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39年至1940年6月,德國席捲波蘭以及整個北歐、西歐只用了短短的九個月的時間,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德戰爭卻幾乎打了四年,最後仍舊以德國失敗告終,蘇聯真的這麼強大?
9
回覆列表
  • 1 # 黃牛

    德國關鍵是憑藉著納粹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有效動員起德國的力量打垮了歐洲各國低效政府機構,令歐洲國家無法組織抵抗。蘇聯政府強大,國力強大,能夠動員蘇聯和德國死磕,把戰爭變成了純粹的拼國力,最終拼死了德國。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德國開始在整個歐洲擴張,但是德國在西歐和東歐的戰爭卻截然不同。在西歐,從開戰到西歐戰事結束,並不是9個月時間。1940年7月,法國投降,歐洲大陸的戰爭已經結束。但是英國的抵抗始終沒有停止,從1940年7月開始,一直到1941年6月進攻德國閃擊蘇聯前夕,不列顛戰爭才宣告結結束。

    1、西歐小國林立,補給線短

    相比於東歐,從二戰時期蘇聯境內的蘇德邊境推進到莫斯科,德國至少需要走1300公里。而在西歐,1300公里足以繞著西歐跑上一圈了。

    在西歐,除了法國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里,是西歐第一大國外,其他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根本就不夠德國打,丹麥更是隻有4個小時就被德軍佔領了全境。

    像盧森堡這樣的小國家,連盛下德國的龐大軍隊都費事,所以在德國面前,這些小國根本就是一鍋端。

    更短的補給線意味著更強的軍力投送能力,希特勒利用靠近西歐的優勢,果斷出擊,將英法等國聯軍圍堵在敦刻爾克地區。因為距離太近,德國又推進迅速,因此英法等國聯軍根本就無從反應,最後只能被包圍。如果不是敦刻爾克的撤退,英法聯軍的損失將會更大!

    相比於西歐,東歐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首先,東歐只有一個蘇聯,這意味著德國必須傾盡全力才能擊敗蘇聯。而且,從北到列寧格勒,南到斯大林格勒的戰線,長達1500公里,這對於550萬的德國法西斯軍隊而言,都是不夠用的。

    再加上補給線的拉長,前進到莫斯科,德軍基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以這樣的狀態和蘇聯打,自然就難以速勝,只能陷入持久戰。

    2、受一戰影響,西歐普遍厭戰

    因為一戰的主戰場在西歐,因此西歐各國特別是法國受到的損失空前慘重,雖然是戰勝國,法國的戰後恢復卻落在了德國之後。

    一戰之後,法國斥巨資在法德邊境修建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並利用《凡爾賽協議》劃定法德交界的萊茵區為“非軍事區”,希望透過堅固的防線阻擋德國對法國的入侵。

    同樣受到一戰摧殘的還有英國,戰後成立“英聯邦”,失去殖民地就說明了這一點。

    因為一戰的巨大心理陰影,所以英法兩國在二戰前極力阻止戰爭在西歐再次爆發,因為如果繼續發生戰爭,英法可能就徹底廢了。這是英法兩國極力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

    可惜,這一美好的想法被希特勒利用,最終希特勒平推西歐,法國亡國。

    相比之下,蘇聯在二戰前一直在進行瘋狂的共產主義建設,到1937年,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此時的蘇聯,綜合國力已經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這樣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國家,註定是難以征服的。而且一戰時期,俄國被迫割地給波蘭,斯大林一直想要收回故土,因此一直在進行備戰。大清洗運動實質上是在強化斯大林在黨內的領導權。

    最要命的是,和西歐的皿煮不同,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體制,可以集中全國的所有力量辦大事,這是蘇聯最終能夠擊敗納粹德國的重要原因。

    3、基礎設施建設上,西歐遠遠領先於蘇聯

    一直以來,西歐都是發達國家的象徵,而蘇聯則是落後的象徵,即使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國力上升了,但是蘇聯的人均生活水平還是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

    起步比較早,因此西歐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非常超前。在希特勒執政前的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而法國的鐵路里程也是歐洲第一。這些,是蘇聯沒有的。

    因為蘇聯將大量資金用於發展重工業,因此蘇聯的其他方面,比如民生,比如農業。比如基礎設施建設等嚴重滯後。

    這直接影響了東西線戰爭的結果。

    這不是聳人聽聞。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後,隨即將矛頭指向西歐,因為西歐基礎設施先進,包括鐵路在內的交通線路直接被德軍使用,德國的機械化部隊迅速推進,德國的每個飛機場,每個港口都成為德國拿來就用的設施。

    但是在蘇聯是什麼情況呢?

    德軍剛進入蘇聯,就被眼前的土路驚呆了。剛開始還好,只是漫天的塵土。到9月以後,秋雨連綿,德國的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等統統陷入泥淖中動彈不得。惡劣的路況影響的不僅是一線部隊,還對德國的後勤補給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因為惡劣的路況,很多彈藥和棉衣等不能及時送到蘇聯前線,廣大德國士兵在零下40多度的蘇聯度過一個刻骨銘心的冬天!

    因為基建的落後,德軍無法速勝,只能陷入蘇聯的持久戰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東方敏鑫

    北歐和西歐(除了法國和英國)都是些小國家,德華人一個星期攻下幾個國家,法國被打敗後,就剩下英國在抵抗了。蘇聯國土面積大,有戰略縱深,而且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德蘇開戰,可說是強強相遇,可是德國缺乏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別說四年,再打一個四年它也耗不過蘇聯,況且美\英都在竭力支援蘇聯,所以德國戰敗是必然的。

  • 4 # 使用者57489022270

    一是對手不同:西歐雖然多數是發達國家,但是一系列小國與統一的蘇聯沒法比。

    做為一個國家,蘇聯有最遼闊的領土,這為蘇聯以空間換時間提供了充分可能。

    雖然國家不算髮達,但經濟總體量僅次於美國。

    政治委員制度也使上級的決心得到更堅決的貫徹,而國家決心最突出表現就是莫斯科閱兵和斯大林在國務院各部都撤往古比雪夫時堅定的留在莫斯科。

    二是指揮問題:蘇聯雖然不如西方發達,但軍事理論並不落後於任何國家。庫圖佐夫曾經戰勝過拿破崙,圖哈切夫斯基(被斯大林清洗)創造了大縱深大迂迴進攻概念,成為閃擊戰基礎。黃埔軍校、崔可夫在中國當軍事顧問等也使中國軍隊作戰指揮有蘇聯的影子。

    很多人都把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歸咎於天氣,我認為實際關係不大,德國六月份進攻蘇聯,卻不給部隊準備充足的冬季作戰裝備,三個月滅不了蘇聯沒準備後續手段,這是希特勒狂妄自大和愚蠢決定的,在獨裁統治下竟然沒人提出異議,這為德國徹底失敗奠定了基礎。

    三是國際環境變化:德國侵佔歐洲各國時,英法等西方主要大國還採取綏靖政策,直到1939.9.3正式開戰也沒做好戰爭準備,德國的閃電般就橫掃歐洲,若不是選擇了一個義大利做盟友,讓進攻蘇聯推遲了兩個月,也許會成功。

    當蘇聯抵抗德國進攻的時候,英國已經和德國有打的不可開交,英美沒有不支援蘇聯的理由,這時的德國雖然很強大,但已經是全世界人民反抗的目標。蘇聯在戰鬥,他們的後邊站著英美等列強,這和他們建國以來一直面臨的被圍攻的角色形成了鮮明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耳如何能燉出粘稠的膠質出來?