說他是屬於專職從藝、學習過相聲各種基本功的藝人。

    所謂主流相聲界的大多數相聲演員,其實沒怎麼學過相聲,都是從別的專業轉職的,有師傅也是為面子而後拜的。受時代及其它複雜因素影響,這些人被推到臺上成了相聲演員,但對他們來說,別說是相聲的基本功和傳統段子,連對相聲的認識恐怕也僅限於“兩人對話”上。這是郭瞧不起他們的原因之一。再者,相聲在社會環境的長時間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扭曲的“主流形式”,而在媒體中占主導地位的相聲演員也大都不是傳統藝人,所以摒棄傳統段子(不會說也是重要原因),拘泥於“有意義”,讓相聲的視角變得非常狹窄,逐漸喪失了活力。

    郭的相聲讓人們重新領略了相聲的本質——笑,並大力推廣傳統相聲,這對主流相聲演員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尷尬,他們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你可以聽聽郭的相聲《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和《一戶侯》,就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了。前者是郭早期的相聲,說得還是比較誠懇的。

  • 2 # 使用者8929166251196

    稱為主體的相聲,應該是主流,就是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不是少數高人的相聲就是主流,是不是高人,需要大眾認可。

  • 3 # ClementZhang

    主流體制相聲上電臺電視臺,作為節目播出,可以掙製作費和出臺費;非主流相聲要高額花錢買斷節目時間,自己出製作費上臺費

  • 4 # 娛雜記

    相聲不分主流、非主流,現在分出的主流和非主流,嚴格意義上是個別“有心人”說的是一個體制內、一個民間,一個高雅一個俗,是人要分的。

    相聲就是市井文化,沒有雅俗之分,沒有主流非主流之分

    相聲的起源就是“街頭賣藝”而來的,經過這麼多年的改變,慢慢的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相聲起初面對的就是平民百姓,然而,透過好幾代人的努力,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終於登上了大雅之堂,面向全世界,編織體制內。就這樣,在有心人之下,慢慢的就分出來主流相聲(體制內)非主流(民間)……這個時候體制內的,就打著相聲要改變,打壓民間相聲,反三俗了(何為“反三俗”?你可以理解“屎尿屁、x色段子”等粗語,面向全國觀眾就不能大說“屎尿屁、擦邊球”等不雅之詞)。

    體制內相聲慢慢的不說“屎尿屁”等粗語,轉而歌頌祖國、歌頌英雄事蹟等等………慢慢的就被人給分離出“雅和俗”的對立了。

    就這樣,相聲就有了現在的“主流、非主流”,“雅、俗”的區別了。

    有區別嗎?嚴格來說,沒有區別!

    雅即是俗、俗也是雅。這和我們中國武術是一個道理的,全國武術冠軍練的是乘法口訣套路,特種部隊練的就是“殺人技”!它都是武術,只不過就是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區別了。

    如果硬要區分開來那就是人與人的區分

    現在的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有人就開始追求所謂的高階、貴族式生活品質。要怎麼區別?他們這一群人就反其道行之,越是粗口大罵、調侃式的言語越不說,越是高升莫測的話越要說,越是簡單的東西越不用,越是能體現自己高人一等的東西事物越要大力發揚………

    就這樣,一種高階的生活品質,俗稱的雅,被他們大力推廣……高雅相聲也就慢慢的被他們說起來。

    是這麼一群人把相聲分開區別對待的。

    所以啊,其實相聲沒變,沒什麼主流非主流。變的是人心,人心想要變,想要所謂的高階定製!

  • 5 # 卓聚樂學

      在郭德綱出名之前,相聲行業根本沒有主流與非主流的區別,整個行業都在延續一套固定的規則生存。但是當郭德綱和德雲社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後,相聲行業開始有了主流與非主流的分別。

      

      主流相聲演員與非主流相聲演員最大的分別在於,主流相聲演員擁有話語權,或者說擁有行業定義權。他們就如同明末的東林黨一樣,有著崇高的道德標準,能找出相聲中所有的問題,但是從未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關於東林黨有句評論很經典,“平生袖手談忠君,臨危一死水太涼”。某些主流相聲演員也是如此,接受採訪最願意談論對相聲的熱愛,但是當相聲快死的時候,他只是默默的看著……。

      這種人很自私,在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去考慮整個行業如何發展,“愛”相聲愛的是相聲的利益,而不是相聲本身。萬幸還有一批像郭德綱這樣的非主流相聲演員,正是他們讓觀眾看到相聲行業還有希望,觀眾們也開始重新去審視相聲的定義。而隨著德雲社等一批民間班社的興起,原先的主流、非主流定義也成了某種笑話。

      

      沒有那個行業會跟相聲行業一樣,非主流相聲演員堅持全天候的劇場演出,而主流相聲演員只專心副業(副業包括除說相聲之外的所有事)。相聲的改革創新不是口號,只要能堅持去小劇場說相聲,相聲演員就不得不去改革創新,第一天說一遍,第二天和頭一天的一樣,第三天就沒觀眾買票了……。所以說相聲想改革創新就去小劇場,進了小劇場就不由得你不創新。

      德雲社就找到了一條很好的發展思路,借用傳統相聲的框架,組織新鮮的包袱,爭取每場都有所改變。所謂的創新不必要完全拋棄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改變也算一種創新,而且演員可以透過小劇場的演出檢驗自己的改進效果。不知道業界對主流與非主流的定義是什麼。就個人的理解,所謂主流,應該是符合國家的文藝路線和方針,用語言藝術來諷刺鞭策時弊,傳遞正能量,引導正確的價值觀。而非主流,應該是將娛樂放在了第一,利用各種包袱引人發笑,有時會打打政策的擦邊球。按理,他們應該是互補,而不是相互排斥。但現實的情況是,非主流假借娛樂大眾,搞笑第一的口號,表演宣傳了很多低俗的東西,把低階趣味當成了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敗壞了社會風氣,這個也是主流界倡導反三俗的緣由。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非主流的代表,郭德綱先生。一個相聲功底紮實,說學逗唱樣樣精通,對傳統相聲的傳承功不可沒的相聲人,原本應該成為業界的中流砥柱。可惜,由於骨子裡的文化缺失,分不清美醜,將無聊當成了有趣。再加上性格方面的一些缺陷,終於把自己遊離到了主流相聲圈之外。就好比一個演員,在表演上很有造詣,卻偏偏執著於AV電影,終究會被釘在恥辱柱上。不作不死,真怪不得別人。

      姜昆的強行區分其實在一定意義有些許過激,相聲就是相聲,什麼主流非主流,他只不過是以此說法打壓郭德綱罷了。郭德綱在中國的相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是有口皆碑的。對此,姜昆既羨慕又憎恨,表現的一點沒有大家的風範,他的所作所為與曲藝家主席是格格不入的。相聲藝術有其本來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民群眾喜歡的就是好相聲。根本不存在什麼主流的和非主流的。自己說自己是主流相聲,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應該由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判!我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姜昆有幾段相聲也能聽,但要是申請非遺傳承人,我支援郭德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群俠傳裡搜刮是什麼?怎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